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東勢林區管理處

6月8日,林務局東勢林區管理處(以下簡稱林管處)發布新聞稿指出,6月2日接獲其管轄範圍內研究捕捉繫放之臺灣黑熊死亡訊號,並於隔日在臺中市和平區橫流溪旁山域尋獲其遺體。「左前肢雖受困套索,但無明顯外傷,經送解剖檢驗,推測死因與脫水有關,」林管處補充,此案已移請警政署保七總隊第五大隊偵辦,確認黑熊是否遭蓄意殺害。

林管處說明,案發地點為「大雪山及谷關地區黑熊族群監測計畫」範圍,自去年3月委託台灣黑熊保育協會黃美秀教授團隊執行。頸圈編號93685的黑熊在今年3月24日於大雪山遭捕捉後繫放,為體重85公斤、四肢健全的成年大公熊。

林管處解釋,研究用的頸圈設定為每8.5小時定位一次;每定位5次將藉由衛星回傳1次訊號。不過因為衛星訊號會受到天候、地形及黑熊活動姿勢的影響,無法確保每次皆能順利接收訊號。

監測團隊指出,93685黑熊的衛星定位點自5月29日似乎較密集地集中一小區(顯示可能滯留附近),然期間都沒有收到回傳定位訊號,直到6月1日中午才接獲訊號,當時比對移動軌跡並未發現異常。這是臺灣山區複雜地形常見的情況,有時甚至一、二個星期動物定位資料都沒有回傳,加上黑熊在山區經常走走停停,數日滯留一小地區也是常見的事。2日晚間接獲系統發送的死亡訊號,表示可能頸圈掉落或動物死亡;3日清晨人員即前往訊號最後位置搜尋,最終在橫流溪旁山域發現其遺體。

6月4日,黑熊遺體送交臺北市動物園檢驗,初步判定除左前肢有套索纏繞的痕跡,無槍傷或其他明顯外傷。而送交農委會家畜衛生試驗所解剖,結果顯示黑熊受套索困住的時間雖不長,不過有嚴重脫水,據此推測死因與脫水有關。

研究團隊成員、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所教授黃美秀,從林管處提供的照片推論,「在陽光曬得到的地方,對在陷阱掙扎的動物非常不利,因為動物體溫會急遽升高,加上脫水,很容易就走了,甚至不用一天。」

黃美秀也統計今年受到套索陷阱所困的黑熊數據,指出4月臺東一隻黑熊在錦屏林道誤踩套索,右前肢截掌;5月一隻黑熊在花蓮卓溪部落,左前肢受困陷阱因而截肢;此次臺中的個體更是直接脫水而亡。「另在屏東,4月7日,地檢署偵結起訴9位霧台鄉民,在3年內獵殺4隻臺灣黑熊。」呼籲臺灣黑熊分布的重點熱區零吊子(金屬套索)。

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TSPCA)則點出臺灣陷阱管理亂象。TSPCA說明,現行動保法雖禁止金屬套索的使用,但沒有禁止其「製造、販賣、陳列、持有或輸出入」;而野保法則有條件允許使用獸鋏與山豬吊,因此「陷阱來源充足、流通無礙」。

此外,除捕獲保育動物須通報主管機關,捕獲一般野生動物不需要通報,TSPCA認為,有心人會據此以「農損防治」等理由獵捕具經濟價值的獵物,並私宰、販售圖利,「根據調查,光是一家網路店家一個月就曾抓了78隻山豬,並非法販售給消費者、繁殖業者 」。

針對陷阱的管理,黃美秀以日本熊類管理經驗給予建議。黃美秀指出,日本黑熊與臺灣黑熊隸屬同種關係,但族群相較其他地區穩定且有持續成長的趨勢(1萬5千至2萬隻)。「反之,在臺灣,黑熊數量稀少,僅數百隻,為瀕臨絕種的保育類動物。」其中,以現有研究與通報救傷的資料顯示,套索陷阱的對黑熊族群的影響甚鉅。

「由近年臺灣黑熊誤中陷阱的通報情況可知,動物經常在陷阱上超過1天;甚至3至4天,造成嚴重傷害甚至死亡,」黃美秀認為,散置各處的陷阱因不知為何人佈置,導致政府在管理與執法的困難。此外,陷阱的巡視經常是數日為之,要至較難抵達之處更為費時,甚至會被遺忘。

黃美秀因此提出五點建議,供管理單位與各界做為參考,加速保育腳步。

  1. 黑熊分布的關鍵熱區,不得放置陷阱,尤其是保護區內,或應嚴格限制陷阱使用的數量,減少誤捕的機會,以確保此區族群穩健發展。
  2. 全面禁用舊式套索陷阱(俗稱吊子,或山豬吊),套索陷阱則改採政府為能夠減少熊誤捕而研發的改良式陷阱,並嚴格禁止任何通路販賣不合規定的各類陷阱,並加強查緝和加重罰則。
  3. 陷阱使用的管理上,落實實名制,並建議每天巡視陷阱,使用者應為獵具負責。
  4. 在各地區,尤其是黑熊頻繁出沒地區(包括分布熱區),不僅應該禁用可能誤捕熊的任何陷阱,更應加強巡邏取締非法陷阱,並與鄰近社區合作,加強巡守,發展友善黑熊社區。
  5. 在誤捕黑熊發生時,應第一時間通報。同時在熊活動頻繁地區,管理單位應整備能在第一時間前往現場解套、救傷的專業人才。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亦在同日發文,呼籲主管機關,儘速擬定金屬套索陷阱相關管理辦法並落實執行。協會提醒,政府單位應將改良式陷阱的規格標準儘快入法,明訂入法時間;強力取締拆除未經申請的違法陷阱。


【2023.06.15更新】

據窩窩記者致電詢問,林務局說明,一般市售套索陷阱因價格便宜、購買取得容易,普遍流通於狩獵市場。但由於踏板較大(20X18公分),對野生動物有無差別傷害的風險。在尊重農民、原住民需求的前提下,林務局委請團隊參考日本陷阱規格進行改良,再個別編碼提供農民、原住民以市售獵具交換,「經初期使用者意見回饋修正後,今年預計再提供5000組給各林管處」。

獵具的改良設計,包括採用小於12公分的踏板,防止黑熊踏入;同時在鋼索部分納入八字轉環、止滑套,避免鋼索扭死纏繞,並限制套索最小直徑避免束死;踏板也設定壓力值防止幼熊或小型食肉目動物觸發。

在套索獵具的管理上,林務局表示,現行目標是陷阱實名制、立法以改良獵具全面取代現有市售獵具。至於《野生動物保育法》修法部分,林務局解釋,目前已送陳至行政院審查通過,須再由行政院安排院會討論,定案後會儘速送交立法院審議。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


報導分類

專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