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網站
ONEpage
豬跳車的運輸真相
臺灣每天約有600輛運豬車次,若乘以拍賣與屠宰的天數,每年最少有15萬車次,但為什麼豬會摔車?
記者說ep1
記者跟你說ep1
豬為何在國道跳車?
解密豬運輸的真相!
播放Play
記者說ep2
記者跟你說ep2
活體拍賣制度是什麼?
台灣豬的最後一哩路
播放Play
記者說ep3
記者跟你說ep3
屠體評級制度是什麼?
豬外銷的關鍵!
播放Play
影像敘事
ONEpage
肉豬的最後一哩路
但平安撐過運輸,直達拍賣市場的牠們,卻也得經歷一場「末日伸展秀」。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生態公安雙危機 民團聯合籲禁餵、勿回置遊蕩犬

Intro Image

首隻活體擱淺革龜成標本 漁網纏身傷重不治

Intro Image

人熊衝突升溫 日緊急持槍狩獵制度上路

 
 

封面圖:Surrealhk提供(此為合成圖)

前不久在香港西貢海域觀察到罕見的鬚鯨,港媒普遍報導為布氏註一。由於接連幾天持續在西貢被觀察到,隨著越來越多影片陸續於社群平台發佈,引起更多遊客爭相前往,多艘船隻徘徊於布氏鯨附近。香港當地保育團體對此現象感到擔憂對布氏鯨造成驚擾,因而對民眾提出呼籲:「不要出海追鯨,若從事海上活動遇到鯨豚應降低船速,並保持距離。」希望在布氏鯨來訪的期間,能夠降低其活動海域的干擾與威脅。

撰文 林東良|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執行長

無奈,香港於31日的新聞報導,上午10:46分接獲通報在西貢牛尾洲南面發現一具鯨屍,外型看來是鬚鯨,但是否為先前觀察的同一隻布氏鯨就還需要更多的線索才能確認。不過,港媒輿論將這隻鬚鯨的死因指向觀鯨遊客與船家,以及政府先前未有及時的管理作為,導致鯨魚死亡。

這則案例很適合做為臺灣借鏡,近年當罕見的鯨豚來訪東部海域時,也有趨之若鶩的遊客與船家,因此黑潮希望從這起香港正在發生的案例來跟大家分享黑潮的觀點。

人們的獵奇心可能殺死了這隻布氏鯨?

必須強調,截至本文刊出前尚無確切資訊可以連結牛尾洲南側漂浮的鯨屍,和日前逗留於西貢海域的布氏鯨是同一隻個體,雖然部分港媒報導,讀起來的理解是同一隻,但基於黑潮對於鯨豚個體辨識的經驗,目前的資訊不夠充足,所以這部分暫且懸而不談。

值得探討的是,從7/13日觀察到布氏鯨於西貢海域活動開始,越來越多的遊客帶著好奇、獵奇的心態前往,業者也因此提供「包船賞鯨」服務,收費每人每小時100至200港幣,一旦見到鯨魚蹤跡就會駕駛船隻靠近觀察,網路搜尋就可以看到非常多的影像,稍微檢視也可以看到有不少船隻在鯨魚周圍活動。

瞭解到這裡先停下來思考一下,這些載著遊客前往觀察鯨魚的船家,是平常就從事賞鯨活動?還是此時西貢海域來了隻布氏鯨,嗅聞到商機才臨時決定開船帶遊客去賞鯨?

在網路搜尋關鍵字「西貢、觀鯨」結果沒有得到太多旅遊活動資訊,但「觀星」和「潛水」就相對多很多,所以大概可以理解當地有從事海域休閒活動的產業,但以賞鯨為主的業者似乎不多,然而當布氏鯨來到西貢之後,大眾獵奇的心理對賞鯨開始有了需求,而從事海域活動的業者恰好有船可以供給賞鯨服務,這樣的結果雖然無法斷定足以害死鯨魚,但對鯨魚造成棲息、活動上的干擾與影響是一定不會少的。

因為賞鯨(觀鯨)若要達到友善、共好,那只有駕駛船隻的技術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業者、船長、工作人員都對於鯨豚生態知識有一定程度的認識,有足夠的實務經驗能夠觀察判斷鯨豚當下的行為和狀態,以及具備駕駛船隻友善靠近鯨群的技術與態度,至少需要具備這些條件才能夠確保賞鯨(觀鯨)活動會是專業且友善的。

2021年深圳「小布」案例再現?

其實在2021年也有一起相似的案例發生在深圳註2。有一隻布氏鯨(其實也是伊頓鯨)2021年6月在深圳大鵬灣土洋海域被目擊,之後大概兩個月的時間經常在深圳大鵬灣海域徘徊也持續被觀察到,當時被中國鄉民命名為「小布」,當地政府甚至為小布劃設「保護布氏鯨臨時管控區」,但遺憾的是8月30日晚間於大鵬灣深港交界海域發現鯨魚屍體,雖然沒有足夠的證據說明死亡的鯨魚就是小布,但還是在網路上引起熱烈討論與反思。

小布逗留於深圳大鵬灣海域時,同樣有保育團體呼籲「不要出海追鯨」,且小布經常在近岸的淺水域活動,從陸地上也都可以清楚觀察,希望能夠降低對小布的打擾。但讓人更憂心的是深圳大鵬灣海域是漁船、貨輪、遊艇等各類船舶活動頻繁的水域,除了休閒娛樂可能對鯨魚造成風險外,大型的船舶航行時對鯨魚也更具風險,雖然當地政府已經劃設臨時管控區保護鯨魚,全面禁止漁船、遊艇等船舶進入,但界線、範圍都是人設的鯨魚不可能瞭解和遵守,游到了區外風險僅能用生命來承擔。

回到西貢7/31發現的鯨屍,從香港獨立媒體 inmediahk.net的粉絲專頁看到空拍的鯨魚屍體,背部有著巨大且傷及肌肉層的新鮮傷口,推測是遭受船隻撞擊所致。對照西貢一帶水域繁忙「海上交通意外」時有報導,當罕見的「鯨喜」來到時,我們如何減少鯨豚活動水域的風險與威脅因子,就非常值得重視與省思。

他山之石:友善鯨豚的啟示

這次香港西貢的案例裡可以瞭解到香港也有訂定「觀鯨/豚守則」,不過與臺灣的情況相同的是守則/準則都不是法律,且海上記錄的事證要做為定罪的證據在認定上還有很大的難度。然而,當罕見的鯨魚來臨時,嗅聞到商機的業者往往更快速的規劃臨時性的商業活動,在缺乏專業也不瞭解友善賞鯨準則的情況下輕率的靠近鯨群,不僅容易對鯨群造成干擾,掀起的輿論也會對平時認真經營賞鯨遊程,紮實累積實務經驗與專業的業者造成莫大的傷害。

香港觀鯨/守則

近年海洋保育署持續推廣「友善賞鯨」,主要輔導臺灣賞鯨業者願意自發遵守友善賞鯨準則,但從香港西貢和深圳大鵬灣兩海域的布氏鯨案例來看,值得臺灣海洋保育署借鏡的是,臺灣賞鯨產業現況透過輔導與規範使產業更具備專業,且以友善賞鯨的態度營運,對鯨豚保育而言是重要的永續管理概念,但同時也需要落實管理與品質稽核,才能真正彰顯帶領大眾觀察、體驗野生動物生態的專業,不致淪為既得利益業者的廉價行銷標語;此外對於非賞鯨產業的船隻如漁船、貨輪等,因其業主、船長、船員未必具備鯨豚生態相關知識、技能與態度,建議不適用「友善賞鯨準則」,應另有明確與動物距離和航行速度的規範。

對於一般大眾的提醒是,若在臺灣觀察到罕見鯨豚來到附近海域,而鯨豚活動區域是在陸地上透過望遠鏡或肉眼便可輕易觀察時,選擇在陸地上觀察對於鯨豚而言絕對不會有任何影響,但如果真的想要出海就近觀察,那麼務必選擇平常已經有在從事賞鯨活動,並且願意遵守友善賞鯨準則的業者、船家,避免過度驚擾鯨豚。

多元友善的環境無法立即實現,但希望從相關案例中獲得的啟示,能夠導引我們邁向友善鯨豚、友善環境的未來。臺灣政府推動友善賞鯨的立意良善,但要落實鯨豚保育,更重要的是永續管理的作為,那需要關注的面向就得從賞鯨產業拓展到漁業、交通運輸業、軍事國防等,都需要進行溝通協調,讓鯨豚保育策略與計畫能夠從鯨類棲息與活動的環境來思考,該納入管理的威脅因子才不至於侷限在單一產業,以致保育無法整全。

註1:港媒對於鯨豚的種類普遍以布氏鯨報導,不過黑潮海上解說員王樂怡於香港的觀察推測較可能是布氏鯨的亞種伊頓鯨(Balaenoptera edeni edeni),但是本篇目的並非探討種類辨識,故暫依循港媒以布氏鯨稱之,若有意再搜尋相關新聞報導時也會較直觀。若對於伊頓鯨想多瞭解,也可以閱讀 About 鯨豚 之前整理由泰國官方《海洋與沿岸資源部》所發行的「伊頓鯨(EDEN’S WHALE)」宣導圖
註2:關於小布案例的文章關於小布的種類驗證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


關於窩窩

嘗試從關心動物與生活環境開始,是學會與世界永續共存的第一步 —— 也是窩窩的使命。

聯繫:service@wuo-wuo.com

免費收到窩窩好康資訊

成為窩粉

窩窩官方Line帳號成立了,歡迎加入除了能直接與我們聯繫,還能收到許多專屬資訊!點此加入,或加入好友@341jxh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