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森田健太郎。
記者|陳怡潔    編輯|蘇于寬

由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沈聖峰研究團隊與國內外學者合作,針對IUCN保育等級極危的櫻花鉤吻鮭(Oncorhynchus masou formosanus)進行的生態研究,於5月10日正式發表於英國生態學會期刊《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其成果為瀕危物種的保育策略提供了重要啟示。

櫻花鉤吻鮭是台灣山區的「陸封型」淡水鮭魚,鮭科魚類通常棲息於低溫水體,櫻花鉤吻鮭在冰河時期來到台灣,氣候回暖後便在高海拔溪流居住,成為冰河孑遺物種,終其一生皆在此完成生命週期。牠們主要棲息於水溫18°C、高溶氧的乾淨水域,同時基因具備獨特性,為台灣特有亞種,素有「國寶魚」美稱。

20250514 01

櫻花鉤吻鮭的生活史。圖片來源:臺灣魚類資料庫


根據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資訊,由於棲地改變、人為干擾和氣候變遷等多重因素,櫻花鉤吻鮭的野外族群數量在1995年一度跌至僅約200尾。經過多年的保育,最新調查顯示,族群已回升超過18,000尾,且透過域外放流,棲地不再只侷限於原先僅存的七家灣溪。

自2017年起,雪霸與太魯閣兩座國家公園合作,於櫻花鉤吻鮭的歷史棲地——合歡溪展開重引入計畫,經歷為期三年的分批放流與當地翠巒泰雅族人定期巡守,合歡溪現已建立起穩定的野外族群。

20250514 022017年10月26日,工作人員以人力背負櫻花鉤吻鮭放流至合歡溪。圖片來源: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


沈聖峰研究團隊以合歡溪及原生族群棲息的七家灣溪為研究場域,利用儀器量化水溫、流速等環境特徵,再結合現地調查雌魚築巢情形與實驗觀察魚卵孵化狀況,比較兩者棲地條件及櫻花鉤吻鮭繁殖表現。

卵與仔魚時期是櫻花鉤吻鮭生活史中最脆弱的階段。

沈聖峰說明,相較之下,其成體對環境的要求較寬鬆;換言之,判斷棲地是否適合櫻花鉤吻鮭族群延續,主要關鍵在於能否滿足魚卵與仔魚的生存需求。

結果出人意料,研究團隊發現合歡溪比七家灣溪更適合櫻花鉤吻鮭的繁殖與早期發育,觀察到更高的築巢率與孵化率,顯示對櫻花鉤吻鮭而言,合歡溪其實是「品質更好」的棲地。

沈聖峰指出:「長期以來,我們假設殘存的野生族群就代表了最佳的生存棲地。畢竟,牠們還沒滅絕對吧?」但研究結果卻顛覆了這項直覺——原來,櫻花鉤吻鮭在「僅剩的原生分布範圍」反而活得比較差。

事實上,為保育櫻花鉤吻鮭,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自1996年起,便開始尋覓地點進行域外放流,沈聖峰向窩窩記者說明:「那個時候是用七家灣溪為標準,去評選台灣的其他溪流,看哪些地方可能適合櫻花鉤吻鮭。」而起初合歡溪並未被納入考量。

以現有分佈棲地的條件評估生物需求,是當前保育策略的普遍思維。然而,櫻花鉤吻鮭的案例提醒世人:目前物種的分布範圍不一定提供其最佳的生態條件。

解開區域滅絕之謎 「好棲地」原來一直在這裡

沈聖峰回顧,其實過往也曾有人對櫻花鉤吻鮭的分布提出質疑,早在1995年,時任武陵農場場長黃明福就曾發問:「為什麼五十年前,雪山溪、司界蘭溪、南湖溪都有鮭魚,如今卻都沒了?反而是農業最密集的七家灣溪,還能見到鮭魚?」

而研究團隊早期在七家灣溪的調查,也發現上游段的孵化率優於下游段:「光是在櫻花鉤吻鮭殘存棲地內,就可以看出差異。」透過比較上下游環境,團隊初步拼湊出對櫻花鉤吻鮭繁殖較有利的棲地條件,也在本次研究中證實,更接近這些條件的合歡溪,確實提供了更理想的環境。

「(研究)結果告訴我們合歡溪其實就是一個現成的完美鮭魚寶地,好到比國家公園辛苦維護的七家灣溪還好,那過去合歡溪的鮭魚到底是怎麼滅絕的?」團隊成員詹仕凡爬梳文獻,在「櫻花鉤吻鮭之父」鄭明能於1987年所撰寫的《太魯閣國家公園區櫻花鉤吻鮭高山魚類自然環境資源生態調查》中找到線索。

報告指出,1950年代初期,櫻花鉤吻鮭仍廣泛分布於合歡溪等大甲溪支流。然而,1956年中橫公路開工後,山區湧入大量外來人口,並使用毒藥與電魚等捕撈手段,合歡溪的櫻花鉤吻鮭最終走向區域滅絕。

20250514 03詹仕凡爬梳文獻,找到資料佐證中橫開工帶來的人流與櫻花鉤吻鮭族群的區域滅絕相關聯。圖片來源:詹仕凡(歷史分布圖引用自 「鄭明能(1987)太魯閣國家公園區櫻花鉤吻鮭高山魚類自然環境資源生態調查計劃總報告」)。


相較之下,七家灣溪雖然棲地條件相對不理想,還面臨農業、遊憩的潛在污染,但因人為干擾相對較少,以及武陵農場榮民早期組成的「護魚巡守隊」,成為櫻花鉤吻鮭的最後庇護所。

根據研究成果與過往文獻,沈聖峰總結,合歡溪鮭魚區域滅絕的主因,不是棲地出現無法逆轉的劣化,而是人為干擾導致。

他進一步強調,規劃保育策略時,應該釐清歷史棲地區域滅絕的原因是否是與「棲地劣化」直接相關,也建議不只從現有分布範圍來評估「最適棲地條件」:「以櫻花鉤吻鮭來說,卵的時期是最敏感的,那就要從這邊去思考『好棲地』的客觀定義。」

保育策略新思維 深入解析物種更能「放對地方」

合歡溪櫻花鉤吻鮭的案例,顯示比現有分佈地點更優質的棲地可能仍存在;而能找出這樣的地點,倚靠的是對物種生活史、歷史分布的深入分析,以及現地環境條件的科學量化。

沈聖峰向窩窩記者分享,從過往行為生態學研究的經驗,他了解到繁殖期往往是動物生活史中最脆弱、最敏感的階段:「所以我們開始研究櫻花鉤吻鮭的時候,就想說一定要了解牠繁殖的條件。」

然而,這並非一項簡單的工作,以觀察雌魚築巢為例,研究人員必須在繁殖季期間每天巡視記錄,一條河流可能出現數百個築巢點,而每個點都須收集完整的環境數據。

20250514 04為觀察雌魚築巢,研究人員需要在繁殖季每日巡視,觀測每一個築巢點,並收集完整的環境數據。圖片來源:沈聖峰。


他坦言,或許目前並非所有物種都有辦法進行這麼細緻的調查,但從特定生命史階段的需求來設計保育策略,並且優先評估歷史棲地,仍是值得思考的方向:

歷史上消失的族群,不一定就是輸家。重引入不該只是『從哪裡來就放回哪裡』,而是要問:這片棲地,是否真能支持一個完整世代的誕生與延續?

他也補充,棲地的優劣是相對比較出來的。雖然研究成果顯示合歡溪在繁殖條件上較優越,但七家灣溪仍是櫻花鉤吻鮭仰賴的棲地,也在維繫物種的遺傳多樣性上扮演重要角色,當前的保育重點,是進一步降低該區污染風險,尤其是七家灣溪下游區域,是族群能否自然往外擴展的關鍵。

在氣候變遷與人為擾動日益加劇的當下,這項研究傳遞出關鍵訊息:對族群現況的深入觀察固然重要,然而大規模、甚至具操控性的基礎生物學研究,以及長期資料的累積,或許能幫助擬定更精準、有效的保育策略。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


報導分類

關於窩窩

嘗試從關心動物與生活環境開始,是學會與世界永續共存的第一步 —— 也是窩窩的使命。

聯繫:service@wuo-wuo.com

免費收到窩窩好康資訊

成為窩粉

窩窩官方Line帳號成立了,歡迎加入除了能直接與我們聯繫,還能收到許多專屬資訊!點此加入,或加入好友@341jxh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