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CC-BY-Gustavo Fring。
記者|陳怡潔 編輯|蘇于寬
近日,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疫署(下稱防檢署)宣布,預計自今年7月1日起,有條件放寬家貓施打狂犬病疫苗之規範,長期飼養在室內的貓咪,或者外出時會使用運輸籠、推車等避免露出身體或逃脫之器具的貓咪,將不再要求強制施打。
自今(2025)年開始,家貓強制注射晶片及寵物登記的政策正式上路;由於施打晶片後,主管機關可藉此追查是否定期施打狂犬病疫苗,而過去曾有研究指出,含佐劑的疫苗可能引發疫苗相關型惡性肉瘤(VAS),後因其他注射藥物也可能導致類似病變,該疾病更名為貓咪注射部位惡性肉瘤(FISS)。部分貓飼主因此心生擔憂,呼籲政府應考量該風險。(延伸閱讀:家貓植晶片新規明年上路!未完成者最高可罰1.5萬)
過往,為防治狂犬病,依據《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家養犬、貓及其他食肉目寵物滿3月齡即須注射狂犬病疫苗,其後每年皆需施打一次,逾期未施打經查獲,可處新台幣3萬元以上、15萬元以下罰鍰;而經獸醫師診斷不適合施打且備有執業獸醫師開立之證明文件者可不受此限。
因應防檢署此項新政策,以台北市動物保護處最新公告之「臺北市對狂犬病有感受性之寵物種類、動物狂犬病預防注射標示方法及注意事項公告」為例,免予施打的條件將再加入
飼養或管領於室內之貓,且其外出時以箱籠裝載,能有效防止貓伸出四肢、頭、尾或逃脫(所稱室內,指以屋頂或天花板及其四壁以隔板或其他物隔間,以防止貓隻逃脫之空間)。
,此公告將於今年7月1日生效。
臺北市對狂犬病有感受性之寵物種類、動物狂犬病預防注射標示方法及注意事項公告說明免施打狂犬病的條件。圖片來源:台北市動物保護處。
台北市動物保護處防疫檢驗組組長范明琪表示,該公告生效後,符合免施打條件之貓隻飼主無需主動申報及證明;但若經由民眾檢舉、犬貓三合一聯合稽查、防檢署定期抽查等方式,查獲逾期施打狂犬病疫苗時,飼主應配合提出貓隻飼養或管領於室內之照片等相關證明,以佐證有符合免強制施打的條件。
屏東縣動物防疫所人員則向窩窩記者表示,新政策實際執行可能遇到的困難仍有待觀察,需視狀況再行調整,而目前全台地方主管機關的公告內容、免施打條件皆一致。至於稽查與裁罰,人員坦言:「我們可能沒辦法對(不符條件的)貓去主動做裁罰,除非說是有民眾檢舉等狀況,我們才會去調查這隻貓,並做裁罰。」
台灣為狂犬病疫區 獸醫全聯會代表批政策提高風險
目前台灣屬於狂犬病疫區,根據防檢署最新一期狂犬病監測報告,2025年截至4月30日止,共檢驗438件樣本,其中23件為陽性案例,皆為鼬獾;歷年則總計有10縣市98鄉鎮確診狂犬病案例,目前未有貓隻感染狂犬病的紀錄。
防檢署動物防疫組組長林念農表示,根據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統計,貓感染狂犬病機率極低;而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資訊也指出,人類感染狂犬病的途徑九成以上與犬隻相關,貓的風險相對很低。因此,與專家小組討論後,防檢署決定修訂規範;但他也強調,放養貓仍屬高風險族群,必須強制接種疫苗。
然而,中華民國獸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秘書長、台灣貓科醫學會理事長翁浚岳表示,此項政策修訂過於簡化,恐提高疫情風險。翁浚岳強調,若整體動物疫苗接種率未達到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建議的70%,將無法建立有效的群體免疫。
翁浚岳以台北市的接種劑量為例,2013年鼬獾狂犬病疫情爆發時,年接種量曾達12萬劑,但近年每年的接種量僅剩3萬至5萬劑,加之飼養寵物的比例仍持續增加,顯示應有大量家養動物未定時完成接種。
他也質疑政策執行時,恐難以確認飼主是否真正符合「免強制施打」標準,並列舉潛在的防疫破口,包含長期室內飼養的貓咪到動物醫院、寵物旅館住宿,以及多隻飼養樣態不同的動物共養等;而許多非都市地區仍習於放養貓隻,如何落實稽查也是問題。他表示,認同家養貓咪的染疫風險較低,但政策制定應全面考量全國防疫現況,不宜輕率放寬。
另一方面,部分研究指出,FISS的產生可能與狂犬病疫苗中的佐劑有關;因此無佐劑疫苗雖然單價較高,但也相對安全。翁浚岳表示,過去好不容易說服廠商進口無佐劑狂犬病疫苗供貓咪使用,若因政策放寬導致施打率下降,恐使廠商失去進口誘因:「將來若有需要施打,可能連無佐劑疫苗的選擇都沒有了。」
這樣的政策,我是十分不贊同的。
翁浚岳直言,並無奈提及制訂政策的會議並未邀請獸醫師全聯會代表等臨床獸醫師表達意見:「我們是第一線(施打疫苗)的人員,結果不找我們去討論這個政策執行上會不會有什麼問題。」
針對狂犬病防疫政策,翁浚岳建議應與國際接軌,採取更彈性且科學的方式管理,比如定期請飼主透過「抗體力價檢測」來評估寵物是否具備足夠的免疫力,當抗體濃度降至臨界值以下時再補打疫苗,如此可確保實質防疫效果,也可減少FISS風險。他更補充,台灣已有獸醫機構提供此項服務,呼籲政府通盤考量。
家貓有條件免施打狂犬病疫苗的政策即將上路,如何落實以維護公共衛生,考驗著主管機關的執行與配套能力。而對於狂犬病防治,除了持續監測疫情動態,也須仰賴飼主的配合與防疫意識,才能築起完善的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