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網站&遊戲
ONEpage
到不了的天空
你知道每天都有鳥撞上玻璃慘死嗎?這不只是意外,而是城市隱形殺手──窗殺。點進來了解更多!
短片(上)
窩的立場
窗殺:看不見的陷阱(上)
紅12墜落的那一天:揭開鳥類窗殺的真相與希望
播放Play
短片(下)
窩的立場
窗殺:看不見的陷阱(下)
從動物園到捷運站:台灣該如何一步步阻止窗殺悲劇?
播放Play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記者|劉亭妤    編輯|陳信安    設計|顏吟竹

 眾人遠眺的視線,無一不在或疏或密的枝與葉間,尋覓著那在梢上展演的綠鬣蜥身影。

2月中旬,透過在地綠鬣蜥移除獵人的帶領,窩窩記者、政府人員等一行人來到嘉義縣水上鄉八掌溪旁的步道,散亂的目光耗了不少時間才一一聚焦到50公尺外、那俗稱「大橘」的雄性綠鬣蜥,牠正昂著首、甩晃著大片喉垂,展示著性吸引力。

「齁看綠鬣蜥喔,這裡很多啊!」附近的小農阿伯原是好奇我們群聚著在看什麼,知道我們的來意後,便滔滔不絕地細數著自己與綠鬣蜥交涉的種種,是如何自力的處理農地上的不速之客,「小黑(家犬名字)都會去抓、咬(綠鬣蜥)啊!」;聽說了政府其實有在派人員移除綠鬣蜥後,更是爽快地答應:「你們哪天來?我門開著!」

01 01嘉義縣水上鄉八掌溪旁雜生林中的綠鬣蜥,雖然是顯眼的橘色,但棲息在又高又遠枝葉茂密的樹上,平常沒在觀察綠鬣蜥的普通大眾,即使透過望遠鏡還是找得吃力。圖片|陳政緯攝

「無心」釀成災,綠鬣蜥已在全台10縣市建立穩定族群

二十年多前,原產自中南美洲的綠鬣蜥(Iguana iguana),以「特殊寵物」身份引進至台灣,物以稀為貴,非法市場走私價格曾喊上萬元;然而,二十多年後,綠鬣蜥在台灣被冠上了新身份——外來入侵種,成為亟需被殲滅的標的,移除公定價大隻250元、小隻100元。

綠鬣蜥幼體外型小巧又翠綠,再加上電影《侏羅紀公園》、以海鬣蜥為原型的《酷斯拉》加持,綠鬣蜥一度成為明星寵物,更是早在2001年開放合法管道進口來台前,非法走私輸入就默默進行中。

據〈臺灣2001-2010年CITES物種進出口貿易狀況〉報告指出,2001至2010年間,共計8萬7024 隻綠鬣蜥活體進口至台灣,供應寵物市場與國內繁殖場需求,2004年達到進口數量高峰,隨後風潮漸退。

本應被飼主捧在手掌心上的綠鬣蜥,和所有寵物都一樣,總還是難逃被不負責任棄養的命運,又或是繁殖業者、動物展演空間疏於管理,不免有綠鬣蜥逃脫、逸失至野外環境中。

「2004年就是有發現幼蜥。」對於當時在高屏地區野外發現的不是成體,而是首度發現野生幼蜥,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保育管理組簡任技正鄭伊娟說,當時學者陳添喜判斷,既然有幼蜥,那應該就是有族群了。

01 02嘉義縣農業處畜產保育科同仁江盈璋捕捉到的綠鬣蜥,兩隻具繁殖能力的成蜥和一隻翠綠色幼蜥。圖片|陳政緯攝

不過,單靠零星進入野外的個體,其實很難建立起穩定的族群。「嚴格上我覺得不算是棄養,我覺得是商業造成的那種蓄意丟棄。」台灣爬行類動物保育協會秘書長徐偉傑解釋,外來種動物低遺傳多樣性,要適應環境變異、生存下來、建立族群,並不容易;因此,綠鬣蜥在台灣能有現在這般的族群規模、晉升成為「入侵種」,是大量又多次的丟棄行為造成的。

過去的調查結論也都將原因指向不肖的繁殖、銷售、銷毀模式。綠鬣蜥合法引進、人工繁殖後,市場供過於求、價格下滑,有業者做起無本生意「交給天公養」,直接將綠鬣蜥棄至野外,節省飼養等開銷,再從野外捕捉野生個體、銷往各地水族館販售;賣不出去或為躲避查緝,又再將綠鬣蜥整批、整批的「延著交流道丟」「往大排水溝倒」。

屢屢蓄意丟棄綠鬣蜥,才導致離鄉背井的綠鬣蜥,得以在和原生地一樣溫暖又有水域的台灣南部環境落地生根。

國立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助理教授陳宣汶表示,在綠鬣蜥入侵的初期,相關單位因為對外來物種不甚了解,綠鬣蜥又是看似危害不大的植食動物,而疏忽了牠的潛在威脅、沒有及時做防治和清除,

就這樣大概讓牠這樣自由地長,大概過了10年左右,發現不對勁了。

「一開始族群就零星的在屏東,陸陸續續高雄已經都有看到了,而且還不少,後來發現不只了,台南、嘉義都有在通報。」鄭伊娟淺談著當時發現綠鬣蜥的入侵族群的情況,也透露過去的防治規劃不夠及時、態度不夠積極,經費、人力整體量能也很有限,讓綠鬣蜥野外族群控制失敗,規模持續壯大。

01 03

「原色型的綠鬣蜥禁止飼養之後,丟棄這件事情應該有在變少。」徐偉傑雖然肯定後續在2020年公告對綠鬣蜥的禁養、禁止繁殖規範與飼養登記制能有效減緩綠鬣蜥被丟棄至野外的情況,但也不諱言這一步來得太晚,「因為之前就已經有很多入侵點,那在這幾年控制的狀況也不理想的狀況下,就慢慢連起來。」

據調查,2018年時,綠鬣蜥以高雄市鳥松區周遭、屏東市至潮州鎮之間分佈較多,不過恆春保力溪下游、台南二仁溪下游、嘉義八掌溪中游、彰化二林溪下游、台中筏子溪與烏溪交界也都有分布。隔年,濁水溪的雲林西螺、中彰投之間的烏溪流域、甚至是台東加母子灣等等,也開始有了綠鬣蜥穩定族群。

這些既有入侵、新入侵點的綠鬣蜥不僅沒在這幾年間被移除殲滅,反而持續繁殖、密度提高,也沿著各式水道向外圍擴張、串連入侵版圖。南投埔里、嘉義北港溪與补子溪一帶更是獨立於過往分布範圍,近兩年才被確認的綠鬣蜥入侵點。

01 04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陳添喜在嘉義縣綠鬣蜥捕捉訓練課程展示簡報,說明2018年至今的綠鬣蜥入侵範圍分佈情況,紅點為當年新發現點位、黃點為往年舊有點位。圖|劉亭妤攝

即使林保署2022年制定「外來入侵種綠鬣蜥移除計畫」,目標要控制屏東縣、高雄市、台南市、嘉義縣「核心區域」的綠鬣蜥族群,以及移除台中市、彰化縣、台東縣「新入侵區域」的個體;然而,尚看不見成效外,今年起新一期的計劃又再增加隔著界河相望的鄰近縣市南投縣、雲林縣、嘉義市為新入侵地區,就連苗栗縣也列入移除經費補助名單,防堵零星綠鬣蜥入侵進一步形成族群。

01 05綠鬣蜥族群點位大多臨天然溪流、排水道、灌溉溝渠。陳宣汶點出,高雄、屏東地區排水道、灌溉渠道多,也將原本各自獨立的河道流域串連起來,成為有利綠鬣蜥的擴張條件,綠鬣蜥就靠著這些水道遷徙、擴散。

這些新興野生族群怎麼出現的?颱風、大水或人為破壞棲息環境等擾動,都可能會使綠鬣蜥族群向周圍逸散。嘉義縣農業處畜產保育科科長石蕙菱就分享,嘉義縣過去幾年劃定的綠鬣蜥熱區,是以八掌溪中游中埔鄉、水上鄉為主,但近兩年有發現綠鬣蜥往下游鹿草鄉、義竹鄉、布袋鎮擴散,逐漸形成新的穩定族群。

然而,嘉義縣卻也是在去年、透過綠鬣蜥捕捉工作坊受訓民眾的分享才知道,原來遠在北港溪流域的六腳鄉竟也有綠鬣蜥;經過分析判斷,這裡已是和八掌溪中游區域一樣、很穩定的族群。族群點位發現得太晚,綠鬣蜥悄悄建立族群的歷程也已經不可考。

現在沒有確切的方式可以證明(來源),但一定是人為的幫忙,才能突破這個東西向的限制。

陳宣汶指出,綠鬣蜥棲息在有水的環境,以台灣東西向的河川流向來看,若靠綠鬣蜥本身的移動能力在上下游之間擴散,其實很難跨流域,「整個雲林縣中間是沒有的,就雲林跟彰化的交界、雲林和嘉義的交界才有,這個很顯然不是綠鬣蜥本身自己的移動。」

近年小琉球也陸續傳出有綠鬣蜥出沒,徐偉傑說,「據我們所知有人丟,然後也有可能是因為颱風或者是其他因素漂過去,或是搭著小船也不無可能。」而針對苗栗縣綠鬣蜥的點狀入侵情況,苗栗縣農業處處長陳樹義去(2024)年在縣議會答詢道,已經有發現綠鬣蜥藏在貨車,並憂心綠鬣蜥會藉運輸途徑,揮軍北上開始建立族群。

綠鬣蜥造成農損難量化,農民大多沒轍、「放給牠吃」

自2017年開始力挽狂瀾的情況下,8年累積超過24萬隻綠鬣蜥被移除,但徐偉傑仍不諱言:「綠鬣蜥這種東西牠只要一多起來,一定會造成民眾的困擾。」

01 07從2017年開始,8年累積移除超過24萬隻綠鬣蜥,以屏東縣、台南市、嘉義縣、高雄市、彰化縣為主。

綠鬣蜥以植物為主食,包括莖、葉、花、果實無一幸免,雖然牠們多數時間都棲息於樹上,但也會來到農田、果園取食。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陳添喜在高雄的綠鬣蜥移除教育訓練課程更提醒,由於冬季野外食物較少,又適逢豆科產期,冬季的農損問題更顯嚴峻。此外,綠鬣蜥具挖掘洞穴築巢產卵的特性,也有破壞破壞堤岸、河渠邊坡邊坡、掏空基礎而致災的風險;在道路上出沒,也可能形成路殺或造成車禍,會危及交通安全。

鄭伊娟透露,雖然目前農業部的農損統計只有針對天然災害和秋行軍蟲病蟲害,並沒有記錄綠鬣蜥的危害,但林保署常接收到民眾陳情或是輔導團隊回報說,農民種植的葉菜蔬果被綠鬣蜥吃掉,「是比蟲害還誇張,所以農民才沒有辦法接受。」

01 08徐偉傑在屏東潮州場次的綠鬣蜥移除教育訓練課程向民眾展示的簡報,說明目前被記錄到綠鬣蜥常吃的農作物種類和比例。圖|劉亭妤攝

而主要的農作物損害在於綠鬣蜥啃食嫩芽。「農民會滿生氣的,好不容易剛長出來的一些嫩芽被啃食掉了,造成他的這個產期會延後。」屏東縣農業處處長鄭永裕分享紅豆災情,儘管他認為農損零星,並不是成群過境、很大規模的侵擾危害,但確實也已經造成受害農民必須部分重新撒播的情況。

「其實到目前為止,都還沒有接到農民說他損失很大的農作物、需要去勘災的。」高雄市農業局植物防疫及生態保育科科長黃群中表示,透過1999通報的綠鬣蜥,多是因為出現在市區住家附近、體型太大、長相不可愛而嚇到民眾;而實地下鄉探訪,大部分農民雖都看過綠鬣蜥,也說綠鬣蜥會吃作物,但目前都還未造成歉收等嚴重危害,也讓黃群中也些疑惑地說:「10幾年下來,好像除了媒體上會看到屏東紅豆苗,就沒有其他很具體的了。」

「就是會吃啦,吃花,但也不知道多少。」屏東來義鄉芒果小農、排灣族獵人Tuljimuè Kuana說,有看過綠鬣蜥出現在芒果樹上,也會為了避免綠鬣蜥影響結果收成,用彈弓將牠們打下來,但很難準確的說,綠鬣蜥到底會造成多少損失。

「受害的很多都是小農啦,老人家種一點點,然後就是被弄。」徐偉傑描述著嘉義地區小農受綠鬣蜥危害的情況,影響耕作意願,最後紛紛選擇不再和綠鬣蜥交涉了,「弄個幾次就不種了啦。」

01 09嘉義縣農業處畜產保育科同仁江盈璋帶領記者到一處私人土地,是一位阿伯的開心農場。他悠閒從容地坐在庭院,稀鬆平常地回報著:今天看到哪幾隻綠鬣蜥、哪隻沒看到。圖|劉亭妤攝
01 10池塘對岸的樹梢上,一隻橘色綠鬣蜥正在求偶。圖片|陳政緯攝

計算農損喔?沒有在計算的啦,難講啊。你只要種了、發嫩芽,牠就會去把它吃完,不管多少,整片就被吃完。

屏東潮州無農藥黃金果果農潘先生向窩窩記者分享,自家「開心農場」就常受綠鬣蜥侵擾,不得不試著將約5平方公尺的小菜園圍起網子、開始自力捕捉,防治綠鬣蜥,「檳榔剛要發檳榔花牠也會吃,吃完之後它收成就不好,它可能本來可以長得很漂亮,變成它就亂掉了。」

「我走過去就開始看了啊,一隻、兩隻、三隻,就開始算了啊⋯⋯」潘先生繼續說道,務農完了就會看看樹上、田地附近綠鬣蜥的位置,如果剛好在容易抓的位置,他就會試著捕捉看看,也曾使用、自製、自行改良過各式合法或不合法的捕捉工具;不過他坦承,大多時候還是和綠鬣蜥共存,互不打擾就好,「其實就看到有就當作娛樂去抓一下,沒有特別真的是認真地一直在處理這個問題。」

窩窩記者在屏東潮州場次的綠鬣蜥移除教育訓練課程蹲點田野,「我芒果花也被吃」「檸檬花牠也吃欸」,許多報名課程的民眾都是在地果農、農民,課間時間你一言、我一語討論著自家什麼作物被綠鬣蜥吃了,又或是拿著照片分享著自行捕捉的成果。一位阿伯更是焦急地抓著講師問:「講那麼多,你要教我們怎麼抓嗎?什麼時候!」課後他又再向有捕捉經驗的潘先生拜師,「拜六拜日敢有佇厝裡?你電話偌濟予我,我遐有足大的(綠鬣蜥),我到來揣你。

01 11民眾手機裡展示著一整車綠鬣蜥的照片、自行捕捉綠鬣蜥的影片,激動地向講師討論。圖片|劉亭妤攝

小農的處境難被看見,但有點規模的佃農遇到綠鬣蜥造成農損,也不見得會發聲、求援。

「被吃很慘的那時候,就不知道政府有沒有處理,然後就沒打(電話通報)。」窩窩記者實地走訪嘉義縣水上鄉八掌溪旁一處約15甲大的西瓜田,佃農楊女士放下背上澆灌裝備,帶我們走回到去年夏季颱風天後惡夢的場景,「牠就是很會繁殖,100多隻、那邊小隻的密密麻麻,不知道該怎麼辦。」

楊女士邊走邊回憶道,風災過後綠鬣蜥就像是順著水來、從上游下來,突然全都聚集到農地旁整片的雜生林裡,棲息在樹上、肉眼可見。「你看!像那邊就看得到一隻,你這樣看得到嗎?」故事講到一半,楊女士注意到田地旁第一排樹上的綠鬣蜥成蜥。

事實上這樹林的界線已被他們請來的怪手打退了至少5公尺,為的就是要防止綠鬣蜥再恣意大啖田地農作,但我們還是能在一行行的秧苗中,發現有幾處、有幾株,不曉得在什麼時候,依舊被綠鬣蜥吃了。

「這邊這一行大概吃半行, 然後那邊就是比較嚴重、吃整排。」楊女士又生氣又無奈地講著去年夏天的損失,大約是165株的西瓜苗整株莖葉被啃食殆盡,只剩下比土面高一點點的梗,

你補、牠就吃,你補、牠就吃,啊後來那兩排就都放棄了、不種了。

01 12楊女士工作的西瓜園,緊鄰八掌溪。圖片|陳政緯攝
01 13被怪手打退5公尺的樹林,樹冠層上還是有綠鬣蜥棲息。楊女士透露,有次幾位越南籍移工進入樹林徒手抓綠鬣蜥,半小時就抓了4隻橘色的大隻綠鬣蜥。圖片|陳政緯攝
01 14走訪當天,西瓜秧苗被啃食的情形。右株明顯比左株短了一截,楊女士說這就是被啃食的情況,而且綠鬣蜥還會再回來,把整株莖、葉繼續吃光。圖片|劉亭妤攝
01 15被綠鬣蜥吃到只剩一小段梗的西瓜苗,被楊女士的公公拔起、棄置在水帶上,並且補植新的秧苗。圖片|劉亭妤攝

「就放給牠們吃吧」是不少農民面對綠鬣蜥危害無計可施的被迫妥協,接受著自家小菜園可能被吃光、小規模收成亂了一些、一百幾十行的田地被啃食個一兩行。徐偉傑提醒,綠鬣蜥一旦數量失控、密度拉高,就更容易導致災損,民眾終將會受不了,「就變得跟大開曼一樣啊,就是什麼東西都被吃光,(綠鬣蜥)在人家後院跳來跳去。」

大開曼群島面積不及一個台北市大小,卻曾經承載幾十萬、近百萬隻綠鬣蜥,不僅是處處可見綠鬣蜥啃食花草樹木,綠鬣蜥遭路殺、誤觸電線遭電死也造成停電的情況更是日常。直到政府狠砸億元台幣、兩年抓了140萬隻綠鬣蜥,才終於將島上的綠鬣蜥族控制到極低密度。

對於早已錯失清零先機的入侵情形,「控制」成為政策重點。有別於大開曼降低綠鬣蜥族群量的目標,遭入侵歷史更悠久的美國佛羅里達州,則是聚焦處理民怨以及避免綠鬣蜥危害敏感生態系、物種。

那台灣呢?

01 16綠鬣蜥移除獵人於夜間巡捕綠鬣蜥,夜晚頭燈一照,綠鬣蜥腹部反射著螢光綠色格外顯眼。圖|劉亭妤攝

我們覺得綠鬣蜥現在就是先密集的抓。

鄭伊娟說,提供農損補償或獸害防治補貼、評估綠鬣蜥族群密度致災風險等,都還不是當務之急,如何讓綠鬣蜥族群數量有效下降、防止擴散,才是當前中央、地方、民間共同努力的方向。

只是看著過往被認為無效的移除成績——去年8萬多隻、8年累積超過24萬隻,這一次農業部喊出全國年度目標移除12萬隻綠鬣蜥能起到壓制效果嗎?未來我們每年要得移除多少隻綠鬣蜥才能避免族群增長?經費、人力、資源、社會認知已經迎來改變了嗎?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


專題分類

關於窩窩

嘗試從關心動物與生活環境開始,是學會與世界永續共存的第一步 —— 也是窩窩的使命。

聯繫:service@wuo-wuo.com

免費收到窩窩好康資訊

成為窩粉

窩窩官方Line帳號成立了,歡迎加入除了能直接與我們聯繫,還能收到許多專屬資訊!點此加入,或加入好友@341jxh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