動態網站
ONEpage
豬跳車的運輸真相
臺灣每天約有600輛運豬車次,若乘以拍賣與屠宰的天數,每年最少有15萬車次,但為什麼豬會摔車?
記者說ep1
記者跟你說ep1
豬為何在國道跳車?
解密豬運輸的真相!
播放Play
記者說ep2
記者跟你說ep2
活體拍賣制度是什麼?
台灣豬的最後一哩路
播放Play
記者說ep3
記者跟你說ep3
屠體評級制度是什麼?
豬外銷的關鍵!
播放Play
影像敘事
ONEpage
肉豬的最後一哩路
但平安撐過運輸,直達拍賣市場的牠們,卻也得經歷一場「末日伸展秀」。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生態公安雙危機 民團聯合籲禁餵、勿回置遊蕩犬

Intro Image

首隻活體擱淺革龜成標本 漁網纏身傷重不治

Intro Image

人熊衝突升溫 日緊急持槍狩獵制度上路

 
 


「1978年成立於西子灣,1986年搬遷到壽山現址,承載大小朋友幸福記憶的壽山動物園有了歲月的痕跡;2021年新動物園運動集結眾人之力,啟動史上最大規模的民間參與,公私協力,以『動物的自由之地』、『親子的同樂天堂』及『空中漫步長廊』為整建主軸,實現動物園升級計畫,讓動物與人類友善共存」。 

多數人應該能認同,壽山動物園從來就不是一座出色的動物園,不說每年3000來萬的經費對於如此規模的機構而言遠稱不上充裕,光是場地方面諸多難以克服的先/後天限制,便注定其難以擠身優秀的行列。於是乎,無論是用高標準看待這座動物園,或是拿同行先進的案例來指責它,其實都沒有太大的意義。

一座城市動物園,理當有更值得被檢視的意涵,
而這也是本次「新動物園運動」的最大問題。

我曾經期待這次改造,可以令它繼續做為一座缺點不少但卻可愛的動物園,陪伴高雄市民繼續走下去,某種程度上就好似新竹動物園那樣。 

在「沒有籠子的動物園,圓了誰的夢?從改建後的新竹動物園談起」中,我以設計師本人的陳述為核心,針對宣傳用詞與實際情況的不符之處做出評論,卻也不只一次提及改造對新竹這座城市帶來的正面影響、確實順利達成了改造案的實際目的──讓又老又舊的動物園改頭換面。 

與那次不同的是,新動物園運動雖然有著「動物的自由之地」、「親子的同樂天堂」以及「空中漫步長廊」三大主軸,外加「人類與動物友善共存」的價值主張。 

這些亮點在參觀過程給我帶來的印象,卻遠遠不及新竹動物園強調的「沒有籠子」,逛完園區之後,別說留下甚麼樣的深刻體驗,反倒只獲得了強烈的「為甚麼感」,無法想像本次改造究竟是希望滿足甚麼樣的受眾。

以下內容是從我一個「純觀眾」的角度,藉由文字與照片所整理出來的感想。

壽山動物園地圖 壽山動物園地圖

 

關心後場是好事,但後續仍有待觀察──友善動物區內舍改造

「友善動物區的動物內舍地坪全部翻新並改善排水,提高獸舍的乾燥與舒適度,既有籠舍也建置新的通風井,並增加65%的通風效率。」「動物舍增設地磅及保定通道,以便隨時監控動物健康狀況及方便於醫療。」

「新動物園運動」以提升動物福祉(利)為目標,並據此做出了六大變化,其中,比起媒體上頻繁曝光的案例,我個人認為最具意義,同時也最欣賞的莫過於動物內舍(動物園後場)的翻新。 

動物內舍AKA動物下班後回去的地方,通常不對外展示,所以對台灣民眾而言是一個陌生的場域,就算曾聽聞過相關概念,多半也只將其視為動物過夜的場所而鮮有重視。 

但其實,近年來不斷有相關研究證實,內舍環境的改革已成為現代動物園進一步落實動物福祉的關鍵。

比如Sabrina Brando與Jon Coe今年初在動植物園期刊發表的「對抗有關後場的傳統思維:以靈長類為案例(4Confronting Back-of-House Traditions: Primates as a Case Study)」,便反覆強調完善的後場(室內活動場)設計如何賦予動物更多選擇權與控制權(以及造福保育員),從各方面對內舍的可能性做出了審視,證明其絕非只是睡覺的地方那麼單純。 

2場域內的岩石或許是用以遮掩人工器材,但對水豚而言除了抓癢之外恐怕沒有太多作用

 

本次壽山動物園針對內舍做出的改造,其實在某些部份上稍微擦到了這個概念的邊。為因應以往沒有的展示需求,本次改造後,從水豚山屋看到的內舍其實已經是依照室內活動場的目的進行設計,然而,佔據大面積的岩石堆是否能夠被水豚有效使用,或者反倒變相壓縮了寶貴的室內空間,單憑一次的參觀或許還不足以下判斷。

另一方面,山屋的通風設計或許也表示低溫時的保暖效果有限、面臨狂風暴雨有極高的「漏水」風險,即便高雄氣候暖和且水豚具有一定的耐寒能力,仍不免擔心這樣的內舍能否在上述情況下提供動物安心的休憩場所。 

3當外頭颳起北風或颱風,水豚是否只能退而求其次,選擇待在照片中的小木屋?

 

同時,本次的內舍改造僅針對友善動物區,並且從遊客視角無從判斷在水豚及黑熊之外,園區其他內舍(包括地磅跟保定通道)的現狀。因此即便(園方宣稱的)排水與通風的提升對動物福祉無疑是好事一樁,但相關維護作業能否落實、後場環境會否因此受到重視仍有待觀察。

開放性的展場不見得能拓展動物的使用──黑猩猩展場更新

「黑猩猩改變過去鋼柱鐵網的封閉空間,改進成現今國際上使用的開放性展區讓黑猩猩能利用中央樹架瞭望環境。並且保育員會將黑猩猩戶外與室內空間的隔門拉開,讓黑猩猩可以自行選擇待在室內或出來戶外空間活動。」

原先用於飼養黑猩猩的欄舍(左)將被改造為光室咖啡(右),預計於明年開幕 

 

把視角移到室外,壽山動物園這次在非內舍的場域也做出了一些舉動,既然本次改造的重點是對動物福祉的「提升」,這邊就將2014年的照片拿出來對比,看看相比八年前,新動物園運動在動物展場上繳出了什麼樣的成果。

*註:2014年的照片由於當時相機設定成鮮豔模式所以彩度較高,並沒有刻意修圖強化對比的用意。

 

62014年拜訪時充分利用欄舍性質的黑猩猩。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展示面無法攀爬,黑猩猩勢必繞了很大一圈、經過一番運動才抵達照片中的位置 

 

看過我對新竹動物園評論的朋友應該知道,本人並沒有「恐籠症」,一個場域是否使用籠子,重點不該是籠子討不討喜,端看是否有其必要。壽山動物園過去的黑猩猩欄舍雖然在底層通風以及內部設施多樣性上有待加強,卻有著令人印象深刻的高度,讓黑猩猩只要想要,便能瞭望瞭望大半個園區。 

如今的黑猩猩展場在過去屬於北非髯羊,單論展場內容有著巨大進步 

 

相較之下,現在的黑猩猩展場雖然更美觀,但在垂直空間的應用上明顯不如過去,同時從建築結構判斷,動物內舍的高度也頗有限。而園方強調的自行選擇待在室內或出來戶外空間活動,雖然確實是個良好的理念實踐,但倘若室內的環境條件明顯不如戶外,或許也算不上是「真的選擇」。因此,單就參觀面所能看到的部份,我其實不認為這次的「改進」對於黑猩猩而言有帶來多大的福祉提升。 

新動物園運動,但動物園沒有變新──期待與現實的落差

撇開稍後才會談到的台灣黑熊與空中廊道,以上這些就是這次改造在動物展場上帶來的實際改變(對,只有黑猩猩)。而園區其餘大約2/3的區域與八年前的比較,我這邊就用幾張照片快速帶過。

 11「新動物園」裡的羊駝

 

相比起八年前(左),豪豬的展場(右)除了水泥管更破了一點之外毫無變化

 

截尾獼猴的展場(左)比起八年前(右)不進反退,牆上荒唐的壁畫也仍然留著

 

友禽天地不像八年前(左)一樣熱鬧,當天基本上沒有看到除了孔雀跟鵝以外的鳥類(右)

 

雖然水域面積不足以游泳,但河口鱷展場(左)是我心中的第一名,(如果我沒記錯)它在八年前屬於棕熊(右)

 

2021長鼻浣熊(上)與馬來熊(下)的展場是壽山動物園的哺乳動物展場中我個人認為最出色的兩個,並且經過簡單的調整或許還能更上一層樓。

 

新動物園運動打從公布伊始,其實就是個針對部分區域的亮點建設案,但壽山動物園是否有做出足夠的說明,確保民眾能夠了解這個狀況呢?前面提到的這些展場,無論變好或變糟,都與這次的新動物園運動關係不大。

如果一個久未造訪壽山動物園的民眾,抱持著整個動物園會煥然一新的想法走進現在的壽山動物園,那麼看到動物小徑、猿猴家族或者兒童牧場的現況會感到失望是非常正常的。 

但要是能夠端正心態,那麼除了河口鱷、馬來熊的展場以外,壽山動物園仍然有著水棲動物區這樣,於上一波更新中完成、在台灣其實屬於水準以上的區域等著你去探索。本次新增的那些「亮點」,或許反而不是那麼配得上這股期待。 

22走近動物園的大頭貼至今仍然使用六年前在壽山動物園侏儒河馬展區前所拍攝的照片。

 

搞清楚混養跟不設限的差別,意味不明的混養共生

「首次採用動物混養共生的概念,擴大迷你馬、羊駝等動物的活動範圍,改變以往單一物種展示的手法,讓遊客能欣賞到不同動物彼此之間互動的畫面。」 

就別提了吧,不是把動物放在一起就能叫做混養共生,況且壽山動物園在動物小徑跟友禽天地早就不知道混養了多少物種,怎麼到這邊又變成首次採用了呢?

22雖說參觀當天只看到羊駝,但弓角羚羊、斑馬以及羊駝的混養大概也是世界首創。

 

不過話說回來,雖然家畜與野生動物的混養,在世界各地的動物園中實際上並不少見,但倘若指的是把家畜跟家畜放在一塊,然後強調這是混養,那或許還真的是全球首見。 (系列報導,續讀下篇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


關於窩窩

嘗試從關心動物與生活環境開始,是學會與世界永續共存的第一步 —— 也是窩窩的使命。

聯繫:service@wuo-wuo.com

免費收到窩窩好康資訊

成為窩粉

窩窩官方Line帳號成立了,歡迎加入除了能直接與我們聯繫,還能收到許多專屬資訊!點此加入,或加入好友@341jxh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