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CC4.0-BY-汪仁傑
記者|呂芷晴 編輯|蘇于寬
野生動物的屍體不只是一具遺體,也可以遺愛動物間!其實,野生動物的遺體對於保育、疾病研究、觀察與認識動物都是一個很好的媒介,價值相當珍貴。
自2013年7月,臺灣首次發現鼬獾確診為狂犬病案例,路殺社就開始透過與民眾合作採集野生動物檢體進行調查,意外發現鼬獾在全台各地有大量異常死亡現象,爾後,收集各種野生動物遺體的業務便開始源源不絕。
據路殺社社群貼文,從2011年8月成立至今近13年,共1921位的民眾或單位協助屍體撿拾跟寄送,收到5391箱包裹共12271隻遺體。路殺社表示:「最高曾達每年約450箱包裹,多年來成為國家動植物防檢疫局野生動物疫病重要檢體的主要來源。」
這破萬隻的遺體,大多應用在疾病送驗(1,867隻),其疾病包含狂犬病、犬瘟熱、農藥、老鼠藥、重金屬及禽流感等項目,還有製作標本進行教育推廣(531隻),以及解剖、骨骼標本典藏、猛禽接羽等用途(734隻)。
野生動物遺體大多用在疾病檢測與分析上。資料來源:路殺社 製圖:窩窩wuowuo
其中的「接羽」,係指由於車禍、窗殺、撞擊等都有可能導致鳥類羽毛缺損,但飛羽、尾羽對猛禽飛行相當重要,一旦有缺少,飛行能力容易受影響,但為了讓猛禽可以早點回到野外,便會先幫牠們接上由遺體採集而來的「義羽」,幫助牠們野放順利。
此外,野生動物遺體的採集與研究,也可以建構其「保育醫學」,從大量的屍體解剖與外觀檢傷,能更加了解野生動物疾病的發生與狀況,作為珍貴的資料。生物多樣性研究所野生動物急救站表示:
這除了可以幫助我們更快速治療野生動物,也可以了解目前人畜共通傳染疾病流行的狀況,作為阻止未知重大疾病爆發的一道重要防線。
路殺社表示,由於近年來野生動物遺體的價值已收到各方的重視,分工制度也已較過往完備,因此宣布自2025年1月1日起將停止收冷凍標本包裹,專注回歸推動路殺動物的紀錄搜集,以及分析研究改善等工作。
民眾未來若仍有撿拾到野生動物遺體,並希望為保育醫學、標本典藏等進行教育推廣,可聯絡1999,將遺體交由各縣市防疫單位,特別是保育類野生動物,一定要交由地方政府或農業部單位,以免違反《野生動物保育法》16條——因持有保育類動物而觸法。
若屍體嚴重損壞,則建議不予寄送。圖片來源:野生動物急救站
紀錄拾獲地點的方式。圖片來源:野生動物急救站
此外,若撿拾到鼬獾、白鼻心、食蟹獴、麝香貓、石虎、黃喉貂、黃鼠狼等食肉目動物,或是猛禽、穿山甲等遺體,若尚未嚴重腐化,則可寄送生物多樣性研究所:野生動物急救站收,地址:南投縣集集鎮民生東路一號,以作為疾病篩檢研究的樣本數據,若不確定屍體的腐爛狀況可否寄送,則可拍照直接私訊野生動物急救站臉書,或撥049-2761331分機700詢問。
其他鳥類遺體,則可寄送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姚正得主任收,可用於鳥類標本班的大體教材,分機為561,而爬行類包含蛇類、烏龜、蜥蜴等,則可持續送至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路殺社收,分機566,以作路殺動物的紀錄搜集,地址皆同上段,僅收件人須變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