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聯合國《世界遷徙物種狀況》報告
記者|洪郁婷  編輯|蘇于寬   

無論在沙漠、草原、天空或海洋,每年都有數十億隻動物跨越數千公里,往返於繁殖、覓食地點。許多物種需要透過遷徙完成生命循環,包括海裡的鯨豚、鯊魚、海龜,草原上的大象、野牛、羚羊,天空中的飛鳥、蝙蝠、昆蟲如蝶類,都是遷徙性動物。

遷徙路線上的人們也依賴這些遷徙物種,獲得糧食、經濟收入,並發展出與動物遷徙相關的文化。包括腰果、芒果、木瓜等重要作物在內,都需要依賴候鳥、蝙蝠和昆蟲才能完成授粉。洄游在大海與河川之間的鰻魚,則為洄游路線上各種生物及人類提供食物和營養來源。

遷徙物種

為保護遷徙物種並有效管理其棲息地,聯合國《保護野生動物遷徙物種公約(Conservation of Migratory Species of Wild Animals, CMS)》是聯合國的全球條約,約每3年召開一次會議。該公約自1979年通過以來不斷擴大規模,涵蓋1189種物種,目前已有133個締約國共同為全球遷徙物種及其棲地採取保護行動。 

第14屆《保護野生動物遷徙物種公約》締約方大會2月12日在烏茲別克開幕。大會首次發佈《世界遷徙物種狀況》報告,並對遷徙物種提出明確保育對策。 

CMS公約名錄中1189個物種,有44%的物種數量下降,22%的物種正面臨滅絕威脅。名錄中有三分之四物種的棲地破碎化、退化甚至消失;七成的物種因為人類過度利用資源(狩獵、漁撈)而受到威脅。此外,全球還有399個受威脅的遷徙物種,未被列入CMS公約名錄。

整體而言,所有遷徙物種的滅絕風險都呈現上升趨勢,其中最需要關注的是洄游性魚類,幾乎所有 (97%) 名錄上的魚類都面臨滅絕,族群數量從1970年至今下降了90%

棲地消失、過度捕獵,遷徙動物無路可走

報告指出,遷徙物種在路徑上會遭遇各種困難,最大威脅來自人類非永續利用方式導致「棲地減少」和「過度利用」、「非法捕撈和混獲」。

1708087032656烏干達森林砍伐導致山地大猩猩(Gorilla beringei beringei)棲息地的喪失,即是農業開墾的案例。圖片來源:聯合國《世界遷徙物種狀況》報告

1708090269665金鵐(Emberiza aureola)曾經廣泛分佈,因為非法捕獵導致數量銳減 84-95%,現為極度瀕危物種。圖片來源:聯合國《世界遷徙物種狀況》報告

棲地減少通常和人類農業活動有關。非洲烏干達為了開墾農地剷除大片森林,使山地大猩猩失去了棲地。一度隨處可見的金鵐,因為人類過度捕捉食用,族群無法回覆,數量銳減 84-95%,成為極度瀕危物種。在CMS觀測的棲地中,有58%棲地因為人為非永續利用逐漸失去功能。

鯊魚、魟魚雖然不是主要的漁業捕撈對象,但是因為生長速度緩慢,族群數量不容易恢復,意外捕獲、混獲仍使全球海洋鯊魚和魟魚族群數量下降了71%。灰頭信天翁(Thalassarche chrysostoma) 也因為延繩釣漁業的誤捕導致物種瀕危。

1708087431705蝠魟(Mobula spp.)是漁業誤捕的受害者,即使被放回海裡死亡率也很高。圖片來源:聯合國《世界遷徙物種狀況》報告
1708084893209CMS名錄中的灰頭信天翁 (Thalassarche chrysostoma) 因延繩釣混獲導致族群數量下降處境瀕危。圖片來源:聯合國《世界遷徙物種狀況》報告

氣候變遷加上環境污染,世界對動物太不友善

氣候變遷、環境污染和入侵物種問題,也都使動物的遷徙之路變得更危險。 

氣候變遷使春季提前開始,使準時抵達繁殖地的候鳥錯失最佳的育雛時機,繁殖成功率下降。格陵蘭島附近獨角鯨越來越少見,可能因為海水溫度上升、海冰消退,不再適合喜歡寒冷海域的獨角鯨活動。

光害是環境污染的其中一種,會使遷徙動物迷失方向。例如海灘上的夜間照明,會讓新生海龜找不到大海的方向,降低海龜的存活率。而人類的船舶聲納、海底鑽探、離岸風電場,不停在大海中製造噪音,對於依賴聲納判斷導航、溝通、尋找獵物和躲避危險的鯨豚,也帶來極大的壓力和困擾。

1708087857608氣候變遷導致海溫上升,適合獨角鯨 (Monodon monoceros) 生活的寒冷海域越來越小。圖片來源:聯合國《世界遷徙物種狀況》報告
1708087829420紐西蘭曾發生領航鯨(Globicephala spp.)大規模擱淺事件,原因與海洋噪音有關。圖片來源:聯合國《世界遷徙物種狀況》報告

CMS報告:保育需跨國聯手,護動物遷徙一路平安

 為了保護全球遷徙物種及其棲地,CMS報告提出明確的行動建議:

  • 確保動物遷徙路徑順暢、安全,棲地功能正常。
  • 解決非法盜獵、過漁、混獲等過度利用。
  • 減少環境中光害、塑膠、噪音、化學及其他各類污染。
  • 根本改善氣候變遷。

報告中舉例,非洲卡萬戈–尚比西 (Kavango-Zambezi,KAZA) 保護區,為了使非洲象等野生動物能夠順利完成遷徙,拆除、調整區域內的國境圍欄。許多國家會設置野生動物通道,連結被鐵路、道路分割的棲地。

《保護野生動物遷徙物種公約》執行秘書弗倫克爾(Amy Fraenkel)強調棲地的重要性,無論繁殖地、覓食地和中途停留點,都會影響動物能否完成遷徙、繼續生存繁衍。動物遷徙路徑不受國界限制,物種的存續有賴途中所有國家對棲地保護的努力。

1708087526499非洲卡萬戈–尚比西 (Kavango-Zambezi,KAZA) 保護區,非洲象 (Loxodonta africana) 的遷徙路線跨越多個國境。圖片來源:聯合國《世界遷徙物種狀況》報告
1708087802230許多國家都會設置跨越道路的動物廊道,彌補棲地破碎化。圖片來源:聯合國《世界遷徙物種狀況》報告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


報導分類

關於窩窩

嘗試從關心動物與生活環境開始,是學會與世界永續共存的第一步 —— 也是窩窩的使命。

聯繫:service@wuo-wuo.com

免費收到窩窩好康資訊

成為窩粉

窩窩官方Line帳號成立了,歡迎加入除了能直接與我們聯繫,還能收到許多專屬資訊!點此加入,或加入好友@341jxh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