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網站&遊戲
ONEpage
到不了的天空
你知道每天都有鳥撞上玻璃慘死嗎?這不只是意外,而是城市隱形殺手──窗殺。點進來了解更多!
短片(上)
窩的立場
窗殺:看不見的陷阱(上)
紅12墜落的那一天:揭開鳥類窗殺的真相與希望
播放Play
短片(下)
窩的立場
窗殺:看不見的陷阱(下)
從動物園到捷運站:台灣該如何一步步阻止窗殺悲劇?
播放Play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記者|洪郁婷 編輯|蘇于寬 設計|黃品瑄

走在路上發現路旁有一隻鴿子,看到人接近也不飛,好像受傷了?你出於好意撿起這隻鳥,撥打1999市民通報專線、1959動物救援專線,想找人來照顧這隻鳥。

根據所在地點不同,電話另一端可能會給出不同的回覆。在台北市,對方會請你將鴿子送到鄰近的消防隊,稍後由工作人員將其帶回救援。

在臺南,如果聯絡到森林及自然保育科,對方會說明鴿子是外來種,不屬於救援的對象。如果執意要把鳥送來,則可能會面臨人道處理(即安樂死)的結果。 如果聯絡到臺南的動物保護科,則會提供鴿子收容安置。

01 01

普遍可見的鴿子、黃嘴喙的外來八哥,雖然已經是民眾的日常風景之一,但其實牠們都是「外來入侵種」,能夠在野外生存、繁衍,壓縮原生動物生存空間,理論上應該加以移除才能保護生態環境。

可是為什麼同樣是鴿子,有些單位收容,有的地方卻人道移除,有些單位救援放飛?

註:外來種泛指非原生於臺灣動物。其中具強大繁殖與適應力,會與原生物種競爭、掠食,具生態威脅的外來種,則被定義為「外來入侵種」。

無法可循的外來動物救援工作

攤開《野生動物法》、《動物保護法》,其實找不到與外來種鳥類「救援」有關的條目。

《野保法》當中和外來種最相關的,是第14條「逸失或生存於野外之非臺灣地區原產動物,如有影響國內動植物棲息環境之虞者,得由主管機關逕為必要之處置。

也就是說,只要這些外來動物可能影響本土生態就可以做必要的處置,例如人道處理、移置收容。至於是「哪些動物」可以做必要處置,則由主管機關來認定。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下稱林保署)也曾經函釋,當野化之非臺灣地區原產動物已成為入侵物種,且有掠食原生物種或與其競爭資源情形,為避免對生態環境造成負面影響,地方政府可依據《野保法》第14條逕為必要處置,但並未有明確的移除計畫,也沒有救援相關的SOP。

林保署回應窩窩表示,一般野生動物的救傷工作,依規定由地方政府負責。至於像八哥、椋鳥等外來種鳥類,屬於入侵物種,可能會對本土生態造成影響,因此原則上應以移除為優先。

如果《野保法》不負責救援外來入侵種,是否能用《動保法》來救援外來的鴿子跟八哥呢?畢竟這些鳥類最初也曾經有人將牠們引入台灣,曾經也屬於某個主人。不過根據農業部動物保護司給窩窩的回覆,這些外來入侵鳥類是「野生的外來種鳥類」,不在《動保法》定義的動物範圍裡。

如果地方政府出於人道考量協助救治與照養外來動物,林保署表示尊重,但也提醒應優先照顧本土原生物種,並強調不宜投入過多資源救援外來入侵物種。

因此,從法規方面來看,地方政府其實沒有救援外來鳥類的責任。當地方政府收到外來傷鳥類時,可以基於保育立場進行移除,也可以人道考量進行救援,各自發揮。

註:動物保護法第3條第1款規定,動物:指犬、貓及其他人為飼養或管領之脊椎動物,包括經濟動物、實驗動物、寵物及其他動物,1959動物保護專線受理動物種類原則限於犬、貓及其他人為飼養或管領之脊椎動物。
01 01

都是外來鳥,怎麼待遇不一樣

除了鴿子以外,鸚鵡也是容易被通報到救傷系統的外來種鳥類。

但是鸚鵡在台灣的適應能力較弱,逃到野外的鸚鵡往往很快死於飢餓,或遭其他動物捕食,不太容易在野外存活、繁衍,也難成為外來入侵種。因為數量少、送養容易,容易找到中途救援者或認養人,通常被視為走失或逃逸寵物,比較少遇到被拒絕救援的情況。

而隨處可見的鴿子和外來八哥,在台灣適應良好,能夠在野外代代繁衍。許多人為因素也會導致其數量增加。高雄市農業局植物防疫及生態保育科黃群中科長就表示,臺灣只要賽鴿活動仍在,就會不斷製造新的迷途賽鴿。

臺南農業局森林保育科馮技士則指出部分民眾喜歡餵食動物的習慣,使外來的鴿子、八哥數量不斷增加,數量一多耗費的救傷資源也多。若是救援後將其放回野外,從生態保育的角度來看,無異於讓原生鳥類的生存壓力雪上加霜。不過,如果民眾聯繫臺南市動物保護處,動保處會提供簡單的安置,等鴿子恢復體力後放飛。

也可以說,外來鳥類之所以受到不同的對待,其實與牠們的數量多寡及對生態造成的影響有關。

01 01不同鳥種的適應、繁殖力不同,對本土生態的威脅、對動物救傷系統的負擔也不一樣。圖為桃園動保處收容的鸚鵡。攝影|洪郁婷

民意與生態保育拉鋸下,地方政府的折衷選擇

救傷外來鳥種會造成龐大的收容負擔,放飛又會增加原生種鳥類的生存壓力。為什麼臺南之外其他五都,在面對民眾通報救援的時候通常還是收下這些鳥呢?

因為只要民眾通報,地方政府就必須有所回應。

地方政府要回應民眾救鳥的需求,接下來就得面對收容動物的空間壓力。然而收容數量一多,要維持籠內動物的動物福利就更不容易。台北動保處技正華心惠在接受窩窩採訪時透露,被收容的鴿子平均餘命只有兩到三年,遠低於其原本可達15年的壽命,間接反映出密集收容下疫病難以控制的困境。然而動物醫療資源本就有限,難以妥善照護這些傷病的外來鳥類。

台北市動物保護處技正華心惠坦言,「收容的大量鴿子確實造成單位負擔,但是民怨也不能不處理,且來自民眾通報鴿害要求移除的鴿子,也無法放回也只能收容」。

要讓民眾在通報時正確分辨動物是外來種還是原生種,其實並不容易。桃園市動保處朱道明課長分享工作上的實際經歷,2018年就曾有人將南崁溪的夜鷺通報為「企鵝」,成為一時笑談。台中市林務自然保育科、高雄市的植物防疫及生態保育科,也都表示不會特別要求民眾區分外來或原生的差異。

不過由於這些外來的鴿子與八哥並未被中央列為強制移除對象,地方政府可以視情況決定是要收容、安樂死或救援後放飛。

但放飛外來種不會對生態造成壓力嗎?高雄市農業局植物防疫及生態保育科黃群中科長將「救援」與「移除」分開考慮,避免執行上出現矛盾。執行「救援」時便按照野生動物救援的流程,幫助動物恢復健康回到野外;執行「移除」工作時,則按照中央主管機關的移除計劃來做,不過目前並沒有相關的移除計劃。


八哥和椋鳥是最常見的外來種傷鳥。圖片來源:eBird

當救援熱情遇上保育理性,誰來做決定?

民眾眼中的外來種鳥類與其他傷病動物同樣是待援的生命;但在保育政策的視角下,救援外來鳥類就是壓迫本土的原生鳥類。外來種鳥類的救與不救,是一場情感與理性的拔河,反映出台灣至今尚未釐清的外來種政策定位與社會共識,地方政府只能在模糊地帶中尋求平衡。越來越多民眾關心動物、通報救援,救傷收容資源卻依然有限,到底該如何定義「應救的鳥」與「能救的鳥」,也許不只是地方政府的難題,也在每個關心動物的人心中拉扯。

怎麼做才能真正幫助傷病的外來鳥類,又不致壓迫原生鳥類生存空間?不受民意壓力牽制的民間動物救傷單位,接到民眾通報外來種鳥類救傷時,是否提出更周全的解決方法?下一篇報導,將從保育救傷單位的角度來談外來種鳥類救不救。


就因為受傷的鳥是外來種,就不能出手救援嗎?怎麼做才是真正幫助動物、也不傷害生態?為了幫助大家思考這些複雜的處境,我們設計了一個輕鬆的心理測驗:《路邊鴿子受傷了,怎麼辦?》邀請你一起來練習為受傷的動物們做出更好的選擇。

01 01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


專題分類

關於窩窩

嘗試從關心動物與生活環境開始,是學會與世界永續共存的第一步 —— 也是窩窩的使命。

聯繫:service@wuo-wuo.com

免費收到窩窩好康資訊

成為窩粉

窩窩官方Line帳號成立了,歡迎加入除了能直接與我們聯繫,還能收到許多專屬資訊!點此加入,或加入好友@341jxh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