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告

JUser: :_load: 無法以ID值載入會員: 857

撰文|梁亦白     設計|邱泰元

什麼態度?#永續的態度

早在2006年,科學期刊《Science》便提出警告,若過度漁撈與生態破壞的情況持續下去,人類將在2048年無魚可吃!

十年過去了,海洋資源有永續利用了嗎?

中央研究院根據 #生態#漁法、 #資源狀況 等綜合觀點提供撰寫海鮮選擇指南,供消費者參考。

究竟消費的力量能不能改變這個海洋危機呢?

2

【地球人海鮮越吃越多?】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顯示,1960年代每年人均消費海鮮量為9.9公斤,1990上升至14.4公斤,至2014年達到20公斤。

【地球人一年消耗1億公噸的海鮮!】

根據FAO截至2013年的統計資料顯示,以國家為單位的海鮮總供給量(Food supply)前五名國家分別為中國、印尼、美國、印度、日本 【台灣人也愛吃?】 根據農委會統計糧食供需年報,2011年至2014年期間每人每年消費水產高達35公斤以上。

資料來源:
  1. 農委會統計糧食供需年報
  2. 2016 The State of World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SOFIA), FAOSTATdatabase

3

2015年《綠色和平》組織發表「生魚片餐廳評比」指出多家知名餐廳在資訊透明度與海鮮來源可追溯性等方面均不及格,要求業者應盡快改善並立即停售瀕危魚種。

組織同時推出「良心壽司指南」供大眾參考。

4

根據環保署定義,「永續」代表著:

  1. 在提升和創造當代福祉的同時,不能以降低後代福祉為代價
  2. 在利用生物與生態體系時,仍須維持其永遠的再生不息。

責任漁業指標(Responsible Fishery Index,RFI) 列出五項指標來判斷魚產的永續性:

  1. 營養階層:指的是生物在海洋食物鏈當中的位置。位階高的魚種相對數量少,消費應以低階層的物種為主。
  2. 回復力:代表族群恢復到原先兩倍所需時間,回復力越短越適合食用。
  3. 瀕危性:此水產現有數量。
  4. 生產方式:是否使用較友善的漁法。
  5. 管理現況:是否有永續相關驗證、配額或總量管理等。

 

5

Q:為什麼鮪魚不該吃?

  1. 已遭過度捕撈,野生數量劇減
  2. 成熟時間較長、資源不易恢復
  3. 藍鰭鮪魚、大目鮪、長鰭鮪、黃鰭鮪在多年前就被列入瀕危物種。
  4. 太平洋黑鮪魚在過去60年間,失去90%的族群數量。
  5. 東港鮪魚季捕撈量從2001年的6686尾, 2017年已經只剩688隻。

Q:為什麼鮭魚最好不要吃?

飼養鮭魚的飼料來自魚粉或下雜魚,代表要用數公斤的其他魚可能才餵養一公斤的鮭魚,同樣會消耗大量海洋資源

Q:為什麼旗魚最好不要吃?

  1. 撈捕的漁業管理(如漁獲量、漁業努力量、總量配給限制等)未完善。
  2. 屬於食物鏈的高層生物,數量較少,且金屬含量高。

Q:為什麼竹莢魚適合吃?

  1. 屬於食物鏈底層生物
  2. 為洄游性魚類
  3. 竹莢魚多以圍網、扒網等方式捕撈,因為不會破壞海床,相較對環境的影響較小。

 

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編印之《海鮮指南》

6

【漁具進步反失控】

隨著漁具的進步、市場需求增加,漁業捕撈的速度快過魚群繁衍速度,小魚來不及長大就被抓光了,造成漁場在短時間內族群枯竭。

【數量少的我們反而愛吃】

從能量金字塔的觀點來看,愈高級的消費者如鮪魚、旗魚、鯊魚,在生態系裡的數量是相對少數的。

【過河拆橋,魚法破壞生態】

以底拖網為例,是將魚網沉至海床拖行,頃刻間將海洋生物一網撈起,但同時也嚴重破壞了生態棲地,如珊瑚礁等海底棲地瞬間全毀。

許多漁法所展開的巨型大網,會一網打盡附近的海洋生物,而這些無辜的動物最後多被丟棄。全球漁業活動中,每年有 2700 萬噸左右的漁獲被誤捕或棄獲。

7

【持續被消耗光的漁場】

1950年代至1996年,全球漁獲量隨著捕撈船的增加以及新漁場的發現而增加。但1996年後已經沒有什麼新漁場,漁獲量開始趨緩,不是因為減少捕撈,而是每一年都會有一個漁場被捕撈殆盡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 資料顯示,1996年漁獲為8600萬噸,接下來每年減少40萬噸。但是在《Nature》科學期刊於2016年發表的新研究指出,高峰年漁獲應為1億3000萬噸,之後每年減少120萬噸。

資料來源:2016 The State of World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SOFIA) 

8

永續漁業就是完全不能吃哪些魚?其實不是!

而是依據現有的漁業資源結構,去規劃可以適當取用的量,讓「環境」、「生產者」和「消費者」三方的結構能達成平衡。

生產的世界已經與大眾背離,消費者沒有機會瞭解自己每天消費的商品的「生態足跡」,大眾若能覺醒到日常的飲食背後帶來的生態衝擊,便能透過「不一樣的選擇」去調整生活模式。

臺灣海鮮選擇指南 Seafood Guide Taiwan 

9

【不吃食物鏈頂層的魚】

以食物鏈金字塔來看,愈高級的消費者,相對數量就會愈少,況且長壽的大型掠食魚位在海洋食物鏈頂端魚體累積許多重金屬等毒素

【以小型體、成魚為首選】

許多幼魚在食物鏈中就像「餌料」的存在,當這些魚被捕撈後,以這些幼魚為生的大型魚自然也消失了。以魩仔魚為例子,捕撈魩仔魚會對200多種魚產生影響。以魚的體型為例,應減少食用大型種,以小型種為首選、中型種其次。

【少吃以精卵為主打的野生海鮮】

有些海鮮的使用上僅取用牠的生殖腺,在缺乏漁業資源管理之下,生態平衡勢必受影響。

【少食用野生魚類】

因應當前野生魚類過度捕撈的現狀,因此這邊提出養殖魚優於捕撈魚的建議,但養殖漁業同樣存在「產業壓迫淡水資源與環境污染」、「高密集造就高用藥的食安問題」、「部分飼料來源來自捕捉,實際耗費的海洋資源一樣可觀」等問題,需要綜合考量。

【選擇在地且當季的魚種】

遠道而來的進口資源會消耗不必要的能源。

【不購買以下雜魚為飼料的養殖魚】

若養殖肉食魚種,會撈捕野生魚種來製作飼料,同樣消耗海洋資源。

【不購買魚身有斑點或蠕型花紋,且兩種以上顏色組合的小型魚】

顏色鮮豔的珊瑚礁魚類在捕撈過程常造成棲地的破壞。

10

Q:為什麼鰻魚不該吃?

  1. 飼料來自於魚粉或下雜魚。
  2. 捕撈的漁業管理未完善。鰻魚的數量因為過度捕撈已經減少了95%。日本鰻魚則已被列入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紅色名錄。

急遽下降的原因,除了河川棲地環境惡化與河口開發,使水生環境惡劣,全球環境變遷使鰻魚適應不良外,最重要還是「#過度捕撈」的問題。成鰻已經很少了,幼苗又沒機會長成大魚完成繁衍。

鰻魚滅絕的危機眾所皆知,卻缺乏管制。即使禁止出口,卻普遍存在非法走私至日本的情形。

Q:為什麼鮭魚最好不要吃?

  1. 飼養鮭魚的飼料來自魚粉或下雜魚,代表要用數公斤的其他魚可能才餵養一公斤的鮭魚,同樣會消耗大量海洋資源。
  2. 已遭過度捕撈,野生數量劇減。

Q:為什麼鯖魚最好不要吃?

  1. 撈捕的漁業管理制度未完善,需求增多或會帶來問題
  2. 鯖魚多以圍網、扒網的方式捕撈,存在 #混獲 與 #過度漁撈 的問題。

Q:為什麼秋刀魚可以吃?

  1. 野生資源豐富。
  2. 屬於食物鏈底層生物。
  3. 為迴游性魚類。
  4. 秋刀魚使用棒受網的方式捕撈,較不會破壞海床生態,但#混獲的問題 很嚴重。 

 11

Q:為什麼野生石斑魚不該吃?

  1. 已遭過度捕撈,野生數量劇減。
  2. 成熟年齡較長、資源不易恢復。
  3. 屬於食物鏈的高層生物,數量相對少。

由於人類的貪食及不當的海鮮文化,像石斑魚一樣:體型大、肉質味美、經濟價值高的魚種,都最容易遭到人類的過度捕撈,大型魚同時有壽命長、成熟年齡晚、繁殖率低、族群恢復力慢等特性,最後都成了瀕危的物種。

即便是「養殖石斑」,也還是存在著「使用下雜魚為餌料」換肉率不划算的問題。

Q:為什麼鱈魚最好不要吃?

  1. 撈捕的漁業管理未完善。
  2. 捕撈方式破壞棲地或造成混獲。

因為過度捕撈鱈魚,導致真正的鱈魚已被列入瀕危魚種,市場上出現許多鱈魚的替代品,例如 #大比目魚 常拿來替代「扁鱈」,但是大比目魚也屬於生長慢、性成熟晚的魚類,也被列入瀕危魚種,捕撈的漁法也多為容易破壞棲地的底拖網。

Q:為什麼海蝦最好不要吃?

  1. 養殖飼料來自於小魚。
  2. 捕撈的漁業管理未完善。
  3. 捕撈海蝦時採取拖網,雖然高效率且撈量大,但卻連帶捕捉到還沒有長大的小魚蝦蟹,代價龐大。

Q:為什麼蛤蜊可以吃?

  1. 飼料屬於天然或植物性。
  2. 野生的資源量尚稱豐富。
  3. 屬於食物鏈底層生物。  

12

Q:為什麼花枝不該吃?

  1. 台灣沿岸捕撈的花枝(烏賊)已經嚴重資源枯竭,正努力在人工培育的技術上力求突破。
  2. 圍網的捕撈方式造成混獲嚴重。

不過在夜市裡吃到便宜「花枝丸」,是由少量花枝頭參雜了魚漿、魷魚漿所製成。

Q:為什麼土魠魚最好不要吃?

  1. 捕撈的漁業管理未完善。
  2. 屬於食物鏈高層動物。

Q:為什麼魷魚可以吃?

  1. 野生資源豐富。
  2. 屬於底層生物。
  3. 迴游性生物。
  4. 圍網的捕撈方式較不會破壞海床,但是混獲問題也嚴重。

Q:為什麼虱目魚可以吃?

  1. 飼料屬於天然或植物性(養殖)。
  2. 屬於食物鏈底層生物(捕撈)。

Q:為什麼蚵仔可以吃?

  1. 飼料屬於天然或植物性。
  2. 野生資源豐富。
  3. 屬於食物鏈底層生物。 

13

臺灣永續鱻漁發展協會則提出- 【臺灣海鮮永續九原則:3選3減3不】

一、選擇非繁殖巔峰期間的海鮮,少食用以精卵為主打的野生海鮮。

二、選擇捕撈對環境較友善的漁法,或資源符合永續管理的海鮮。

三、選擇成長快、換肉率高、對環境負擔小、對動物性蛋白質需求低的養殖品種。

四、減少食用野生捕撈的幼魚與老成魚,應選擇成魚食用。

五、減少食用由臺灣野生海鮮加工而成的長效保存食品。

六、減少食用大型種,以小型種為首選、中型種其次,少食用長壽與資源恢復速度慢的種類。

七、不購買有動保爭議或資源瀕危的品種。

八、不購買臺灣有相似產品,價錢卻更便宜的進口海鮮。

九、不購買魚身有斑點或蠕型花紋,且同時可清楚辨識出黃、綠、藍、白兩種以上顏色組合的小型魚。



想了解更多關於海洋的議題嗎?
窩抱報 vol.11 龜祖海了了


 

看更多窩窩懶人包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