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6資訊更新——撲殺政策上路,已處置9隻野豬

隨著香港政府於12日公布人道撲殺政策,17日首次於深灣道地區以麵包引誘7隻野豬下山,並透過麻醉槍捕捉予以人道處理;21日則又在油麻地、薄扶林道分別發現並捕捉野豬,截至目前已有9隻野豬遭到撲殺。儘管香港署方稱是為保障市民安危,且手法十分人道,但仍讓香港野豬關注組幹事黃豪賢在電視節目批評,設食物陷阱誘捕野豬,「非常卑鄙和血腥,完全不能接受。」

政策突然轉彎,原因至今仍不明?

11月19日立場新聞報導指出,提供漁護署相關管理意見的動保專家小組「野生動物管理諮詢小組」,在野豬襲警案前(11月5日)就有成員收到漁護署的電子郵件,提及將會人道處理在市區發現的野豬,並停止先前捕捉絕育後回置的做法,但並未明確指出實施日期。

香港非營利獸醫服務協會主席麥志豪11月22日接受自由亞洲電台訪問時也指出,過往漁護署用的策略是共存、共生,盡量用不致命方式管理野豬,卻突然改變策略,漁護署有責任解釋清楚。 

香港人豬衝突燃燒,官方作法遭批開保育倒車

香港11月9日在發生人豬衝突事件,員警到場處理民眾通報的遊蕩野豬,過程中野豬疑因驚懼而咬傷員警右小腿,傷口深可見骨。野豬在攻擊後狂奔,最終跌落山坡死亡。

65104680 1167123963489211 3121336640207847424 n港府人道處理政策,疑因本次野豬襲警事件而起(此為捕捉示意)。圖片來源:香港野豬關注組授權提供

9日野豬襲警事件後,12日香港漁護署就宣布捕捉在市區出沒的野豬並人道處理。此舉引發香港動保團體抗議,連署要求收回成命。動團指出,人道撲殺不僅與過去政策相悖,且要減少人豬衝突還有許多尊重生命的做法,不該以殺戮來解決問題。

動保團體呼籲在將野豬定罪前,應具體調查傷人事件原因與經過,別急著為市區野豬定死罪。

原生野豬降臨都市,與港人糾葛多年?

香港40%的土地面積為郊野公園及保護區,因缺乏天敵、無人為獵捕壓力,以致野豬增加。根據香港漁護署2019年的調查,香港約有1800至3300頭野豬,近年野豬的足跡已從北部的新界郊區,一路拓展到住宅區。

65104680 1167123963489211 3121336640207847424 n野豬早年主要在新界郊區出沒,近年在港島變得十分常見。資料來源:香港漁護署

香港野豬關注組認為,野豬會出沒在市區,與過度開發香港北部山野有關。野豬失去了山野,才必須流浪到都市與人爭地奪食。野豬活動範圍廣,香港戶外生態教育協會指出,野豬為了食物與棲地,可以長途跋涉、日夜行走。而CNN 2019年的報導也提到,香港自然棲地與人類居住環境僅一線之隔,往來郊區與住宅區,對野豬來說輕而易舉。

香港漁護署分析,當野豬習慣在市區被民眾餵食或在垃圾桶中覓食,會導致野豬長時間滯留於市區,使人豬衝突上升。2011年至2021年10年間,共有36起野豬傷人案例,其中30例集中在2018年至2021年。最近三年平均每年有10起個案,相較過去每年平均1起而言,衝突白熱許多。 

65104680 1167123963489211 3121336640207847424 n不僅衝突增加,港府收到民眾陳情通報野豬案例也從225起增至上千起。圖片資料來源:香港漁護署

從人獸共存到趕盡殺絕,搖擺政策野豬成最大受害者?

由於棲息地相近,過去人豬衝突也時有所聞。1981年港府曾組建民間狩獵隊,當面臨嚴重野豬危害,民眾可申請獵捕。但隨著動福意識抬頭,民間狩獵已於2017年暫停,2019年3月宣布不再核發許可。

而港府自2017年至2019年也改採較友善的管理方式,包含首創的野豬TNVR避孕計畫;加強取締民眾餵食行為;設計防動物翻找的垃圾桶。今年6月香港漁護署報告也指出,野豬投訴有微幅減少,60%野豬滋擾問題已解決或暫時解決。

但本次人豬衝突事件後,漁護署助理署長陳堅峰旋即表示,絕育成效趕不上繁殖速度,即日起停止絕育計畫,同時強調,撲殺政策是為保障市民安全且不排除重啟狩獵行動。然而香港野豬關注組認為,市民曾有和平與野豬共存經驗,應維持既有政策,而非一刀將市區野豬判死刑。

民主派議員朱凱迪也曾提出質疑,許多改善人豬衝突的方式未嘗試,例如垃圾不落地政策等,貿然撲殺並不恰當。動保團體也強調,教育民眾與野豬正確相處、加強執法與宣導禁止民眾餵食野豬以及持續執行絕育計畫的方式可行,呼籲官方收回政策,重新商討。 

65104680 1167123963489211 3121336640207847424 n香港野豬關注組過去長期監察野豬的絕育行動計畫,並積極透過教育宣導,希望讓民眾認識香港在地老居民——野豬。圖片來源:香港野豬關注組授權提供

而新政策上路至今,尚未有野豬被捕獲,動團也持續為野豬請命奔走連署,未來野豬的命運將會如何,仍待持續觀察。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


報導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