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堂給小英的石虎課:牠們也是國家未來藍圖的一塊

    總統就職典禮,開啟了下一個四年的大門,小英總統在就職演講勾勒出了台灣未來的藍圖,但在國家建設與產業發展的同時,身處第六次生態大滅絕的我們仍渾然不覺——哪怕地球上將有75%的物種即將消逝殆盡

  • 人,是破壞力最強的天敵——臺灣黑熊生存威脅

    除了斷肢、斷趾,還有什麼威脅導致臺灣黑熊數量遲遲無法回升?

  • 來去擒熊!臺灣首例野生黑熊捕捉紀實——黃美秀專訪

    是什麼契機,讓黃美秀重裝徒步偏遠山林尋覓熊跡?在山上的他,如何進行野外研究?看見了哪些黑熊的生存困境?讓他義無反顧的投入臺灣黑熊保育二十多年,成為現在的黑熊媽媽。

  • 動物冷知識|黑熊小秘密

     6/3 是國際黑熊日

    NATIONAL BLACK BEAR DAY

    一起來看看不為人知 #台灣黑熊的小秘密

  • 又一黑熊中陷阱截肢,林保署鼓勵:免費換「改良式獵具」

    圖片來源: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
    記者|呂芷晴     編輯|蘇于寬

    金屬套索陷阱,又名山豬吊,是目前農損防治和原住民族狩獵最普遍的陷阱型式,不過由於無差別套住動物,近年來有許多野生動物遭到誤捕,包含:黑熊、石虎、穿山甲等保育類動物。其中對黑熊的傷害最為顯著,根據台灣黑熊保育協會資料顯示,2023年臺灣黑熊的救傷記錄中,11隻黑熊就有9隻因套索導致傷亡;今年迄今則救援7隻,其中4隻同因套索而受困。 

    近日,又有黑熊不慎誤中山豬吊,10月9日下午約4點,屏東縣霧臺鄉的大武社區發展協會在執行棲地巡護時,發現在大武部落旁海拔僅513公尺的原住民保留地處,有一隻台灣黑熊右手受困套索,難以動彈,便趕緊通報大武村村長麥庸正以及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 

    接獲通報後,屏東分署立即聯繫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收容中心,並連同族人組成20餘人團隊一同前往通報位址救援黑熊。現場進行麻醉檢傷時,發現該黑熊中套索的右前掌傷勢嚴重,有斷裂情形須截肢,便後送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收容中心,手術後狀況穩定。 

    2024102301 01屏東霧台鄉不慎誤中山豬吊的黑熊。圖片來源: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
    2024102301 02因山豬吊而導致右前掌掌股斷裂的黑熊。圖片來源: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
    2024102301 03救援團隊拆除陷阱。圖片來源: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

    屏東分署表示:「本次黑熊通報救援是高屏地區首例,這隻受困黑熊是亞成體母熊,體重約20公斤、站立高度約1米。」為了獎勵並鼓勵民眾未來有遇到類似情形通報、以協助並即時救援,屏東分署將頒發獎勵金給本次通報及協助救援的族人,並強調誤捕黑熊或其他保育類動物,主動通報免責,鼓勵山村居民參與黑熊保育。 

    近年來,為了降低非目標物種遭到誤捕,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推行「改良式獵具」,發放至各地方分署,免費提供有需要的民眾申請或交換,兼顧野生動物保育、狩獵文化延續以及維持農民生計。 

    而對於不少民眾及動保團體近年呼籲應全面禁用山豬吊,以減少動物死傷,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宜蘭分署表示:「全面禁用金屬套索可能無助改善現況,並且會使有需要的民眾被迫使地下化使用,反而不利保育管理。」未有配套措施全面禁止,恐讓傳統獵具的使用與買賣成黑數。 

    為了推廣改良式獵具,並讓民眾有效並安全地使用,近年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各地分署深入村里與部落舉辦使用說明會。以新竹分署為例,除了透過轄區五個工作站進行推廣座談,也結合村里長、部落領袖以及社區協會宣導,2024年已於轄區辦理100餘場說明座談、發放超過350組改良式獵具,並鼓勵繳回獸鋏及大口徑之獵具。

    改良式獵具可以如何減少誤捕黑熊呢?從它的設計就有端倪!與一般山豬吊相比,傳統山豬吊的套索部分較細,且口徑較大,改良式獵具經設計調整後,套索的線徑改成大於4公厘,口徑也變小,並且增設八字環跟止滑套,可以避免抓到動物越纏越緊、造成傷害,而口徑縮小也可以避免手掌相對其他動物較大的黑熊被圈住。 

    此外,改良式獵具踏板的部分,也將其縮小,直徑調整為小於12公分,降低動物踏到的機會,避免誤捕到非目標瀕危物種,像是台灣黑熊、石虎等。新竹分署表示:「該設計有效,過去透過架設於野外的自動相機所攝錄的影片已得到實務證實。」

    改良式獵具有效降低黑熊誤捕機率。影片來源: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嘉義分署

     

    2024102301 04改良式獵具中,有三大部分進行重新設計。圖片來源: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2024102301 05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研發改良式獵具,避免誤捕保育動物。圖片來源: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宜蘭分署

    雖然《動物保護法》第14條之1規定禁止使用山豬吊,但若有預防農損、基於傳統文化、祭儀狩獵需求,因符合《野生動物保育法》第21條及21-1條,不在此限。不過若民眾為防治獸害農作物而設置陷阱,設置前必須向地方政府申請,以免觸犯《野生動物保育法》。 

    此外,因傳統文化、祭儀狩獵需求,而獵捕、宰殺或利用野生動物之行為,也應經主管機關核准其申請程序、獵捕方式、獵捕動物之種類、數量、獵捕期間、區域及其他應遵循事項之辦法。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也呼籲,如使用陷阱,無論是傳統獵具還是改良式列具,若不慎捕獲非目標物種或保育類野生動物,請立即主動通報0800-000-930及協助救援,可免除相關刑責。此外,民眾若有發現臺灣黑熊或其他野生動物受困,亦可撥打24小時通報專線0800-000-930或1999。

  • 又是套索陷阱,花蓮卓溪黑熊腳趾截肢

    花蓮卓溪民眾通報有黑熊受困陷阱,經獸醫檢查為年輕公熊,左前肢因為套索陷阱壞死需截趾。

  • 受寵還是受虐?——回不去森林的黑皮與黑妞

    臺灣私下非法飼養臺灣黑熊的案例多嗎?又會對黑熊們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

  • 大雪山公熊7-11遭蓄意射殺,檢調共起訴3人

    曾因誤中套索,野放後又因在苗栗、台中部落間的果園滋擾並再中陷阱的大雪山公熊7-11(又稱東卯山黑熊),在495天的救傷與圈養後,今年4月12日由林務局東勢林區管理處再野放。卻沒想到野放不到一個月,5月6日開始7-11熊身上的衛星發報器訊號即消失,工作團隊循線追查,更於5月10日在南投仁愛鄉武界產業道路不到100公尺處發現,7-11黑熊已死亡遭到掩埋,頭部、胸部也都有明顯外傷。

    而此案歷經檢警的積極偵辦,目前正式於9月21日起訴涉案的祖孫田姓、馬姓獵人及其另名馬姓親戚三人,包含違法野生動物保育法及刑法。

  • 套索圈住的傷痕——斷趾的阿里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野外的臺灣黑熊為什麼會來到人類世界呢?被收容後的生活過得好嗎?圈養的限制又該如何去克服呢?

  • 套索悲劇連環上演!卓溪黑熊又受困;永康黑熊亡

    花蓮與臺東接連傳出黑熊受困套索的慘劇。花蓮黑熊達古阿里二次受困,但目前狀況穩定;臺東永康黑熊則不幸死於敗血症。

  • 打獵錯了嗎——原民狩獵與殘缺的臺灣黑熊(上)

    原住民都會獵熊嗎?臺灣黑熊為何飽受狩獵活動的威脅?狩獵與保育一定要對立嗎?照片攝於1964年,布農族原住民於狩獵山豬時,誤捕臺灣黑熊/黃美秀提供。

  • 打獵錯了嗎——原民狩獵與殘缺的臺灣黑熊(下)

    為什麼誤捕臺灣黑熊不通報救援?有避免誤觸陷阱的方法嗎?第一線的在地原民、管理單位與研究學者又分別有什麼樣的解方或看法呢?

  • 攻擊犬隻黑熊遭槍擊 主管機關強調人身安全優先

    圖片來源:林業與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
    記者|陳怡潔    編輯|蘇于寬

    花蓮縣卓溪鄉中正部落近日傳出黑熊攻擊禽場繫綁的飼養犬隻,並對部落嚴重滋擾的事件,引發廣泛關注。

    林業與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下稱花蓮分署)表示,4月11日獲報中正部落有黑熊入侵雞舍,經勘查發現熊窩、排遺等黑熊出沒的跡證,便在周遭架設紅外線自動相機,並提醒通報人將飼養的家禽及犬隻移置到安全處所。

    後續,通報人未移置的看門犬隻接連遇害,一隻犬隻失蹤,另一隻犬隻則是遭攻擊後,屍體遺留在現場;經獸醫師解剖,判斷為大型動物攻擊致死。其後16日,自動相機拍攝到黑熊攻擊另一住戶飼養的被鐵鍊拴住的犬隻,由此推斷接連三起犬隻傷亡,皆與黑熊攻擊有關。

    4月16日,自動相機拍攝到黑熊攻擊住戶飼養在戶外的鏈養犬隻。影片來源:林業與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

     

    然而,即便花蓮分署於17日起連夜啟動強力驅趕行動,該隻黑熊個體依然在部落周邊出沒,20日,中正部落又再傳出一犬遇害,居民亦在距住家僅約50米處觀察到黑熊

    花蓮分署指出,這隻黑熊應為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於2021年,委託學者進行繫放研究的個體YNP-BB02,當時在追蹤僅100多日後即失去訊號,不過至今仍掛有頸圈,因此得以進行個體辨識。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下稱玉管處)於18日接到花蓮分署通知,並於19日委請專業單位協助佈置鐵桶誘捕籠、安全套索等陷阱,同時向農業處完成捕捉保育類野生動物的相關申請程序,計畫捕捉該個體避免進一步人熊衝突,並對已無用處的追蹤頸圈進行妥善處理

    20250422 01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於19日開始在卓溪鄉一帶架設陷阱。圖片來源:林業與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

     

    21日上午,玉管處、花蓮分署等單位召開會議,商討巡邏、誘捕以及後續安置的執行細節,並決議加強巡邏頻度,持續在非誘捕範圍進行驅離;21日下午,花蓮縣政府農業處、地方議員、卓溪消防分隊、玉里警分局等單位亦會同玉管處、花蓮分署,再次召開黑熊滋擾緊急會議,進一步協調人力、資源部署,期望成功誘捕該個體。

    21日晚間9點多,巡邏人員在沈姓農民工寮巡視陷阱時,聽聞犬隻遭受攻擊的聲音,發現黑熊正撕咬一犬。花蓮分署表示,當時黑熊發現巡邏人員後,轉向人員並意圖靠近、作勢攻擊,巡邏人員隨即向黑熊開槍並命中,目擊民眾沈小姐亦向公視新聞網證實此說法。

    花蓮分署補充,由於觀察到YNP-BB02習慣性掠食犬隻,行為異於其他曾處理之個體,因此從上周起便要求玉里工作站人員於夜間執行驅趕任務時,須攜帶獵槍防身,並於遭遇緊急狀況時,以維護自身安全為優先。

    20250422 02黑熊YNP-BB02滋擾中正部落路徑圖。圖片來源:林業與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

    YNP-BB02終身亡  主管機關說明防治策略

    4月21日晚間黑熊中槍後,巡邏人員即主動通報花蓮分署。後續,花蓮分署、玉管處、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及野聲環境生態有限公司團隊等單位,共計28人到場救援,將YNP-BB02後送野灣野生動物醫院,但檢查後研判傷勢過重,以深度麻醉人道處理,並交由農業部獸醫研究所進行完整病理解剖。

    對於事件結果,花蓮分署表示遺憾,但強調巡邏人員人身安全為首要考量,所有處置皆符合《野生動物保育法》規範。

    20250422 03黑熊YNP-BB02中槍後,多個單位到場救援,將其送至野灣野生動物醫院治療,但因傷勢過重,最終進行深度麻醉人道處理。圖片來源:林業與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

     

    據統計,4月11日至21日間,YNP-BB02滋擾多處雞寮,共掠食10餘隻雞,並造成5隻飼養犬受攻擊身亡,引發部落居民擔憂。

    對此,玉管處向聯合新聞網說明,該個體行為較為特殊,多數黑熊在靠近人類聚落時都較為謹慎,尤其是聽到犬隻吠叫等較大的動靜,多半會選擇撤離,極少主動攻擊。

    花蓮分署則指出,當犬隻遭受繫綁限制活動範圍,即成為黑熊容易捕捉的對象;而黑熊是機會主義覓食者,且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不排除YNP-BB02是因爲先前成功的捕食經驗,而有一再攻擊犬隻的行為。

    為降低衝突風險,花蓮分署建議居民調整犬隻飼養方式,設置堅固的狗籠,提供犬隻安全避難空間;並可於工寮或住家周邊加裝感應式燈光與警鈴,達到嚇阻野生動物的效果。此外,也應妥善管理戶外食物、廚餘、垃圾與飼料,強化養蜂場與禽畜設施,避免吸引黑熊覓食;若發現黑熊滋擾,可通報24小時專線0800-000930您您您救山林。

    而因應卓溪鄉頻繁有黑熊出沒,花蓮分署提供居民防熊物品包,內有大龍炮、汽笛喇叭及熊鈴等驅熊物品。未來,花蓮分署亦將展開防熊電牧柵欄試驗計畫,以及參考山區育樂場域,在此建置AI辨識黑熊的預警系統。

    黑熊保育協會籲打造在地策略 加強教育宣導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向窩窩記者表示,玉山國家公園是黑熊族群密度最高的區域,從國家公園東南角延伸至花蓮卓溪、台東海端,皆是適合黑熊的完整闊葉林地,近年觀察到黑熊族群有增加趨勢,部分個體可能為尋找食物資源,而出現在部落周邊。

    協會進一步說明,黑熊間存在個體差異,此例應視為個案,且無法斷定其是「問題熊」:「如果給過負面制約,把牠趕走之後,牠還不怕、還是反覆回來,在國外才會被定義成是『問題熊』。」而目前未有證據顯示YNP-BB02有成功受驅離後、仍然反覆滋擾的行為。

    協會表示,支持花蓮分署「驅離與誘捕並行」的處置原則,當人熊距離過近時,首要目標應是阻斷接觸。同時,協會亦呼籲加強預防措施,避免提供食源吸引黑熊,或者隨身攜帶熊鈴等發聲物品,降低與熊相遇的風險;而若與黑熊正面接觸,須冷靜後退,發生衝突時,則可用防熊噴霧防身。

    針對黑熊防治,協會則指出,國外經驗顯示電圍籬是有效的工具,雖然台灣地形崎嶇、戶外供電不便,設置上存在實務困難,但是隨著黑熊出沒在人類聚落周遭的事件增加,台灣應積極研發適合在地的防治策略。

    對此,花蓮分署補充,目前山區多數養雞場屬開放式飼養,若全面建置電牧柵欄,將涉及大面積圍設,成本高昂。因此,目前策略為研判黑熊可能入侵路徑,在高風險區域設置電牧柵欄進行防範。

     

    由於傷害黑熊為布農族傳統禁忌,中正部落於昨(22)日為黑熊YNP-BB02舉行除穢儀式。花蓮分署強調,盼社會大眾同理山村部落居民對於生命財產安全的擔憂,並支持保育機關在緊急狀況下的必要處置。

    花蓮縣政府農業處指出,此次事件中,居民視為看家護院作用的犬隻遭受攻擊,可能衝擊居民的安全感;同時,長期餵養遊蕩犬的民眾也對事件強力關切,在主管機關開始誘捕前,持續訴求儘速捕捉並移置該隻黑熊,而非僅以驅離處理。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則強調:

    未來,人熊衝突事件絕對還會再發生。

    認為無需對此事件過度悲觀,但應從中汲取教訓,轉化為推動黑熊保育與衝突防治的重要經驗。

    協會表示,肯定目前巡守隊與自動相機監測的作法,並建議加強教育宣導,在政策與執行層面投入更多資源,協助山村居民乃至於全民建立防熊意識,並且落實預防措施,才能避免社會在渲染犬隻被攻擊的輿論下,對黑熊產生負面印象。

    本次事件雖以YNP-BB02的離去劃下句點,卻也喚起社會對黑熊保育與防治的廣泛關注。當黑熊與人類越來越頻繁接觸,如何共存共榮,亟需每個人對此議題的理解與行動。

  • 東卯山黑熊遭射殺案,獵人判有期徒刑但可緩刑(更新:安葬黑熊)

    9月檢調起訴射殺大雪山7-11熊的三名獵人,11月29日南投地方法院判決出爐。

  • 東卯黑熊568之死——保育、狩獵、文化省思

    責任編輯|蘇于寬

    牠的名字、神獸與狩獵禁忌

    在給東卯黑熊掛上編號37568頸圈之後,我心想,希望你有個新的熊生,或許改個名字吧,頸圈編號數字上有6(順)和8(發),配上5台語的諧音「有」,感覺不錯,不會讓人連想到他以前把工寮當超商的編號,因此我寧可稱呼他為568,而不是711,3和7也有去山上的意涵,就自由吧。 

    但我沒有想要取族語名或華語名,一來他原本活動區域來自泰雅,現在要到布農的傳統領域,然後我也不懂族語,但我希望他是全民的黑熊,可以得到全民的祝福,他,可以是他自己。 

    魯凱的長輩曾經告訴我關於雲豹的儀式故事,雲豹對於魯凱是神聖的動物,如果不小心獵到雲豹,視為不祥,必須趕快就地掩埋,不能回家,以免把不祥帶回家中,然後要在掩埋地現場陪伴守靈幾天,並經過除穢儀式之後,才能回家。 

    我最近才因為新冠肺炎確診隔離,我可以體會不能回家有多麼的不方便,家人小孩都沒有人幫忙照顧,以及對於家人的思念的侵襲有多麼大,對於以前山林刻苦生活的住民來說,獵人無法回家,家中少了食物的來源和支持的力量,「隔離」是影響多麼大的一件事。 

    我相信這樣看待雲豹為神獸,以及誤獵的守靈儀式,一定讓當時的獵人,想盡辦法在打獵過程都不要誤獵到雲豹,這樣的傳統約束的力量,神話傳說禁忌不會只是故事,它也隱含著野生動物保育的精神與手段

    這種尊敬動物為靈的精神,我也從一位魯凱傳統領袖中聽到他父親傳承下來的熊鷹羽毛的故事,那種他父親對於熊鷹的尊敬,以及繼承那一支熊鷹羽毛,對父親的思念,延伸到對熊鷹的尊敬與感恩的山林哲學,令我非常震撼和感動。

    類似的誤獵黑熊的儀式,我也聽布農的朋友說過把熊視作爲人去看待。那只是儀式嗎?

    不,我自己犯錯過,我也曾在一些儀式感的看似無意義的反覆行動中,讓自己反省,讓自己遺忘,希望自己心靈可以獲得解脫。

    280124535 5246965162029088 1629824198554185378 n 黑熊頸圈及其編號,在確定不會脫落情況下,也不要讓頸圈太緊。野聲環境生態公司鍾佳衡提供



    24天追蹤如戰事般攻防 只怕你誤入歧途 

    我看到568,幾乎都是他被抬著出來,然後又抬著進去,我只是在他麻醉與健檢過程中,幫他掛上與設定追蹤頸圈。我沒有機會在野外看到活生生的他,但野放後,在接下來密集追蹤的24天,透過螢幕上一個一個回傳的活動點位,連接起來的軌跡路徑,我會想像把一隻令人敬畏的熊,套疊到我到過的美麗森林,想像在感覺可以擰出水來的氤氳雲霧森林中的他,像是在我面前活了過來。

    568開始一路往北和西北移動,有返家的行為。跨過郡大溪,再渡過郡大溪支流碰到峭壁,繞了一圈嘗試翻越不成,隔日從峭壁另外一邊翻越。逐漸轉往西北,我們開始擔心他靠近地利那一區的聚落農地,野放後2周,他翻越到了可以俯瞰濁水溪的崩壁頂,我知道他看到了濁水溪旁的那一片農地聚落,568你會受到那些農地工寮的食物吸引嗎?

    林務局、東勢林區管理處與南投林區管理處馬上啟動應變會議,組織應變小組。

    從他過往闖入工寮的行為,大家深怕類似的事件再發生,為了確保居民的財產生命安全,必須做好警戒,不得以時可能要啟動捕捉,因此也大費周遭的把捕捉籠具先行運送到現場做好準備。

    當568第一次接近設定的第一道防線——濁水溪——當時就如打戰一樣,戰事似乎一觸即發,我們每一個人都如臨大敵,討論應變如同佈下重兵一樣,可能路徑與接近的農舍附近架設好4G即時傳輸紅外線自動相機,深怕他一靠近聚落就闖入工寮,然後面對一隻轉為習慣性闖入工寮的黑熊,為了人身安全,就要啟動捕捉,568就要在圈養環境中終其一身,這是大家不願意看到的結局。

    然而,誰都沒料到,當568沿崩壁陡下逐漸靠近,每一個人的心臟都像一拳超人中的King的帝王引擎一樣大聲地跳動。

    沒想到的是,陡下到濁水溪床前幾十公尺,來一個橫空90度大轉彎,即使左前掌截肢,568卻毫無懸念地直接橫渡幾乎不可能穿越的崩壁,繞了一個大圈,找了一個最少農地的天然林稜線移動。

    工作人員也隨即轉移陣地,部署4G相機在新路徑上可能經過的工寮與雞舍,提供主人防熊噴霧罐,並準備守夜隨時聽訊號和看衛星是否回傳位置。 

    568悄無聲息地在天然林中移動,絲毫不靠近工寮與雞舍,在入夜後的7點,悄悄地渡過湍急的濁水溪,跨過台臨16便道,在公路上方過夜,當我們看到衛星回傳的定位資料,我們全都傻眼了,568採取迂迴戰術,繞道轉攻防線後方道路邊山坡睡起大覺,我們沿線每個可能侵擾的農地、工寮、雞舍必經路徑都佈下了重兵(4G即時傳輸自動相機),一切都做了白工,頓時覺得我們遜斃了! 

    看著辛苦運來的捕捉籠,一堆不知道要拍什麼的紅外線自動相機,白忙一場,不禁莞爾。568,好樣的。

      280146728 5246965472029057 5954300869528998088 n 568選擇從相片最右側的崩壁,直接橫渡往下游較少農地的地方移動。姜博仁提供

     

    千山牠獨行 只為達成回家的想望

    原來,成見與既定印象一直都在默默地影響著我們,讓我們無法看到事情的全貌。看著568一路這樣跋山涉水,翻越峭壁,陡下崩壁,千山我獨行,迴避農地工寮,只為回家的想望,令人感動,我很想讓這次野放,轉化為全民護送黑熊回家的行動,只要先把他原本家園中可能會衝突的果園電圍籬給做好,就有機會。

    568在台16邊休息過夜之後,隔天開始往上爬,準備翻越水社大山。大家也再度召開應變會議,也有共識定調為護送黑熊回家,準備著第二道「關卡」——武界的守護。只要過了武界,下一道台14公路就可如法炮製神不知鬼不覺地穿越,就進入了昔稱「邑治第一山」的守城大山,然後到八仙山,過了這幾乎沒有什麼農地聚落的山區——

    大雪山的家,就在前面了! 

    568從濁水溪谷海拔435m開始往水社大山攀爬,從海拔2059m水社大山山頂附近翻越,這個因為山高路遠而從小百岳中除名的山岳,接著下切到海拔1000m的溪谷,再於海拔1600m處翻越大尖山稜線,武界在望。

    每個人再度繃緊神經,現場開始24小時警戒,也通知村長和社區協會理事長協助告知村民,現場有工作人員戒備,目前觀察行為也是會避開人,請通知大家小心與發現通報。

    568沒有往我們希望他走的比較天然無農地,只有產業道路的那一段窄窄的最小衝擊區,卻往武界農地靠近,有點緊張,我們在現場工寮與道路附近聽VHF訊號,他沒有靠近,然後他就往西翻越武界山南稜這道稜線,來到較少農地的卓社林道與武界產業道路這一區天然森林的溪溝,也是原本希望他可以穿越最少農地的區域。

    夜間訊號穩定的休息著,隔天清晨5點多,568訊號開始變化移動,然後沒多久,訊號逐漸消失不見了。

    接下來就是一連串的搜尋過程,也就是大家知道的結局,循著屍臭味與埋葬蟲,找到掩埋於距武界產業道路100公尺森林裡的568,24天總計54.75公里翻山越嶺的回家,嘎然而止。

     

    279850045 5246965545362383 8371205126787840292 n 武界清晨雲瀑,現場值勤夥伴值夜時清晨所拍攝,568最後發現地就在照片左下角的森林中。野聲環境生態公司曾建偉提供

     

    東卯山黑熊今111年4月12日異地野放至丹大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但很快向北移動穿越電子圍籬範圍 69459 1 東卯山黑熊今111年4月12日異地野放至丹大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但很快向北移動穿越電子圍籬範圍。林務局提供

     

    自由的代價 人熊共生的選擇

    專家會議其實有討論到可能的返家行為,知道返家一路會有危險,越遠的路,也可能越多危險,越近的地方越有可能再度滋擾原本的果園工寮,但也可能就此定居在野放的新家,要不要野放呢? 

    如果我問你,要自由,可能會有危險,可能會付出代價,你會怎麼選擇呢?

    我不知道568怎麼想,我們或許冷酷的、或許自作多情地幫他選擇,但我從他坎坷的命運,和一路返家的決心,我知道,他有勇氣。希望568你也可以知道,從林務局、林管處、特生、空勤、還有很多其他工作人員、部落的人,以及所有關心你的人,為你努力、加油和祝福過。

    這次我沒有機會幫你卸下頸圈,隔離中也沒法現場送你一程。聽到現場工作夥伴通知的當下,非常難過,連X都罵出來了,時間一度好像停止了,那種感覺,如同一起努力的現場夥伴所說的,感覺像是一位認識很久的人走了。 

    我不知道死亡的原因,但整隻埋起來,從新聞稿說屍體完整,似乎沒有取走熊的任何器官的行為。我冷靜一下,不負責任地嘗試想像⋯⋯

    或許是某些人,可能打獵,可能上山農務工作,可能誤獵,也可能自保,誤殺了熊,或許他們當下是驚慌的,不知道該怎麼辦,害怕有刑責,然後把熊埋起來,把頸圈破壞或丟棄遠方。若是一個刻意要殺熊的人,又為何不帶走熊,而只是埋起來呢?一切當然要靜待相關的偵查。 

    只是,我想起了那個誤獵雲豹或黑熊要埋起來守靈的儀式故事。 


    工作人員於距離武界產業道路不到100公尺處發現被掩埋的東卯山黑熊遺體 69459 1 工作人員於距離武界產業道路不到100公尺處發現被掩埋的東卯山黑熊遺體。林務局提供
    工作人員將東卯山黑熊遺體裝袋運送至農委會家畜衛生試驗所解剖以鑑定死因 69459 1 工作人員將東卯山黑熊遺體裝袋,運送至農委會家畜衛生試驗所解剖以鑑定死因。林務局提供

     

    山之呼吸,山是家——神獸連結著人與土地

    我以前一直無法體會,為什麼一種動物會變成住民心中的神獸。直到我開始在山林走動,觀察一草一木、一花一獸,開始感知有些動物很少,很難遇到。 

    每一次的山林行走,一吐一吸之間,身上的重裝讓我沒有力氣抬頭,但五色鳥、繡眼畫眉、白耳畫眉等各種動物,我從聲音覺察他們的存在,他們就像家人一樣,讓我知道誰在家,從對各種動物出現環境的了解,我可以知道這是一個怎樣的家。

    然後有一天,我聽到熊鷹叫,我努力抬起頭,瞇著眼看著天空一個小黑點,我知道,這是一個特別的家,有著廣袤的森林,有很多他的獵物,才可以支持他的存在,黑熊也是,雲豹更是,啊,我終於懂了,這是一個神聖的存在啊! 

    這些神獸、這些傳說、這些祭儀,就是早期住民的山林生活中這樣來的吧。 

    我很希望雲豹重回到台灣的山林,其實最希望的是,雲豹可以成為所有這片土地人的神獸,那是一個所有人與這片土地有連結,把這塊土地當作家,守護著牠的想望。 

    對於長久生活於山中的居民來說,對於原本經常狩獵的文化的人來說,我相信在這樣的過程,山就像家一樣,就好比農地對於農人來說是一樣的意義,只是收穫的地方不一樣,收穫的物種不一樣。拿取生命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我相信屠宰場殺豬供養大家肉品的作業人員,海上捕撈漁獲的漁民,一定都有不同程度的自我哲思。狩獵呢?

      圖說黑熊野放出籠由護管員鳴槍進行負面制約避免黑熊過度親近人類林務局東勢林區管理處提供 69370 2022/4/22重返山林,568東卯熊野放出籠,由護管員鳴槍進行負面制約(避免黑熊過度親近人類)。林務局東勢林區管理處提供

     

    別急著獵巫 落實自主管理落實山才會是家

    這次東卯黑熊事件,一開始令人傷心甚至生氣,但是是一開始直覺反應的殺熊那樣嗎?是否不要先讓情緒和成見佔據,慢一點,不要急著獵巫,思考一下前後的脈絡呢?是否日常的山林活動遇到了熊?若是誤獵為什麼不敢通報?往後要如何避免誤獵?住民與政府的信任被打破之後,需要怎樣的努力才可以修復?

    現在狩獵管理辦法要修法註1,嘗試往在地保育,自主管理的方向走。我相信,只有讓部落再度與山連在一起,也就是狩獵自主管理,山才會是家,當行走呼吸與山的脈動一起,或許,就說這是山之呼吸吧,也才能與山融為一體,那種溪流就是血脈,稜線就是肌理,心就是山。 

    住民有對土地的連結與感情,自己的家才會珍惜,自然就可以減少這類誤獵的發生,受到尊重,也才會促進積極通報的心態,對於每一個生命的拿取,也變成了一件跟自己有關的嚴肅行為。

    當今狩獵雖然有些亂象,但不該是禁止的理由。

    現在進行中的許多原民狩獵自主管理試辦計畫正在慢慢的往好的方向走,也唯有真正的面對,真正的管理,以及真正的尊重,才可以導正往前走。讓這些問題真正的被處理,被轉化,賦予文化的內涵,和更多連結土地的作為,而不是只有幾行冷冰冰的禁止文字。我們從不希望我們的社會是一個怕這怕那甚麼都禁止的世界。 

    東卯黑熊結局是令人難過的,但是,我們要可以從歷史中反省與學習,才會有成長,對於黑熊保育是如此,對於原民狩獵長期的不正義的修復,亦該如此。

    要有勇氣往前走,並做出改變,這是東卯黑熊要告訴我們的一件事。


    註1:我知道對於狩獵管理辦法修法,部分反對意見來自於對保育類動物的認知差異以及對主要狩獵物種野外族群生態的不瞭解。台灣的保育類動物有很多在野外族群豐富穩定(包括台灣野山羊和水鹿),但卻因為野生動物保育法對於飼養、販賣、虐待一般類動物完全沒有任何罰則,只罰捕捉一般類動物的人(是抓得到膩?)
    因此造成一窩蜂的把很多動物塞進保育類動物名單中,然後保育類分了三級,野保法卻把每一級都當作瀕臨絕種看待,完全不能動,我不懂分三級的意義在哪裡註2。我覺得很多動物保護團體的影響力,遠遠大於很多野生動物保育團體,遠大於我們埋首野外山林生態研究的人,我誠心希望這些動保團體在討論狩獵管理辦法修法,可以同理現在狩獵問題的各種面向,也幫忙推動野生動物保育法的修法。
    針對保育類分級有討論或進一步討論實質分級的意義(或者僅保留瀕臨絕種一級),針對一般類的買賣、飼養、虐待等也都可以有罰則和管理,也可以幫助到一般類的台灣獼猴飼養的問題,而不是現在的野生動物保育法完全管不到一般類的買賣飼養虐待等,這才可以幫助到更多的野生動物,透過狩獵實質管理,而非一味地禁止,才更可以改善現在狩獵有的一些亂象或不得已的苦衷,對各族群狩獵文化才可以有更進一步的深化與尊重。
    註2:2016年我寫的關於保育類與狩獵的文章《其實野生動物和原住民都需要轉型正義
    註3:林務局新聞稿《野放東卯山黑熊遇害 遺體送驗並啟動偵辦

      

  • 槍擊、餵養犬、族群擴張?卓溪黑熊事件爭議

    圖片來源:林業與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
    記者|陳怡潔    編輯|蘇于寬、陳信安

    卓溪鄉黑熊遭巡邏人員槍擊事件廣受關注,林業與自然保育署(下稱林保署)於23日作出補充說明,引發社群熱議。

    為何驅熊巡邏不用麻醉槍要槍擊?林保署:效力延遲難應急

    林保署指出,YNP-BB02是一隻體重達百餘公斤的大公熊,由於觀察到其習慣掠食犬隻,且數次驅趕均不願遠離,林保署為確保人員安全,要求執行巡護與驅趕任務的同仁必須攜帶獵槍防身,也提醒遭遇緊急狀況時,須以維護人員安全為優先。

    21日晚間,巡邏人員於執勤過程中,發現黑熊正捕食家犬,經喝斥後,黑熊還朝人員靠近並作勢攻擊,隊員之一的森林護管員便開槍自衛。後續,多個單位按照先前開會決議,共同前往救援,將槍傷黑熊送至野灣野生動物醫院進行診治,然因傷勢過重,最終以深度麻醉人道處理。

    對此,許多民眾對林保署處置過程提出質疑,認為應該使用麻醉槍或吹箭、與熊相遇時不應出聲喝斥;亦有民眾抨擊林保署對滋擾黑熊用槍是便宜行事,應積極設法避免傷其性命。

    林保署在補充說明中回應,麻醉槍或吹箭都涉及麻醉藥品,依法都須由領有使用執照的獸醫師在場指導才能使用;而且麻醉劑打中黑熊後,並不會立即就奏效,在巡邏過程中,若人熊距離已相近,短短幾秒的緊急狀況下,只有獵槍能確保人員安全。

    同時,林保署在留言中強調對滋擾黑熊的處置方針一向是「誘捕→收容→評估→野放→持續監測」,自始至終未以殺傷黑熊為目標:「這不是我們樂見的結果。」並表示已在研擬更好的處置方式。

    而對於21日晚間現場狀況,花蓮分署向窩窩記者補充,當時護管員在驅趕區域內聽到犬隻哀號聲,前往勘查即撞見黑熊正掠食犬隻,黑熊也立刻注意到護管員。由於當下人熊距離僅20公尺左右,護管員大聲喝斥,是希望熊能遠離,但黑熊反而更加靠近護管員,情況十分緊急,沒有機會靜默後退。

    從2014年即開始接觸黑熊捕捉繫放、保育工作的郭彥仁於社群表示:「驅趕黑熊絕對是高風險工作。」他指出,多數時候,熊遇到人會選擇離開,但每次人熊相遇,都無法預料發展,比如國外有不少單純野放熊,熊卻突然掉頭攻擊人的影像紀錄。

    郭彥仁期許,未來執行驅趕任務的巡邏人員能有更完備的裝備:「我不只認為要帶槍,還需帶更多。」他指出,防護盾牌、防熊噴霧,個人裝備的安全帽(含保護臉面)、胸護墊、驅離槍、防咬皮革手套、皮革褲、硬底鞋都是必要裝備,

    我們不希望看見熊死亡,但也不會想聽見驅趕人員遭熊攻擊重傷或死亡。

    針對護管員開槍的決定是否正當,郭彥仁比喻,這個爭議恐怕就像警察執法過程中的用槍時機,永遠吵不完。但他以個人經驗分享,處理人熊衝突的人員,需要面對心理壓力與複雜環境的考驗,並非易事,「夜晚探照燈光的照明之下,人發現熊可能都是在短時間、短距離的情況。」

    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黑熊保育協會常務理事黃美秀則於社群發文說明,YNP-BB02過去未曾有滋擾紀錄,而多數黑熊為日行性、傾向避開人類,但若冒險進入人類活動頻繁的地區,會變得較為機警,並選擇夜間出現。

    她指出熊感受到威脅時,可能表現出朝人奔撲的激烈動作,雖然有時只是虛張聲勢的威嚇,但對於沒有經驗或訓練的人來說,是很驚嚇的:「加上夜間能見度不佳,因此我個人認為無需針對開槍者做苛責,因為這應該是很本能的自我防衛的反應。」同時,她亦提出未來可在巡視規劃、人員專業培訓及防護設備等方面進一步探討、精進。

    遊蕩犬導致人熊關係緊張?  第一線觀察揭禽場是衝突熱點

    YNP-BB02多次攻擊犬隻的行為,引起廣泛關注,民眾Seam Mohist質疑此現象和當地犬貓放養、餵養盛行相關,並指出:「黑熊射殺跟死亡地點是當地愛媽狗場、貓場旁。」

    據悉,Seam Mohist指涉的沈小姐,曾在社群平台表達對黑熊出沒造成犬隻傷亡的擔憂,也曾於去(2024)年發布在戶外餵食飼料、肉塊的照片,疑似長期餵養遊蕩犬貓,此消息引起社群熱議。

    山岳作家雪羊在林保署貼文下留言指出,若沒有大量食物氣味,黑熊沒有理由接近人類

    失序的餵養行為,已對原生生態造成巨大影響,氣味強烈的飼料最終吸引來黑熊,導致狗與熊雙輸的遺憾發生。

    不少民眾也同時發聲,要求主管機關重視遊蕩犬貓對生態的負面影響,並探討其在人熊衝突中的角色

    20250422 02民眾Seam Mohist質疑此現象和犬隻放養、野地餵養相關,並指出:「黑熊射殺跟死亡地點是當地愛媽狗場、貓場旁。」。圖片來源:林業與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
    20250424 02Seam Moist指涉的沈小姐,曾在社群平台表達對黑熊出沒造成犬隻傷亡的擔憂,也曾發布在戶外餵食飼料、肉塊的照片。翻攝自乳牛也瘋狂俱樂部、生態大腸花論壇。

     

    花蓮分署認可餵養遊蕩犬貓可能會成為黑熊前來的誘因:「黑熊覓食是機會主義,有食物牠就有可能靠近。」強調已一再宣導居民應妥善收納飼料、廚餘、肥料、農藥及垃圾等物品,而此次遭受黑熊捕食的犬隻並非放養、餵養犬

    卓溪村村長黃品綸亦於23日向窩窩記者證實,遭捕食的犬隻皆是以繫綁或關籠的方式飼養。而據他所知,黑熊最後出沒位置附近的住戶沈小姐,並未餵養遊蕩犬貓:「她會(把狗)拿到她的狗籠裡面,她是不會在外面隨便餵那些流浪狗。」

    花蓮分署則表示,不清楚沈小姐是否有餵養行為,分署人員多次到訪皆未發現其在住家範圍外擺放飼料,但在沈小姐住家範圍內有飼養多隻犬隻,因此她十分擔心,屢次求助分署,而經分署人員調查,YNP-BB02並無入侵沈小姐的狗寮附近,也未吃到任何飼料。

    不過,黃品綸坦承,村落中確有餵養行為存在:「的確是有些愛心人士會拿廚餘餵那些流浪狗,要不然就是路過那邊,會丟一些食物。」但他認為,通報黑熊後,林保署有宣導不要把食物放在外面,居民大多知情,也傾向配合。

    比較不好執行的是山上工寮要餵雞、餵狗。」黃品綸表示,居民現在已調整習慣,很少在工寮煮食,但是工寮仍有飼養雞、鴨、鵝和犬等動物,居民還是會帶廚餘、飼料去餵食。

    郭彥仁則在社群貼文表示,此次事件中花蓮分署有請居民移置家犬、家禽,並移除飼料,但並未獲得落實,許多人對此議論紛紛,「假設今天皆完全執行,還會發生嗎?」他提出疑問,並接續回應:「我認為必然會發生。」因為熊可能移動到其他區域,再去找尋下手目標。

    郭彥仁引述行為獸醫的話,道出野生動物防治的難處:「動物會一直試探你,只要你鬆懈一次,那行為矯正就可能失敗。」他表示同樣的邏輯可套用在黑熊防治上。

    「糾正問題動物的行為很難,但改變人類的習慣更難。」雖然郭彥仁如此感嘆,但他也認為,從近年愈發頻繁的衝突事件中累積經驗,將能培養社會共同面對人熊衝突。

    黃美秀則表示對於熊滋擾的經營管理,主要須斷絕造成滋擾的吸引物或動機,而近年黑熊通報生態給付帶來正面保育成效,但通報之後,還需要行為人配合,暫時移除吸引物或架設電圍籬,才能實際在管理潛在的滋擾事件上奏效。

    她也說明黑熊的習性,雖是森林性動物,但活動範圍可達數百平方公里,因此位於黑熊重要棲息地附近的村落,都可能面對黑熊「路過」或偶爾出沒,她呼籲外界將心比心,同理地方居民對於滋擾熊隻的恐慌或顧忌,也相信卓溪鄉未來能持續向台灣黑熊友善社區邁進。

    『友善黑熊社區』的前提是當地民眾願意支持黑熊保育,其前提也必須能夠正確認識黑熊,對於黑熊有一定的容忍度,並且知道如何與熊相安無事的共同使用同一生活空間。

    她表示,這需要很多的對話和溝通,由衷希望這次事件是助力,而非反成阻力。

    參與YNP-BB02救傷的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下稱野灣)於23日晚間發文,指出此次事件的重要教訓:

    強調與熊共存的台灣,其實並不懂得該怎麼與熊共存。

    野灣表示,很多人只關注到犬隻在此事件中的角色,但其實還有不少雞寮的雞隻遭受攻擊,而黑熊又會四處移動尋找食物,「食物的正向回饋加強了滋擾行為,終究導致人熊衝突的事態升級,發生黑熊殞命的憾事。」

    野灣強調,不只是原民部落,所有民眾都應該認知並落實「不讓廚餘、食物放在戶外」的習慣當有黑熊滋擾警告時,更切莫抱持僥倖心態,應該積極準備以應對潛在的威脅,例如,不要將犬隻鍊養在戶外或放養,而山邊所有飼養禽畜的場域,也要有風險意識,加強防範黑熊的手段。

    20250424 03靠山且開放的養雞場是人熊衝突的第一現場。圖片來源:郭彥仁

     

    黑熊族群增加仍屬瀕危 居民盼未來提前示警

    林保署補充說明中,亦指出目前雖無法明確推算黑熊族群量,但根據近年全臺的黑熊自動相機監測及通報等資料顯示,臺灣黑熊的族群分布與豐富度每年持續上升:「臺灣黑熊雖然仍列名瀕臨絕種野生動物,但族群狀況已經沒有瀕臨絕種之虞了。」

    林保署推廣科科長鐘立偉向窩窩記者說明:「目前可以確定的是,原本黑熊族群的負面影響因子都在改善中。」,除了森林棲地復育與改善、商業性獵捕遏止,非商業性的獵捕和誤捕,也因為生態服務給付與誤捕通報免責,而減少許多死亡黑數。

    鐘立偉強調,黑熊仍屬瀕危動物,保育等級不會改變,林保署也會持續保育工作;而黑熊數量確實有所增加,待資料彙整完成後,近期就會進一步向大眾公開相關資訊。

    對此,黃美秀認為,由於民眾保育意識的提升以及政府重視,台灣黑熊的保育狀況確實較早年進步,但潛在的棲地破壞和黑熊救傷事件頻仍,顯示黑熊族群存續的威脅仍在另一方面,因應黑熊族群回升,更需逐步發展黑熊友善社區的願景,並提升人熊衝突的經營管理專業。

    而目前黑熊族群擴張,已由中高海拔山區向淺山地帶擴散,此次YNP-BB02造訪的卓溪鄉,於2021至2023年間總計記錄到79隻次黑熊,並可辨識出約20隻個體,是目前台灣已知黑熊目擊數量最多的鄉鎮。

    雖然過去亦曾有黑熊在村落周遭出沒,此次卻使村民格外不安。黃品綸向窩窩記者說明,村民感到恐懼的主因,是YNP-BB02與人的距離真的非常接近:「這次的黑熊已經跑到我們部落社區裡面。」

    黃品綸指出,黑熊是布農族的吉祥之物,又是保育類的動物:「只要有看到黑熊,我們盡量能驅趕就驅趕,如果真的影響到我們人身安全,才可能會做一些防衛措施。」

    經此事件,黃品綸期盼林保署能透過更多管道,提前掌握黑熊動態,並向居民示警。

    對於山村居民的感受,林保署在補充說明中,強調山村居民與多數野生動物比鄰而居,是生物多樣性資源保育的最前線,盼持續透過在地社區保育與生態服務給付,讓居民在遭受野生動物侵擾或危害時獲得支援,可以無後顧之憂地參與保育工作。

    2025年截至昨(23)日,花東地區已經有5起黑熊滋擾事件,野灣表示:「這樣新興的挑戰,是主管機關和全台人民都需要調整學習的事情。」現階段須大膽假設黑熊滋擾還會不斷發生,針對自由活動且危害居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黑熊,細緻規劃應對方式,包含黑熊滋擾的危害分級、緊急應變小組的成員編制、警戒範圍、專業培訓及安全裝備,都該通盤討論。

    隨著黑熊族群回升,調適人熊關係已成迫切挑戰;不只是此次事件中的利害關係人,全民皆需正視黑熊的潛在風險,並探索可持續的保育策略。

  • 沒能在山林過中秋,三度中陷阱落難的臺灣黑熊

    臺灣黑熊屬於亞洲黑熊的一種,為台灣特有亞種,因胸前有白色新月型的斑紋,又稱「月熊」,英文為「Moon Bear」。然而,Moon Bear卻似乎沒有受到月亮的眷顧,前日才驚傳新竹山區的山老鼠獵捕吃熊事件、今年四月發現台東有母熊誤觸陷阱,昨日又有挑選在中秋佳節落難果園的月熊⋯⋯

  • 終結495天的圈養,大雪山公熊7-11回歸山林,不出一個月卻遇害

    5月10日訊息更新:

    根據林務局發佈之消息指出,5月6日起711大公熊失去衛星接收訊號,工作團隊隔日啟動搜索,因地形崎嶇,5月9日始於衛星訊號最後出現地點附近,距南投仁愛鄉武界產業道路不到100公尺處發現。黑熊遺體遭到掩埋,今(10)日開挖取出後,發現屍體雖完整,但未見原本所配戴之發報器頸圈,初步檢視外觀發現頭部及胸部有明顯外傷,林務局已將黑熊遺體後送農委會家畜衛生試驗所進行解剖以確定死因,亦已報請警政署保七總隊偵辦。

  • 臺東殼斗科森林砍光光,黑熊主食更少了

    安朔山區擁有全臺豐富的殼斗科植物,被譽為「櫟林天堂」,其果實也是黑熊重要食物來源。

  • 臺灣黑熊、水鹿遭屏東鄉民獵殺,全身彈孔塞冰箱(更新:偵查結束)

    臺灣黑熊遭惡意獵殺,被當作「戰利品」遊街!日前(12月8日)屏東地檢署接獲臺灣黑熊遭獵殺通報,隨後保安警察第七總隊第八大隊在查緝過程中,竟在嫌犯家中冰箱,當場獲臺灣黑熊及臺灣野山羊屍體各一具,以及臺灣水鹿頭標本一只、腳14支,受害動物不只一隻!

  • 臺灣黑熊斷掌悲歌——思念媽媽的三腳小熊

    斷掌對臺灣黑熊來說會有什麼影響?野外有多少像三腳小熊一樣的黑熊?臺灣黑熊又為什麼會飽受四肢殘缺的威脅呢?

  • 野保法禁不禁山豬吊?看見動物福利、在地文化與需求的共存困局

    記者|劉亭妤    編輯|陳信安    設計|顏吟竹

     《野生動物保育法》作為國內自然生態保育最重要的一部法律,在1989年立法之初,即授權人民在野生動物造成農損等危害情形時,可以捕獵、宰殺牠們。而1994年野保法全文修正時,雖新增明定不得使用獸鋏、陷阱等會使非目標動物遭殃、造成資源浪費的工具捕獵,但防治農損、原住民族狩獵等需求仍不受此限。

    至今,相關規範並無明顯調整。

    然而,這些用來防治農損、捕捉山豬、山羌等目標動物的工具,如今卻屢屢夾住、套中瀕臨絕種保育類黑熊、石虎、珍貴稀有保育類穿山甲等野生動物和遊蕩犬貓,傳動物死傷。社會各界為動物奔走,訴求改善現況、解決非目標動物中陷阱而死傷的問題。

    歷經多年,行政院在2024年2月15日通過野保法修法草案,4月11日草案進入立法院經濟委員會審查,期望在朝野具共識的情況下進一步先全面禁止使用獸鋏,未來再因應時事,公告禁止不合規的山豬吊等其他陷阱獵具。

    只是,目前野保法修法仍尚未完成二讀。

    山豬吊未在野保法修法中被禁用,引動團強烈抗議

    4月11日,野保法修正案審查當日,台灣動物共生聯盟、台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等20個動保團體在立法院前抗議野保法「修法修半套」,主張獸鋏、山豬吊應雙雙被禁止使用、持有、販售、製造、陳列及輸出入,而不是繼續開放農民、原住民獵人取得並使用山豬吊。

    審查委員會上,朝野立委們也質詢山豬吊的禁用適宜與期程。時任農業部代理部長陳駿季答詢表示,考量山豬吊目前仍有繼續使用的必要,不宜全面禁用,因此將持續輔導獵具轉型,一年後會公告禁用市售山豬吊,全面改用由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下稱林保署)委託研發的「友善版山豬吊」改良式獵具。

    然而,動保團體不買單。他們認為,改良式獵具即山豬吊,依然殘殺動物,無法認同持續開放使用山豬吊的政策,且主責單位林保署過去對於濫用、濫殺的情況置之不理,未善盡獵具與獵物管理職責。因此,動團在4月18日,帶著陳情書前往監察院,要求彈劾林保署署長林華慶。

    213346搶救野生動物聯盟陳列搜山而得的獸鋏與山豬吊、展示動物傷亡記錄手板,呼口號:「山豬吊陷阱氾濫,殘害動物,野味肉品販賣猖獗,黑熊持續傷亡,改良式獵具徹底失敗。」圖|窩窩

    對於加強管制山豬吊,農業部相關部會並非沒有在努力精進管理措施。去(2023)年4月28日農業部已預告修正《動物保護法》,期藉此禁止山豬吊販售、製造、陳列及輸出入。林保署保育管理組簡任技正鄭伊娟補充,這項修法預期會使山豬吊變得難以取得,有助於輔導有使用需求的農民、原住民獵人,向林保署工作站或合作單位免費索取、使用改良式獵具。

    即使如此,林保署、動保團體的分歧仍在,對於「農民、原住民獵人能否使用山豬吊捕捉動物」持相左立場。於是,動保團體6月正式發起「終結殘酷山豬吊」公投連署,期望透過公民力量,促使林保署等相關部會正視全面禁絕山豬吊的訴求;目前連署書數量已超過第一階段連署門檻。

     01

    而為何修法上獸鋏將被立法全面禁絕,山豬吊卻只被輔導轉型?

    從不同獵具的比較上來看,獸鋏是一種具強力彈簧的頜顎型或齒夾型鋏狀器械,以夾鉗方式捕捉動物,強力夾擊可以造成動物立即性的骨折、開放性傷口。

    山豬吊則是一種續壓式彈簧金屬套索,由踏板、彈簧和繩索組裝而成,透過踏板觸發機械裝置收合繩圈,使繩索迅速束綁住動物,雖然不會造成立即性的傷害,但未及時替動物解套或動物一旦猛力掙扎,就可能會導致末端組織壞死、重傷、斷肢。

    在這兩種獵具之外,還有非常傳統的、以山林樹木作為彈簧桿的套頭、套腿陷阱,或是現代的、以金屬彈簧作為主要結構的飛機吊等,各式各樣引自國外或民間自行研發的陷阱工具。

     02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助理教授吳幸如觀察,上一個世代常被使用的獸鋏,目前已經越來越不被使用者青睞,大多陳堆在倉庫或工寮中,現今最被廣泛使用的工具是山豬吊。

    「我沒有辦法架獸鋏,這要很用力把它掰開來;抓到動物後要把它拆下來,我都要拿一顆石頭、用全身力量踩著才能把鋏子踩開。」吳幸如說明,架設或拆卸獸鋏、飛機吊等多數的彈簧陷阱,都需要極大的力氣對抗彈簧彈性,甚至一不小心就會誤傷自己,對老農、女性農友而言,這些彈簧獵具並不好用。

    而山豬吊的操作卻相當容易。山豬吊的架設只需將繩索的一端綁在樹木上,徒手將彈簧束得密實,繩索的另一端與踏板則設置在地面上,略微覆土,便能等待獵物、目標動物一腳踩中;拆卸也只需徒手拉開繩索或轉開螺絲,即可為動物鬆綁。

    snaretrap underground山豬吊實際設置的樣子。圖|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苗栗縣動物保護防疫所

    林保署提到,有鑒於獵具使用習慣已轉變,山豬吊取代獸鋏的必要地位,連部落中極少數還在使用獸鋏的長輩也認為,禁絕獸鋏對他們影響不大、山豬吊才是現今原住民獵人普遍使用的狩獵工具之一;加上獸鋏對野生動物會造成立即且嚴重的傷害,全面禁用獸鋏較具有社會普遍共識,林保署認有必要修法,未來野保法若通過後,將全面禁止使用獸鋏。

    「目前農民與原住民已極少使用獸鋏,且獸鋏與金屬套索(山豬吊)使用上有差異。」鄭伊娟點出觀察並表示,涉及長期以來的慣習,且金屬套索現在農民、原民都還在使用的情形下,引導使用改良式獵具,進而逐步納管,是目前的執行方針。

    也就是說在現行的動保法已全面禁止獸鋏,不得持有、製造、販賣、陳列、貨運輸出入的背景下;與未來修法通過的野保法,將不再例外開放農民、原住民獵人使用獸鋏的法規雙重作用下,獸鋏將被全面禁絕。

    而考量到山豬吊的實際使用需求,此次野保法修法雖未收回農民、原住民使用山豬吊的權利,但陳駿季承諾,會更積極進行山豬吊轉型,在野保法修法一年後,公告禁止使用改良式獵具以外的山豬吊。

    從祭儀到日常,原民陷阱獵文化與山豬吊密不可分

    而為何會有使用山豬吊的需求,並被廣泛運用?屏東縣來義鄉傳統狩獵文化協會解釋,「排灣族傳統至今最常使用陷阱獵,當代則開始使用山豬吊。」

    野聲環境生態有限公司創辦人博士姜博仁也提到,陷阱獵與山豬吊有著緊密的關聯,任何限制、禁止山豬吊的政策法規,都會影響陷阱獵這項傳統文化,

    完全禁止套索這個獵具的話,這個文化就會消失。

    437870770 7330571726978807 5511383083544505531 n屏東縣來義鄉來義鄉排灣族南和英雄會會長王長治示範說明如何就地取材設置陷阱、捕捉特定物種。圖|吳幸如

    而所謂的陷阱獵,嘉義鄒族獵人Voyu Yasiungu(弗尤‧亞修武)解釋,指的是獵人需要先觀察動物所留下的痕跡、足跡,推測是什麼物種、成獸或幼獸、公的或母的後,為目標動物設計陷阱,在牠可能出沒的路徑上設置陷阱。Voyu Yasiungu強調:「亂放陷阱是不可能抓到什麼動物的。」

    台灣獵人不像他國容易取得獵槍,所以會花較多的心思在架設陷阱上,吳幸如認為,有「陷阱獵」傳統的原住民獵人,已經發展出一套非常純熟的陷阱技術,藉由對動物身形、習性等的知識,成功捕捉到目標動物。

    吳幸如舉例,由於山豬看到大木頭會閃過,將陷阱設置在繞行的路徑上,就有機會抓到山豬;而山羊看到木頭則會跳過,陷阱放置在木頭後方,則可能捉住山羊。來義鄉狩獵協會補充,獵人會透過調整山豬吊踏板口徑、機關觸發重量等,增加捕獲目標動物的機會,也避免誤捕幼獸或小型食肉目動物。

    而獵捕動物背後,也與原住民的日常及文化相關。吳幸如說明,屏東縣來義鄉是還保有最傳統信仰和祭儀的地方,21%的捕獵行為是為了文化祭祀或生命禮俗,而山豬、山羌、山羊、水鹿是排灣族的祭祀獵獸,「獻祭和除喪一定是這四種獵物:山豬、山羌、山羊、水鹿。」


    屏東縣來義鄉Masalut(小米收穫祭)結束後,進行mavesuwang(始業祭)儀式,以傳統方式獻祭。該祭祀動物為保育類長鬃山羊。影片|屏東縣來義鄉民代表陳文山

    Voyu Yasiungu也說,山豬、山羌、山羊、水鹿是鄒族的傳統獵物,但由於山羊、水鹿被列入保育類動物,需要申請才能獵捕,所以平時為了「自用」而狩獵,會以山豬、山羌為主要獵物,而狩獵成果都是和家人、部落族人分享,不會拿去買賣。

    但吳幸如也提到,目前面對文化流失的現象,現在原住民為了文化祭祀或生命禮俗而狩獵的比例,在全台多數的部落其實只佔5%,捕獵野生動物的主要原因多還是為了日常食用吃,純粹把牠們當作食物,「但其實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嘛,我們可以釣魚、可以吃魚獲,為什麼不能吃山裡的動物?」

    而出於對陷阱獵的觀察,吳幸如駁斥常見的反山豬吊論述,「『一個獵人放一兩百門陷阱,滿山滿谷、越放越深山。』我真的不知道是哪來的資料。」他指出,自己長期作研究、人就在山林現場,實際情況根本不是如此,「如果說20幾年前,在南部的某山區,確實有,但是那是非常局部的地方。可是現在根本就沒有這種事情,因為工作緣故,幾乎沒人會到深山狩獵了。」

    鄭伊娟也說,老一輩、很有經驗的獵人正在凋零,現在中年的、年輕的獵人已經很少到深山設置陷阱,轉而在自家附近、騎車能到的淺山原住民保留地進行捕獵,顯示出狩獵習慣、獵場範圍也隨時代變化中。

    姜博仁亦表示,車子可以到的地方就抓得到動物了,交通方便、一天即可來回,現代的獵人沒有必要進入深山放陷阱,還得把捕獲的獵物揹下山,自討苦吃。

    狩獵的食用意義可能也不同於過往只是為了溫飽。姜博仁認為,對現代部分原住民而言,狩獵是常常回家、看看動物,「不單純只是獵殺動物來吃,還有更多對傳統土地、文化的情感脈絡。」

    防止山豬光顧毀生計,農民以山豬吊防治

    除了原住民陷阱獵使用山豬吊之外,山豬吊也早已是最主要的農損防治工具。高雄市那瑪夏區傳統狩獵文化協會表示,雖然布農族傳統至今最常使用槍獵進行狩獵活動,但原住民農民為了減少獼猴、山豬等危害,會將山豬吊設置在果園、農地附近,捕捉並利用野生動物。

    「放吊子是為了抓山豬,都市人不知道山豬的厲害,被牠光顧,一夕之間,整年收成可能付諸流水,連肥料錢都不夠貼。」

    林保署說,放置陷阱是山邊農民防止山豬等野生動物造成經濟損失的方法。

    成群五口至十多口的山豬,浩浩蕩蕩入侵孟宗竹林、玉米田、芭蕉園、果園等。待採收的春筍被山豬早一步啃食精光,只剩大量竹殼遺留在竹林之間;最甜的玉米、肥厚的芭蕉串都被吃光,植株也被咬、被踩成東倒西歪的模樣;結實累累的果樹同樣難逃山豬危害,都成了斷枝殘幹。

    436252635 824455276395620 5930757806992072817 n山豬入侵玉米田,啃食玉米、壓毀植株。圖|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野豬牠吃只吃20%,其他80%就繼續在那邊踩啊、挖啊、弄的,當作是一個玩樂,農民的心血努力都被糟蹋,所以他們會很生氣!」鄭伊娟同理民眾生計毀於一旦的心情如此說。

    面對山豬等野生動物危害,農民不得不親自或報請「捕豬達人」在園區和周圍放置獸鋏、山豬吊,防治野生動物造成農損。

    「獵殺過多的動物,才能幫助農民解決問題。」吳幸如說,日本及世界其他的農業部門,早已介入協助農民解決動物侵擾問題,政府主動訓練獵人,專門為農民獵殺過多的獼猴等動物,「但台灣防治農損,連『殺』都不敢講。」

    「移除動物是最直接的方式,但不一定代表能夠解決問題。」姜博仁則表示,移除動物個體後,又會有新的個體補進這領域的空缺;但對農民來說,在每一次收成前捕一隻算一隻,仍被視為是有效防治的方式,至少短期之內可能不會再來。

    369983257 700390425443706 3740175749387920740 n山豬受困竹林中的山豬吊陷阱。圖|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臺中分署

    事實上,防治野生動物侵擾的方式也不僅限以獸鋏、山豬吊捕捉動物,閃光燈、鈴聲、鞭炮聲、氣味、超音波等等,都是目前國內外有經驗的驅離野生動物的方式,防爬刺、網帳、電圍網等也能用以阻隔野生動物。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禁用山豬吊提案人、搶救野生動物聯盟Jerry強調,農損防治不應是動物來一隻、就以山豬吊捕獵一隻,投資防治措施本就是農民的責任。

    只是,「驅離野生動物」不太可行。吳幸如說,山邊的農民曾嘗試用聲響、掛衣服等各類方式驅趕、做獸害防治,但成果卻都很差。姜博仁也說,很多方法其實都是初期有效,後來就沒有效,並不能夠解決所有問題。

    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保育員廖朝盛也以實際進行動物野放訓練的經驗提出,動物被驅趕久了,也會知道這些手段並不會對牠產生傷害,因此需要不斷的提升驅趕程度,頻度、施作時長都要調整,「一般農戶根本沒有時間和能力做到。」

    比較一勞永逸的方式,應屬於架設電圍網,「電圍網會是最有效阻隔動物進入的方式。」姜博仁表示,如果架設夠好,防治獼猴、山豬,甚至防黑熊等野生動物也不是問題。

    241843777 1900571313448255 4620987063988909879 n甜柿園周圍架設電圍網防止動物進入。林保署補助75%的合格電圍網費用。圖|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然而,電圍網架設、維護等各項成本門檻較高,即使林保署編列預算提供農民申請電圍網的架設補助,卻仍會因資訊近用能力的落差而不如預期;另一方面,受地形、地貌限制,還須額外調整與設計周遭環境以增進防治成效,又或是農地、禽舍地目違法不符合補助資格等,都讓電圍網難普及。

    反觀山豬吊的成本最低廉,架設、使用、操作都很容易,防治成果又明確可見等條件,使得絕大多數的農民仍以設置陷阱、移除動物作為防治獸害首選手段,即使電圍網才是農損防治的最佳解。

    但獵人、農民愛用的陷阱,卻會誤捕非目標野生動物。即使,絕大多數的使用情況都並非針對瀕臨絕種或保育類動物進行捕捉,但當陷阱設置不當、陷阱本身獵物選擇性有侷限、再加上不夠頻繁地巡視陷阱,遺憾的事就會發生。

    對此,鄭伊娟也表示,「電圍網真的算是比較一勞永逸的方式,但部分山區礙於地形,農民們無法架設電牧器電圍網,就有使用套索防治野生動物危害農作的需求。」但她誠懇地建議農民架設電圍網,或在無法架設電圍網時選擇使用改良式獵具取代無差別的陷阱,「不要購買市售大口徑的山豬吊,可免費領取林保署研發的改良式獵具。」

    2019年至今年3月間至少發生18起台灣黑熊受困山豬吊事件,其中13件為誤觸果園、咖啡園防治獸害用陷阱,其餘5件則與狩獵行為有關;山豬吊造成1熊脫水死亡、2熊因傷口感染死亡,另有2熊在中陷阱後,死於槍口之下。

     03今年(2024)3月至今,又有2隻台灣黑熊不幸死亡、1隻截肢保命。4月,研究個體BB03台灣黑熊屍體被發現倒臥在玉山國家公園內,並在其左胸腔背側發現致死子彈;8月,一台灣黑熊被台東卑南鄉生態環境工作隊通報受困山豬吊、相當虛弱,最終疑似因熱衰竭失去生命徵象;10月,一台灣黑熊被屏東霧台鄉大武社區​​巡守隊通報受困山豬吊,右前掌掌骨斷裂,經手術後狀況穩定。

    石虎的生命安全也受山豬吊、獸鋏威脅。2024年第一季獸鋏、套索就也造成石虎2死、1截肢;去年亦有2隻、1隻石虎分別因中獸鋏、中套索,而與山林說再見。

    石虎保育大使阿虎加油粉專也分析野外追蹤個體2019年至今的救傷情形,禽舍和農地防治獸害的獸鋏造成3死2傷,狩獵用獸鋏、套索則造成2死亡案例。但除了上述瀕危物種之外,穿山甲、黃喉貂、大冠鷲等野生動物也都是受困獸鋏、山豬吊陷阱上的受害者。

    「把焦點放在陷阱誤捕了多少隻黑熊是一個重大的迷思。絕大多數的黑熊是被獵槍殺死的,不是陷阱。」吳幸如強調,通報救傷的前提是動物還活著,正是因為有山豬吊,動物才有機會獲救,而被槍殺的幾乎都不會活命。

    Jerry則表示,救援動物應該是在前階段管理都已盡善盡美後,處理漏網之魚的手段,但現在卻大程度地依賴通報救傷,亡羊補牢,導致動物持續面臨陷阱折磨,人獸衝突也從未停歇。

    「一般民眾看到救傷案例就會覺得:動物怎麼這樣?現在的保育觀念真差!」

    廖朝盛認為,大眾不應該這樣理解救傷通報的機制,也不該用個體存亡、動物福祉的角度,將「一個也不能少」的動物保護概念與野生動物保育混為一談。

    廖朝盛解釋,應該透過救傷案例,去檢視動物在目前的環境中面臨什麼威脅、了解威脅程度有多大,而政府機關、保育團隊、在地居民又該如何一起應對、處理威脅,「救傷雖然比較注重在個體,但我們其實希望它的效應是可以影響群體的、族群的,這才是保育的目的。」

    141295539 3890249244371261 196681973731768467 n2019年花蓮縣卓溪鄉,一隻公熊於山坡地田邊中山豬吊陷阱,獸醫師正進行治療。這是台灣第一例經通報救援中陷阱的黑熊。圖|台灣黑熊保育協會

    去年,台灣黑熊救傷通報創下歷年之最,共11隻,當中包含9隻黑熊中山豬吊。

    「以前原住民、農民捕到黑熊根本不敢通報,因為一報就是刑罰,很重,他寧可自己處理掉、不會說。」鄭伊娟表示,在推行生態給付政策、推動通報免責後,才能更看清動物的真實處境。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秘書長張晉豪雖然心疼黑熊因陷阱而受苦、受難,但也認為正是林保署近年來藉由鼓勵定時巡查、獎勵通報救傷的方式,讓黑熊屢中套索的現象浮現出來,「早期中吊子的黑熊說不定可能更多。」

    廖朝盛強調,只有讓數字浮現出來,知道實際上中套索的問題有多嚴重後,才能正確地進行後續的保育工作,包含法規、政策以及民間在地的行動。

    此外,近年來花蓮、台東淺山地區的黑熊救傷事件頻傳,也是確認了黑熊生活範圍向外圍擴張的事實,人熊衝突的風險提高,過去三、四十年沒看過黑熊蹤跡的在地居民,現在得開始學習如何與熊共處。

    鄭伊娟說明,黑熊被通報中陷阱的地點已經不是過去研究中所認定的分佈熱區了,黑熊棲息範圍擴張、人獸衝突增加才是問題,「現在要搭配黑熊生態服務給付,降低淺山地區的市售套索使用。」因目前黑熊被通報中陷阱的地點以近淺山聚落為大宗,因此除了原先國有林班地定期巡察的維持外,要減少人熊衝突、防治農損造成的動物傷亡,也需要培養黑熊出沒周圍部落社區居民的生態保育知識及友善黑熊意識。

     04鄭伊娟解釋,過去研究顯示黑熊生態熱區在國有林班地內,但近年國有林每年定期巡獲到的違法獵具呈減少趨勢、黑熊被通報中陷阱的地點以近淺山聚落為大宗。

    防治農損用獸鋏、山豬吊需許可?官方、地方、民眾解讀不一

    農民、原住民使用獸鋏、山豬吊的原因、習慣不同,應有相對的管理方式、改善方針與輔導團體,才能解決動物屢屢誤入陷阱的問題。然而,主流社會對農民防治獸害及原住民狩獵欠缺理解,也敵視撻伐,以致於目前對於獸鋏、套索使用輪廓仍舊模糊。雖然近年林保署投注資源與原住民獵人、農民交流,建立關係基礎,讓長期處於地下化的問題漸進浮上檯面,但互信的建立需要時間。鄭伊娟也坦言:「許多原住民其實也兼具農民的身份,非要區分是原住民或農民身份,反可能模糊焦點。」她認為從實務上提高保育意識、對政府的信任,才助於讓相關管理政策有效推展。

    但在這樣的情況下,也使得目前進一步的申請及管理制度容易形同虛設。根據監察委員趙永清、浦忠成的調查報告內文中寫道,農業部近5年統計資料中查無農民設置陷阱作農害防治的申請與核准紀錄。對此Jerry認為,正是因未落實獸鋏、山豬吊的許可制度,才會導致無法掌握使用實情。

    但除了使用狀況難以掌控外,另一個問題是:「使用獸鋏、山豬吊須不須事先申請、獲得許可?」本應在法規上清楚規定,但目前中央、地方、民眾各有各的解讀,導致執法情況相當混亂。

    苗栗縣政府農業處日前開罰一位常受農民委託捕豬的賴姓民眾,並且拆除、銷毀他設置於私人農地上的13組山豬吊。苗栗農業處強調,農民若有防治野生動物危害設置陷阱的需求,應依野保法規定向縣府提出申請。

    Jerry支持苗栗農業處,並以農業部發函給各縣市的公文、各縣市政府的防治農損獵捕相關申請表為證,認為防治農損使用獸鋏、套索必須申請許可;縣市政府對於未經申請的陷阱可以逕自拆除、銷毀,「就是因為野保法第19條第二項的『未經許可』,才有這個申請表。」

    然而,賴姓民眾卻積極主張,這是地方官員錯誤理解、擅自誤用法條;當山豬造成農損,依法「無」規定農民須向縣府申請,才能設置山豬吊獵捕山豬。

    賴姓民眾的主張並非胡言,事實上,監委也在報告中提到,針對保育類野生動物以外的農損防治,野保法「並未規定」使用獸鋏、陷阱須事先申請。

    鄭伊娟也向窩窩記者說明,雖然提供相關文件讓有使用獸鋏、山豬吊需求的民眾進行申請,但是,「實務上地方農業發展不盡相同,對於野生動物保育、犬貓的動物福利觀念也有差異,因此是由中央提供指導原則,讓地方政府可以因地制宜、彈性運用。」也就是說,法條上沒有強制農民為了防治獸害的時候要來做申請,而由地方主管機關另行訂定相關申請程序。

    鄭伊娟說,現在都是不斷向農民宣導,希望他們都能自主申請,如此,萬一誤捕保育類動物,只要即時通報,就能免責,「畢竟大家都不是預期要捕到保育類動物。」

    對於未經申請的獸鋏、山豬吊,放置在農園、果園私有地上的,過去相關單位不會主動清查,現在因為林保署推動的臺灣黑熊生態服務給付計畫,社區居民在執行棲地維護作業時,會擴大巡查範圍、協助移除來路不明的獵具;至於國有林中的獵具,則由林保署分署工作站與巡山員進行移除,並設法追查獵具源頭。

    在地方自治與未具有強制性的狀況下,光是野保法究竟規範了什麼,就已眾說紛紜;而動保法全面禁止使用獸鋏與山豬吊的印象又根植人心,使整體申請情況、民眾與單位的認知程度變得更加紊亂。吳幸如就分享,曾經看到地方政府農業處誤引動保法規、在農地旁拉起「全面禁用金屬套索」布條警告農民。

     05

    因為林保署、地方主管機關長久以來對於正在被使用的獸鋏、山豬吊幾乎難以掌控,讓動保團體對於管理制度全然失望,開始大聲疾呼應全面禁止使用獸鋏、山豬吊;全面禁用獸鋏的訴求已得到野保法修正草案的回應,但山豬吊還不見禁用時程。

    管不好也做不好,在我看來都沒有希望,所以就極端一點,那先禁用再說。

    Jerry表示,如果台灣可以像日本一樣有完整的、全盤管控的整套農損防治、狩獵規範,那他個人並不會太反對部分的人需使用山豬吊的情況,只是台灣根本做不到日本的管理制度。

    「那些獵人說要幫農民除害,其實都是為了賣。」Jerry說,許多捕豬獵人利用「農民可使用山豬吊防治農損」的野保法例外條件,捕獵、私宰、販售山豬,一位獵人一年100頭山豬肉,透過網路社團,將這些未被檢疫的山豬肉流向外籍移工社群、流向山豬肉小吃攤販。

    對於原住民狩獵,儘管目前全台有多個獵人協會與政府簽訂行政契約,進行狩獵自主管理,也有研究團隊進駐協助進行物種監測,但Jerry只是淡淡地評價:「台灣獵人就是沒有日本人守法,我不信任他們這些自治的。」否定目前的狩獵管理系統。

    「不到十年的山豬吊,是外來、不需要的獵具。」Jerry直言原住民應該保存、傳承過去數百年來建立起傳統狩獵文化與技藝,根本沒有使用近年才生成的山豬吊理由。

    但如果全面禁止山豬吊,真的會使實際使用的情況更容易被掌握、非目標動物被誤捕的機會減少嗎?在沒有能夠替代山豬吊的工具橫空出世、普及之前,林保署給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林保署強調,主流社會長期以來對農民防治獸害、原住民狩獵欠缺理解,甚至敵視撻伐,以致陷阱的佈放多年來處於地下化,政府花費多年時間與資源才逐漸接觸到使用者、開始納管;若在此時又貿然全面禁用山豬吊,只會加深地下化,甚至導致改用毒餌等傷害性更大的防治措施。

    Jerry回應道,即使會加深地下化,情況也不會比現況差多少;可是一旦「全面禁用」的法規生效,任何人、民間團體都能依法檢舉,被檢舉人也將沒有任何原民狩獵、農民防治獸害的藉口可以規避違法責任。

    然而,張晉豪也很擔心,地下化使用情況會在全面禁用山豬吊後惡化,「全面禁用,就暗著來、無所不用,最後不小心誤捕了也不通知。」即使以保護黑熊的立場,倡議山豬吊不要出現在黑熊活動範圍,不要再造成任何一隻黑熊受傷、截肢、死亡,但他卻也清楚,現實上要禁絕山豬吊有困難,不得不正視實際的使用需求。

    568遺體野放編號568(研究編號16711)台灣黑熊的屍體被尋獲。武界部落的獵人在發現山豬吊誤捕台灣黑熊後,擔心行為違法會遭刑罰,而直接槍殺、掩埋黑熊,試圖湮滅證據;在熊屍被找到後,獵人向警方自首。圖|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如果發展出來的新工具是直接讓誤捕動物死亡的話,我們甚至連救援的機會都沒有了。」廖朝盛也提出救傷團隊的擔憂,動物被山豬吊困住,只要及時搶救都還是有機會康復,但不能使用山豬吊後,預期將會有更多用槍、用毒、用更沒有轉圜餘地的工具進行狩獵、防治農損。

    吳幸如也補充,狩獵文化、慣習不會因為禁令就一夕消失,只是變得看不見、管不到;而令他最擔心的是,在嚴格禁令之下會發生「報復性獵殺」,「你越不讓我獵,我就越偏偏要獵。美國研究當政府全面禁獵美洲獅時,常造成當地受害的牧場主人將其獵殺了、埋起來、然後閉嘴(3S,Shoot, shovel, and shut up)。」

    改良式獵具3年發5682組,效果尚待驗證

    廖朝盛分析現況問題,山豬吊持續威脅野生動物生存的現象需要的是一個解方,解方的方向可以是實際上去解決農損防治、人獸衝突的問題,或者是實際上去解決可以做到目標物種選擇性的問題。

    「電圍籬如果能普及,慢慢的大家就比較不會使用山豬吊。但這只是預防農損的手段,狩獵還是要用陷阱。」雖然姜博仁認為電圍網很有潛力取代山豬吊,成為農民防治獸害的主要工具,但他仍強調,必須正視原住民陷阱獵也可能誤傷非目標動物的問題。

    廖朝盛也表示,「現今陷阱工具的問題在於它的物種選擇性還不夠。」而改良式獵具是目前正在推行、野生動物保育工作者普遍認同的解決問題的作法。

    林保署自2020年起,投入改良式獵具研發與換發工作,希望藉此淘汰掉太容易誤捕台灣黑熊、容易撕裂動物肢體組織的陷阱獵具。最新一代的改良式獵具規格包括:直徑小於12公分的踏板,防止熊掌踏入;線徑小於4毫米的繩索,減低繩索的傷害力;八字環避免動物掙扎時,將整組山豬吊纏繞上身、扭死;止滑套(限位環)能夠​​透過螺絲調整、固定繩圈最小直徑。四項要素缺一不可。

    9cb2388f 7649 4673 aa48 a3c8c5bc877f改良式獵具規格。未來將以法規限制不得使用此規格以外的山豬吊。圖|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止滑套是我們研發下來覺得最重要的一環。」鄭伊娟強調,止滑套不只是避免繩圈將動物肢體越勒越緊,也能透過調整圈束的大小做到獵物選擇,「有止滑套卡著,縮到最緊還有空間,石虎、幼獸或更小隻的動物都能輕易脫逃出來。」

    於此同時,林保署也擬定野保法修法草案送交行政院與立法院,希望透過修法全面禁止使用獸鋏和其他危害過大的獵具。

    451634172 792826133028423 1950232596050509145 n林保署屏東分署恆春工作站前往滿州鄉原鄉部落里德社區,向村民進行改良式獵具說明和換發。圖|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

    「我們每個禮拜都去跟立委溝通,希望能在這個會期通過。」鄭伊娟表示,野保法修正草案因行政程序、法律問題,不斷在行政院、立法院間來回而無進展,目前尚未二讀。

    鄭伊娟進一步認為,野保法修法進程多少也會影響改良式獵具的推行。因為藉野保法明文禁用獸鋏,甚至藉動保法修法讓山豬吊變得不再那麼容易從網路上取得,才能更提升民眾轉而全面使用改良式獵具的意願。

    然而,法律規範不會是政策推動的特效藥,禁止使用特定工具也不會是改善野生動物保育現況的萬靈丹。

    改良式獵具推動至今大約3年半,總共發出5682組,今年預計再發5000組。陳駿季在4月中的經濟委員會上承諾,再給相關單位一年的時間推廣、進行發放,一年後全面改用改良式獵具。

    「政策推行的順不順利,主要要看主管機關跟在地部落居民平時的互動、互信基礎。」野灣環境教育課課長詹欣穎實際在部落觀察,台東分署工作站平時活動就很多,不是只有政令宣導時才會與部落互動,所以村長、有使用經驗的部落獵人才會願意協助宣傳改良式獵具。

    鄭伊娟也分享,在這段時間的推廣過程也發現,原本要採行以「實名制」管理改良式獵具,卻引起強烈反彈,因此現在調整成以部落、以里為單位,進行改良式獵具發放後的管理。

    除此之外,剛開始推行必須至林保署分署工作站才能領取改良式獵具也讓不少民眾卻步,「我們沒有預期到民眾很怕進入公家單位,因為他們怕被貼上不愛護動物的標籤。」面對此情形,林保署則以增加多元管道因應,如透過狩獵陪伴團隊、里山計畫的合作團隊協助發放,今年會開始嘗試與山區雜貨店合作發放改良式獵具。

    S 18194739 73783永康部落的柑仔店大興商店成為臺東第一處「林業保育資訊站」的試辦據點 ,協助換發改良式獵具、野生動物受傷通報、保育訊息宣傳等,與臺東分署合作推動各項自然保育工作。圖|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臺東分署

    「要打入農民的那一塊系統,一定要靠農會系統。」除了與山區雜貨店合作外,林保署、農業部也希望藉由農會體系接觸具原住民身份以外的農民、進行政策宣導。

    「我們當然就是希望大家不要再用市售傷害性大的套索了。」鄭伊娟說,目前進行的獵具換發是由各分署掌握發放情況與後續追蹤,已有民眾會將剛買來、正在使用的市售大口徑山豬吊拿來換取改良式獵具,也有民眾會在使用後給予反饋。但由於長期以來的文化與慣習,現階段要達到普遍改用改良式獵具進行狩獵活動、防治農損,他認為還需要一段溝通與適應的時間,同時也應藉由修法來搭配、強化執行。

    改良式獵具原則上以舊換新方式進行發放,大部分的人都是以獸鋏、已經壞掉的山豬吊做交換。姜博仁理解需要時間讓政策發揮效果、使獵具使用習慣改變,但也懷疑,到底要發多少改良式獵具才能淘汰舊有獵具?民眾會放著自費購買、沒有壞掉的山豬吊不用嗎?

    Jerry對於改良式獵具能夠減少誤捕、傷害動物的目標沒有信心。他認為,在主管機關長期執法不力的情況下,獵人不可能甘於使用小踏板進行狩獵,也不可能因為止滑套可調就調寬圈束口徑,因為圈束口徑越小,捕到的動物才越不容易逃脫。

    「調整繩圈是看獵人、使用者要不要調。」姜博仁解釋,調大可以避免抓到石虎,但也代表可能就抓不到山羌;當獵人想抓山羌,就不會把最小繩圈縮到那麼小,那誤捕石虎的事件就有機會發生。

    獵具能不能選擇完全不是重點,重點是使用的人願不願意選擇。

    吳幸如則認為台灣對於野生動物保育關注的方向偏誤,總是在工具上做文章。以保育瀕危物種成功率達80%的美國為例,其狩獵規範罰最重的是「浪費獵物」,而非禁用何種工具,我們仍可以輕易在北美的狩獵店中輕易買到各式獸鋏與彈簧陷阱。而在原住民傳統文化中也有永續精神,「這幾年越來越多獵人願意重拾永續規範,以前獵到穿山甲就是抓起來吃,現在已經會放生、救傷。」

    「在踏板裡放兩根樹枝,踏板口徑就變小了,就可以避免熊踩進去。」「我們其實有試過,用四根樹枝排成井字型,也可以避免石虎踩進去。」吳幸如認為,只要有心、有能力做獵物選擇,即使是大踏板的山豬吊也能做到。

    而黑熊、石虎等保育類動物並不是全台各地普遍出沒,全國卻要為了黑熊、石虎調整、限制獵具規格,沒有正當性,「來義鄉沒有黑熊也沒有石虎,不需要對牠們做什麼樣的設計,應該要給原住民狩獵更多的自主權,尊重傳統慣習。」

    吳幸如補充,不論是用改良式獵具、傳統陷阱、槍或其他工具捕獵,都可以因為使用者不做獵物選擇而變成是一場又一場的無差別濫殺動物行動;因此,政策要關注的不應該只是針對工具,更該使獵人、農民具備選擇動物的意識與能力。

    張晉豪也說,即使是改良式獵具可以一定程度地減少動物被誤捕,但也無法完全避免黑熊幼熊、成熊的腳趾等觸發陷阱,因此,獵具規格以外的配套政策也相當重要。

    他舉例,要經常巡陷阱的觀念也需要被建立起來,否則動物受困太久,受傷情況會更嚴重,甚至脫水死亡;也必須學會「辨識熊跡」,若附近有熊出沒,就自主性地決定不放陷阱或做調整,避免造成黑熊中陷阱傷亡。


    南勢部落獵人利用改良式獵具捕獲非目標獵物山羌,將山羌從陷阱釋放後,平安返回山林。影|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台中分署

    狩獵自主管理、生態給付在地行動助保育,改善山豬吊危害得靠責任心

    要終止山豬吊的危害,不是單單全面換用改良式獵具而已,頻繁巡視陷阱、即時通報救傷、捕捉動物回報等使用山豬吊所衍伸的配套措施,都需要民眾對野生動物保育的意識、意願提升,配合、遵守、執行,才能促成改變。

    「採取合作模式,賦權給社區做自主管理,才能有效治理。」吳幸如在長期與部落合作的經驗中觀察到,來義鄉的獵人們透過自主管理,維護生物多樣性的永續性。

    「他們會說,欸最近這邊山豬變多了,最近什麼動物變少了,然後就盡量去設計那個陷阱,不要抓到變少的動物。」吳幸如描述獵人們自主管理的情境,獵人會在部落固定的傳統領域獵區、每個獵人習慣的獵場,調整對特定動物捕獵的數量,讓動物、獵區都有休養生息的機會。

    「以往,我們只是單純的看物種在這個地方過得好不好⋯⋯」野灣研究員孫穩翔提醒,一個完善的野生動物保育體系,不僅有政策方針與法律規範指引,更需要中央、地方政府、民間組織以及當地居民齊心投入,「但是我們卻很少關心當地的人過得好不好,或者當地人怎麼利用動物。」

    孫穩翔強調,如果在地的居民都不願意去討論、不願意去行動的話,那從政策、法規去擬定保育計畫與措施,根本不會有幫助。如何讓在地居民願意與政府攜手投入保育工作?互信基礎很重要,政府尊重在地治理,才能增進正向的合作氛圍。

    自2015年,林保署(時稱林務局)開始輔導原住民獵人進行狩獵自主管理,透過自組獵人協會共同制定公約,規範狩獵活動。政策執行至今,吳幸如認為是有效的治理、有實際成果的保育方式,「他們(原住民獵人)願意加入共同管理系統、願意進行狩獵回報,然後我們(輔導團隊)都能從動物監測數據看見動物族群數量上升。」

    2021年起,林保署也開始推行「生態服務給付」,並逐年增加生態給付地區範圍。生態給付是為了鼓勵巡護監測、友善農地以及通報救傷,由政府提供獎金給協助維護瀕危物種棲地生態的在地居民。

    野灣環境教育課課長詹欣穎對此也給出正面評價,認為確實有促使官民合作更加密切,「參與過救援事件的部落,都滿積極持續協助通報、樂意分享發現熊的經驗,巡守隊拍到熊也都很驕傲,感覺把熊視為部落的自然資源在守護。」

     71959台中桃山部落巡守隊去年成立第一個月,就在巡守路線上發現新鮮的熊爪痕。黑熊出沒熱區不放陷阱,改設自動相機,桃山部落記錄到黑熊、石虎、黃喉貂等多筆野生動物活動紀錄。圖|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臺中分署

    然而,野保法修法討論起山豬吊禁令,可能會抹滅了目前的治理成果。

    「在地的原住民、已經合作的部落會覺得說,欸你們不是要尊重原住民的權利嗎,怎麼出爾反爾?反而要限制狩獵工具使用權?」吳幸如透露,部落已經出現反彈聲音,開始不信任政府部門,保育工作陷入尷尬的低潮點,「因為這樣,他們(原住民獵人)會不太願意再跟我們(輔導團隊)合作。」恐怕以後遇到黑熊受困陷阱也不會也不敢再通報了,這其實對於黑熊保育並沒有好處。

    「山豬吊的管理,就是還需要更多自覺、責任心,而政府的方案才剛起步吧。」廖朝盛總結,目前山豬吊誤傷黑熊、石虎、穿山甲等非目標動物的情況還是不斷發生,代表整體的管理機制還可以做加強。

    「在地民眾要知道不負責任的做法會造成什麼後果,而他們必須處理這個狀態。」廖朝盛點出保育行動的成功關鍵始終是在地居民,並留下問題:改良式獵具的實際使用率高不高?規範的巡視陷阱頻率能被落實嗎?下一個階段要如何刺激民眾持續參與保育行動?

    張晉豪也認為林保署等單位應該要想辦法更接地氣,找出改良式獵具推行的困難,回應原住民、農民對政策的疑慮;除此之外,對於獵具的申請限制、設置規範,也應該與部落、農民溝通,理解需求、解決衝突,「大家有共識、願意支持,這樣才會有用。」

  • 電網、精準獵具、通報機制?林務局舉辦座談會,盼不再誤捕黑熊

    10月1日(2020),東卯山一處果園通報有臺灣黑熊受困於農民設置的套索陷阱中,在各單位合作救援下,黑熊被送至特生中心低海拔試驗站進行醫療和照顧。林務局也於6日召開「防範套索誤捕瀕危野生動物座談會」,並於林務局臉書官網 林務局-森活情報站上全程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