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野生動物聯盟呼口號:「山豬吊陷阱氾濫,殘害動物,野味肉品販賣猖獗,黑熊持續傷亡,改良式獵具徹底失敗。」圖片來源 |窩窩
記者|劉亭妤 編輯|蘇于寬
搶救野生動物聯盟(下稱動團)18日前往監察院送交陳情書,指控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未盡獵具管理職責,又鼓勵使用同樣殘忍的改良式獵具,還放任獵具黑市與野生動物肉品產業鏈,並要求監察院彈劾林保署署長林華慶。
動團認為,上週(11日)野保法修法審查,多版本草案嘗試禁用俗稱山豬吊的金屬彈簧續壓套索,林保署作為野生動物保育的最高主管機關卻反對這些提案,反而繼續發送改良後但同樣殘忍、具殺傷力的不鏽鋼陷阱,助長後續野生動物傷亡與野肉產業發展。
山豬吊等金屬彈簧套索陷阱=殘忍無差別獵捕?
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修法嚴禁販售山豬吊(金屬繩索續壓式彈簧陷阱)停止戕害動物!」提案人Jerry表示,他是因為看到太多野生動物與一般動物遭受非人道、殘忍、無差別捕捉的獵具危害而提案。搶救野生動物聯盟陳情人胡正恆更直言:
「林保署在這8年期間採用了大量的無差別、強殺傷、暴虐的開放狩獵計畫。」
動團說明,2020年起瀕臨絕種保育類台灣黑熊中山豬吊陷阱通報的案件共18例,涉及16隻黑熊,其中5隻死亡,去(2023)年更高達9隻傷亡。
他們也引用黑熊研究的學者黃美秀2016年的觀察結論「接觸過近30起野外的台灣黑熊,斷掌或斷趾的比例高達54%」,主張山豬吊造成黑熊死傷的問題不見改善。
林保署自2020年推行改良式獵具後,台灣黑熊因山豬吊傷亡情形仍持續。圖|搶救野生動物聯盟
黑熊之外,動團2023年7月自行彙整「獸鋏、山豬吊造成動物傷亡案例報告」中另有瀕臨絕種保育類石虎14隻、珍貴稀有保育類穿山甲5隻、其他保育類動物山羊4隻、水鹿1隻、一般野生動物山羌6隻、梅花鹿1隻,以及在南投4鄉鎮250例犬貓受傷。
林保署17日解釋,山豬吊是為了防止山豬造成農損,「放吊子是為了抓山豬,都市人不知道山豬的厲害,被牠光顧,一夕之間整年收成可能付諸流水。」
新北市原住民族狩獵協會理事長張仁傑補充,以新北烏來一帶為例,不只山豬會造成農損,山羌也很會吃農作物。
高雄那瑪夏狩獵協會也表示,布農族狩獵雖以槍獵為主,但農民為了減少獼猴或山豬等野生動的危害,也會將山豬吊等陷阱裝置設置在果園或農地附近。
林保署了解山豬吊過去常誤傷野生動物,因而研發友善版山豬吊「改良式獵具」:踏板口徑縮小避免大型動物受困,壓力值較大防止小型動物觸發裝置,線徑較粗的設計也是為了減緩對捕獲動物肢體的傷害。
市售套索獵具和改良式獵具(又稱精準獵具)比較:改良式獵具踏板較小,期望能避免黑熊踩到。圖|林保署
改良式獵具(又稱精準式獵具)設計說明。圖|林保署
黃美秀也曾在臉書上支持使用改良式陷阱,呼籲全面禁用傳統山豬吊,並透過限制陷阱數量、禁止在黑熊分布關鍵熱區設陷阱等措施,減少陷阱獵具誤傷黑熊的機會。
原住民族獵人團體更認為,動保團體不了解獵具種類、使用方式及其優缺點,卻貿然主張全面禁用。
「他們(動團)可能不是很了解獵人看獵物、使用獵具的概念,才會說這是無差別獵殺的獵具。」
嘉義鄒族獵人Voyu Yasiungu(弗尤‧亞修武)18日向窩窩記者說明,獵人狩獵會先觀察動物痕跡、足跡,知道可能是什麼動物後,才會在動物路徑上設置陷阱,「亂放陷阱是不可能抓到什麼動物的。」
屏東縣來義鄉傳統狩獵文化協會補充,來義鄉的排灣族獵人會依想捕獲的獵物來設計獵具,例如縮減踏板圈口提升捕捉山羌的機會,增加踏板啟動的重量或增加樹枝、鎖緊踏板螺絲選擇想捕獲的大型動物,也避免捕捉幼獸。
屏東來義狩獵協會還說,使用陷阱狩獵一直是排灣族的主要傳統獵法,而近年來改良的新式山豬吊(改良式獵具),使用上又安全,又更方便做獵物選擇的設計。
「改良後確實能有效避免抓到黑熊,近年的黑熊死傷沒有被確認是改良式獵具。」
Voyu Yasiungu更分享,鄒族配合嘉義林保署使用改良式獵具後,幾乎完全避免誤捕黑熊,去年鄒族這帶的監控攝影機也拍到黑熊踩到改良式獵具後,只是受到驚嚇,並沒有被陷阱套住而受困、受傷。
窩窩記者在記者會後也致電胡正恆,他尊重國家授予原住民族合法狩獵權,但仍對林保署推動的改良式獵具成效存疑,認為仍有濫殺生靈的風險,「獵具改良半天,還發一個跟淘寶網一樣的不鏽鋼的組裝品。」
胡正恆呼籲林保署應該提供數據資料,向社會大眾解釋改良式獵具的精準度、誤傷率的提升效果,而材質可以研議利用原住民傳統的草繩、尼龍繩等,而不是繼續用公眾認為具殺傷力的不鏽鋼。
Voyu Yasiungu回應,如果目前的改良式獵具仍不幸造成野生動物死傷,要做的應是再調整獵具,讓共同讓環境更好、讓誤捕的事件降低,而不是全面禁止友善版山豬吊。
動團控山肉橫行,原民指狩獵共管物種反變多
現行《野生動物保育法》中對於預防農損、原住民狩獵行為開例外,允許使用獸鋏、山豬吊等獵具捕捉野生動物,但依法仍須事前申請,未經許可使用陷阱將有罰則。
動團在記者會中展示一張張臉書社團、電商平台販賣陷阱套件與私宰分銷野生肉品的截圖,質疑林保署並未落實獵具管理,更沒有要求例外情況捕獲到的野生動物繳回處理。
搶救野生動物聯盟於臉書社團蒐集到的私宰山豬肉交易貼文截圖。圖片來源|搶救野生動物聯盟提供
「這些農民的需求、原住民狩獵文化的需求有經過許可嗎?」台灣樹人會秘書長潘翰疆在記者會上質疑,林保署沒有掌握陷阱獵具許可數量,進而助長強調新鮮、現宰、可宅配的野生肉品橫行,
「山豬、山羌、白鼻心(果子狸)等肉品隨處可見,早已形成完整產業鏈。」
南投縣關懷動物協會在動團「獸鋏、山豬吊造成動物傷亡案例報告」中分析道,南投四鄉鎮兩年半來大約只有10%的救援動物是中獸鋏,其餘90%都是山豬吊陷阱而傷亡,
「救援過程了解到,這些山豬吊幾乎都是私宰販售圖利者為了捕捉山豬而設置。」
胡正恆也說,生態學界目前還無法肯定越打獵、越使用陷阱、動物生態會越好,況且野生動物不是經濟動物,但牠們的肉卻能流入一般賣場、家庭和大眾周遭,狩獵報告中也未提長年監看保育類野生動物和一般野生動物的族群結構,林保署未盡職責有違「昆明-蒙特婁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內涵。
原住民族獵人團體強烈駁斥動團的發言內容,並強調使用陷阱獵捕動物皆有依法申請並管理,狩獵同時也與專業研究團為合作做動物監測,結論都是物種豐度持平或穩定上升;此外,獵獲山豬等山肉依照文化傳統皆是與部落家人分享,絕無販售圖利。
Voyu Yasiungu說明,持有獵人證的族人會依《狩獵自主管理辦法》向協會提出狩獵申請,並且須遵守相關規定,進行狩獵物種回報,狩獵協會再將統計資料提交給林保署做動物數量監測;沒有獵人證的獵人,也得向相關單位申請核可後才能進行狩獵行為。
鄒族的傳統獵物雖然是山豬、山羌、水鹿和野山羊,但目前以山豬為主,偶有山羌,因為水鹿和野山羊屬於保育類動物,不能隨便置陷阱捕捉,需要另外依規定申請獵捕。屏東來義狩獵協會也說明,經過狩獵統計,近年捕的主要獵物是山羌、山豬跟野山羊。
在傳統文化狩獵活動,符合傳統、合理進行狩獵利用下,狩獵對野生動物族群穩定並無負面影響。鄒族傳統獵物山豬、山羌、水鹿、山羊,經過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團隊自2015年起長期進行動物監測,除了山豬的相對豐度沒有顯著成長趨勢,其餘山羌、水鹿、山羊的相對豐度都逐年提升。
屏東來義狩獵協會也自2017年與屏科大合作長期監測,目前已累積7年科學研究數據,結果顯示在地的主要野生動物包含山羌、山豬、野山羊、獼猴、水鹿等動物數量逐年增加,「過去來義鄉沒有分布的水鹿,去年甚至已下到海拔100多公尺的果園,毀損最南邊的南和村芒果。」
高雄那瑪夏狩獵協會也表示,自2021年加入自主管理計劃以來,台灣黑熊在那瑪夏區年年可見。過去只有偶爾在偏遠山區才有台灣黑熊痕跡,近年來已在部落附近山區被發現、被族人目擊,「2023年初,族人行經南沙魯里29號省道嗡嗡橋時,目擊台灣黑熊行走在附近山徑。」「族人行經旗山溪與支流1溪喝床時,目擊到台灣黑熊母子渡溪。」
林保署12日更開記者會,公布花蓮縣卓溪鄉部落換用改良式獵具、攜手保育台灣黑熊的成果。近3年的監測共拍攝到79隻台灣黑熊,其中包括多組一帶二甚至一帶三的母子熊,藉由身體特徵與胸前斑紋,可辨識出至少20隻不同個體,卓溪甚至可能是目前全台已知黑熊數量最多的鄉鎮。
花蓮卓溪紅外線自動相機拍攝到母熊帶著兩隻小熊。圖|林保署
「我們希望獵場物種越豐富越好,這樣狩獵才能永續性傳承。」
Voyu Yasiungu說,動物減少對獵人來說也不是件好的事,是不想看到的情況,更不肯能從事山肉買賣,傷害生態環境。
野灣籲禁絕將轉地下化,林保署指套索有效管理為終極目標
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過去4年救援過10隻中套索陷阱台灣黑熊,雖然心疼熊掌因為血液循環不佳而逐漸壞死、對黑熊重複中陷阱的處境感到沮喪,但仍不支持全面禁絕套索陷阱。
由於山豬吊製作容易,又有不可忽視的傳統狩獵和農損防治需求,全面禁止山豬吊只會造成陷阱使用地下化,野生動物的處境不會因此獲得改善,反而又少了救傷通報機會。
野灣認為應該用「妥善管理」取代「全面禁止」|圖:野灣提供
所以,野灣認為,應該用「妥善管理」取代「全面禁止」,透過健全共管制度、延續傳統生態智慧、暢通救傷通報管道等使用者經驗、工具設計、人為管理的方式來達到自然資源永續。
林保署署長林華慶12日指出,「昆明-蒙特婁生物多樣性公約」中揭示各國應肯認與尊重原住民及在地社區的權利。因此,山豬吊的使用,應該在正視農民防治獸害需求與尊重原住民自然資源利用權利的前提下,設法減輕制式套索對動物的傷害,才能真正務實改善現況。
林業保育署強調,套索的有效管理是終極目標,但前提要能先取得農民與獵人對政府的信任,這過程還需要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