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告

JUser: :_load: 無法以ID值載入會員: 897

 

1-1. 為保護瀕危物種石虎,臺灣首創動物界的紅綠燈。

一級保育類動物石虎,時常出沒在卓蘭地區台3線路段,卻常遭到路殺。為保護全臺估計現存不到500隻的石虎,公路總局與特生中心及中興大學合作,經過兩年多的努力,首創了路殺預警系統。系統會偵測接近道路的石虎及野生動物,並發出高聲波與光線,吸引動物的注意,拉長動物跟車輛碰撞的時間差。另外也透過AI主動辨識出石虎、鼬獾、白鼻心3種常發生路殺的動物,防止動物誤闖道路。

以下內容為訂戶限定閱讀,歡迎訂閱支持

 

以下內容為會員限定,您可以免費註冊會員就能立刻閱讀!如果覺得文章很棒,也希望您能夠訂閱支持我們繼續製作更多報導。

登入 註冊 訂閱

1-2. 能源轉型下的犧牲品,孕育豐富生態的千年藻礁命危。

觀塘工業區開發案去年(2018)通過環評後,對於當地的生態破壞爭議不斷,因先前內政部通過觀塘工業區及工業港利用許可處分,中油現已進入施工,為保護豐富的大潭藻礁生態,「搶救大潭藻礁行動聯盟」17日至桃園市政府前展開第9次靜坐抗議,召集人潘忠政表示,若桃園市政府還是不正視藻礁保育問題,將可能發起百萬人連署。

 

1-3. 白海豚靈活現身!政府與民間動員生態監測調查行動。

數量剩不到70隻的瀕危物種臺灣白海豚,保育工作刻不容緩,其中白海豚族群數量及棲息狀況調查也相當重要,有鑑於海巡署出船頻率高,遇到白海豚的機率相對高,「臺灣媽祖魚保育聯盟」去年(2018)向海巡署提議讓海巡人員共同加入保育行列,協助進行生態監測調查,海巡署對此規劃了「台灣白海豚復育專案」,表示只要海上沒有需要監控的船,就會觀察白海豚的出沒情形,因成果相當豐碩,17日海巡署繼續深入探尋,與民間團體一共動員108人,前進臺中沿海找尋白海豚蹤跡,且在出海後,發現了五隻白海豚身影。

 

二、東沙環礁群島生態復育中,龍王鯛、鯊魚現蹤

瀕臨絕種的保育類動物「曲紋唇魚(俗稱蘇眉魚、龍王鯛)」,是全球最大的珊瑚礁魚類,但因過去被視為高檔海鮮,經人類濫捕之後,全台僅剩不到30尾,但鄭明修研究團隊自2016年至2018年,在東沙環礁國家公園記錄到5尾龍王鯛,且在去年(2018)首次在東沙藍洞發現還有鯊魚現蹤,讓研究團隊相當振奮,認為東沙群島的生態多樣性,還有復育的希望。

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理事長鄭明修表示:「去年到今年都看到鯊魚,意味著什麼?東沙生態變得比較健康,而且比以前恢復了,也就是說我們有避免某些地方放置延繩釣,所以希望這裡會生出很多漁業資源,它有溢出的效果。 」

鄭明修認為龍王鯛和藍洞,是東沙環礁國家公園的新亮點,代表著東沙的生態多樣性,有復育的希望。

但這條路仍是漫漫長路,仍要思考,如何復育與保種?讓東沙的生物多樣性,能夠持續繁衍下去。(推薦閱讀:死了一隻龍王鯛後,看那些繼續被吃掉的鮪魚與鯊魚




三、環保署跨部會合作攔除清理河川垃圾

在過去幾年,環保署一年會在河川中撈出1萬2、3千噸的垃圾,今年(2019)與農委會、經濟部跨部門合作,進一步攔除清理河川垃圾,5個月就撈出了2萬2千多公噸,根據統計,河川中人為丟棄的垃圾,有超過一半是垃圾包,近三成是塑膠類垃圾。

目前河川垃圾會以攔除網柵收集,或是派人撈除,但是環保團體觀察表示,雖然這些地方有設攔除設施,卻沒有定期清理。

台南社大環境小組研究員晁瑞光指出,「我要設攔汙索同時,若定期去做垃圾的清理,可以至少攔截掉四分之一到一半的垃圾,不然攔汙索攔下來的垃圾,等到了下一次大雨,就變成零存整付,就又沖到海裡面去了。」(推薦閱讀:《海洋垃圾》迎戰海洋廢棄物:困境與解方)



延伸閱讀: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


報導分類

專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