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截取自Colossal Biosciences影片
記者|陳怡潔    編輯|蘇于寬

美國生物技術公司  Colossal Biosciences(下稱Colossal生技)於4月7日宣稱,他們「復活」了已滅絕約一萬年的恐狼(Aenocyon dirus),該物種因是知名美劇《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冰原狼的原型而聲名遠播,引發全球關注,並熱議此技術帶來的影響。

根據Colossal生技提供的資訊,此次成功誕生三隻小狼;兩隻公狼於2024年10月1日出生,參考羅馬城創始神話取名為Romulus和Remus,雌狼Khaleesi則於2025年1月31日出生,目前三頭幼狼皆十分健康,安置在北美一佔地2,000英畝的私人設施中,由獸醫師和科學家全天候照顧,未來將持續在圈養環境下照養

生物科學技術造就「小恐狼」 基因編輯創紀錄

科學家透過化石發現,恐狼曾經廣泛分布於北美及南美洲,並在第四紀冰河時期結束時滅絕,推測滅絕主因與氣候變遷相關,當時加州西方野馬、乳齒象等大型獵物大量消失,使恐狼失去主要食物來源。

2021年,科學家開始嘗試從恐狼化石中提取基因片段。而藉由兩塊化石——1.3萬年前的牙齒與7.2萬年前的頭骨,以及不斷革新的基因提取技術,Colossal生技表示,研究團隊進一步建構了較完整的恐狼基因組,發現恐狼與現存的灰狼(Canis lupus)有99.5%的基因相似度,並從中識別出80個顯著差異之處。

後續,研究團隊以灰狼體內具有分化能力的內皮前驅幹細胞為基礎,依據恐狼與灰狼之間的基因差異,利用基因編輯技術(CRISPR)對序列進行修改,最終在14個基因上完成了20次編輯,Colossal生技宣稱,這是對現存物種基因序列進行最多次編輯的紀錄

Colossal生技的首席科學官Beth Shapiro說明,所有的修改都針對於「增強子(Enhancer)」,這些片段可以調控特定基因的表達強度,並明顯影響動物的外觀和生長方式,但此過程並沒有直接改變基因編碼,因此風險較小。

基因修改完成的細胞會被注入去除細胞核的家犬卵子中,待發育為胚胎,再植入到扮演「代理孕母」的家犬體內。

Beth Shapiro表示,總共有40至50個胚胎被移植到6隻家犬體內,其中3隻成功懷孕,並產下4隻小狼,然而與Khaleesi同胎的另一隻小雌狼,在出生十天後即夭折,經解剖了解死因為腸道感染,目前認為與基因改造過程無關。

回顧「小恐狼」的誕生,不論是從化石中提取更多基因片段,重建更完整的恐狼基因組;還是創紀錄地多次使用基因編輯技術,皆是十分受矚目的突破。

20250415 01

20240415 02Romulus和Remus是Colossa生技依據恐狼基因組,對灰狼細胞進行基因編輯所誕生的個體。圖片來源:Colossal Biosciences官方網站

是恐狼復活,還是基因改造灰狼被炒作?

儘管Colossal生技強調,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通過科學技術,成功復活了一個曾經滅絕的物種。然而,許多科學家對此論述並不贊同。

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的遺傳學家Pontus Skoglund在社群平台提出質問:「我並不完全反對這項計畫,但一隻經過 20 次基因編輯的黑猩猩會是人類嗎?」

美國緬因大學的古生態學家Jacquelyn Gill,有多篇冰河時期生態系統的相關研究,則向美國《科學人》雜誌表示:「這是一隻經過基因改造的灰狼。」她指出,這些小狼並不具備任何幫助世人更進一步認識恐狼的特徵,不該以「復活」來炒作話題。

Jacquelyn Gill亦在社群平台措辭嚴厲,直指此研究計畫罔顧真相、對生命輕率

他們(Colossal生技)向你推銷復活滅絕物種的技術,卻創造出具有一些無關滅絕物種特徵的基因改造動物。

另外,根據2021年《Nature》登載的研究,恐狼其實可能不是狼,反而和非洲胡狼的親緣關係更接近。這項結論與Colossal生技「灰狼是與恐狼基因最相近的現存物種」的說法互相矛盾,而截至目前,Colossal生技尚未在任何有審查機制的科學期刊中,發表有關恐狼基因組的研究成果。

對此,Colossal生技發出聲明「Colossal所擁有的關於恐狼的數據比任何人都多 500 倍。」並稱近期會提交科學數據供同儕審查。

至於外界質疑以「恐狼」稱呼三隻小狼是否合適,Colossal生技則表示:「科學界對於物種分類的方法並不一致,因為物種分類是人為建構的,並不適用於自然界,才會有如此多的變異。」Colossal生技亦稱對不同科學家的意見表示尊重:「如果您不想稱牠為恐狼,您可以稱牠為 Colossal 的恐狼。」

Beth Shapiro則向美國《科學人》進一步說明:「我們使用的是形態種概念*。」

*形態種概念(Morphological Species Concept):生物學中有多種不同的物種觀念,其中,形態種概念根據生物體的外部形態和解剖特徵來界定物種。在無法取得DNA資訊的情況下,形態種概念尤為常用,例如古生物學研究中,只能依靠化石的骨骼結構、牙齒形狀、體型比例等形態特徵來區分物種。

Beth Shapiro表示,透過基因編輯創造出與古代恐狼基因完全相同的生物是不可行的:「我們不可能一次進行那麼多的編輯。」

她同時指出那並不是目標:「我們想要的是,創造具有功能性的已滅絕物種,我們不需要講究100%基因完全相同。」

保育新篇章? 倫理、動福與成效皆存爭議

Beth Shapiro的回應,呼應了Colossal生技的主張。Colossal生技於2021年創立,目前市值估計約百億美元,核心使命為「讓滅絕成為過去式。」

然而,Colossal生技認為目前的「去滅絕(De-extinction)*」的定義有缺陷,並提出「功能性去滅絕(functional de-extinction)」的概念:

透過『復活』已滅絕物種的核心基因譜系、打造自然抗性,以及增強其適應能力,來培育出一種在外觀上相似、基因上也與已滅絕物種相近的生物,使其能在當今氣候變遷、資源匱乏、疾病頻發與人為干擾的環境中生存下去。

*去滅絕(De-extinction):指重建出一個與已滅絕物種相似,或本質上屬於該物種的生物個體的過程。

該公司官方網站聲稱:「作為全球首家也是唯一一家以『復活滅絕物種』為核心的公司,Colossal 比歷史上任何人都更接近於重建過去、守護現在並保護未來。為了真正展現我們的成果,我們不僅要重新定義「物種復活」,還必須為其背後的科學建立一套標準。

20250415 03Remus登上《時代》雜誌封面,搭配紅字劃去「滅絕(Extinction)」一詞,加深了社會大眾對於Colossal生技的研究成果有助於物種去滅絕的印象。圖片來源:時代雜誌

 

除了本次「復活恐狼」中運用的基因工程與人工生殖技術,Colossal生技還涉足多項生物技術的研究與應用,目前正與保育組織合作提升瀕危物種粉鴿(Nesoenas mayer)的遺傳多樣性,也正致力於研究長毛象、袋狼和渡渡鳥等已滅絕物種,下一步將嘗試在2028年讓長毛象如恐狼一般「再現」,早前在今(2025)年3月,Colossal生技才公開了有長毛象特徵的基因改造鼠(wooly mouse)。

Colossal生技的創辦人之一Ben Lamm曾對BBC說明選擇物種的考量:「長毛象和袋狼在環境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恢復這兩種生物對缺失這些物種所引起的生態系統退化可能有積極影響。」

Beth Shapiro接受GamesBeat採訪時則表示:「我們復活滅絕物種的目標是創造技術,包括能夠幫助生態系統穩定下來的物種。」她強調,當今世界的物種正以極高的速率步向滅絕:「如果我們不開發和部署這些技術,未來的生物多樣性將比現在少得多,我不願意承擔這樣的風險。

Colossal生技聲稱「復活恐狼」過程中研發的技術,已經成功運用於紅狼Canis lupus rufus),紅狼是現今瀕危程度最高的狼,野外族群數量估計僅有20-30隻,Colossal Biosciences目前繁殖出兩窩小紅狼,包含3隻雄性與1隻雌性,期望藉由生物技術持續擴充紅狼的基因庫,促進保育。

20250415 04紅狼(Canis lupus rufus)是現今瀕危程度最高的狼,野外族群數量估計僅有20-30隻,Colossal生技稱目前已利用「復活恐狼」過程中研發的技術成功繁殖出4隻小狼。圖片來源:CC 2.0 by B. McPhee/USFWS

 

此項技術似乎充滿前景,但許多人對未來的未知發展表示擔憂,相關的倫理與動物福利問題也仍存在爭議。

倫敦自然史博物館古生物學家Victoria Herridge曾向BBC提及她對復活長毛象計畫的看法,指出利用大象作為代理孕母是一項侵入性過程,可能對母體造成風險;若計畫成功,也可能爲環境或個體帶來無法預知的後果。

而以保育目的而言,美國蒙大拿大學的環境學家Christopher Preston向CNN指出,「人的態度」是保育狼的關鍵:「在蒙大拿,由於政治反對的聲浪越來越大,我們目前很難維持棲地內的灰狼族群數量。」他也對於生物技術產生的個體是否能發揮生態功能存疑

同時,一篇刊載於《nature ecology and evolution》的研究則表示,若將投入復活滅絕物種計畫的巨額資金,分配到現有的物種保護工作中,預計能使拯救的物種數量增加約2至8倍,該論文的第一作者Joseph Bennett總結:「把錢花在活人身上,比花在死人身上更好。」

儘管Colossal生技的成果令人矚目,並展現出生物技術在保育領域的潛力,但其是否構成真正的「物種復活」仍無共識,亦因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引發廣泛爭議。當科技進展超前於現有倫理與制度框架,社會如何看待並應用這類創新,是需要審慎思辨的重要課題。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


報導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