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
實習記者|陳怡潔     編輯|陳信安

透過基礎生態調查掌握生物資源和變化趨勢,是生態保育的基石。雪霸國家公園技士陳家鴻長期投入蝙蝠調查與教育推廣,利用公餘時間,9年間在雪霸園區內陸續記錄下29種蝙蝠,佔臺灣本島已記錄之35種蝙蝠的八成;其中包含多種稀有種,以及國內唯一的保育類食蟲蝙蝠「臺灣無尾葉鼻蝠」,不但為雪霸國家公園的物種名錄新增了將近半數的種類,也讓過去容易被忽略的蝙蝠,更加被世人認識。

雪見與觀霧曾記錄到國內唯一的保育類食蟲蝙蝠-臺灣無尾葉鼻蝠| 圖片來源: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 

蝙蝠是唯一能飛行的哺乳類動物,主要以昆蟲為食,在生態系中能制衡昆蟲數量,間接影響植被生長情形,因此,蝙蝠的豐富度被視為森林生態系的健康指標之一。蝙蝠白天時通常在森林或岩洞的棲所處休息,日落後才開始活動,為夜行性生物。

由於蝙蝠晝伏夜出的習性,加上調查工具侷限,研究資料的累積相當不易。陳家鴻分享早期使用霧網作為調查器材時,為避免誤抓清晨即活動的鳥類,調查時間受到限制,難以掌握活動模式為晨昏高峰型的蝙蝠。後改用不容易誤捉鳥類的豎琴網,調查成效才獲得提升;2023年起,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與雲林縣黃金蝙蝠生態館進行跨域保育合作,運用超音波調查技術再次提升調查效能,幫助陳家鴻辨識網具抓不到的蝙蝠。

另外,陳家鴻也曾使用無線電發報器進行追蹤,為了有機會回收發報器,選擇數量最多而且重複捕捉率最高的台灣長耳蝠和台灣管鼻蝠為調查物種,進行日間追蹤。雖然台灣山區的崎嶇地形為調查增添不少難度,但也驚喜揭露台灣長耳蝠的天然棲所,為國內首筆紀錄。

背上黏附無線電發報機的台灣長耳蝠 | 圖片來源: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

蝙蝠屋營造也是陳家鴻長期投入的項目,他表示,蝙蝠屋主要功用是在森林減少的地方,提供人工棲所讓樹棲型的蝙蝠選擇使用;而研究者也可透過蝙蝠屋監測蝙蝠利用情形,亦以作為極佳的生態教育解說素材。

而雪霸國家公園管轄的雪見遊憩區在2009年即設置了全國首座大型蝙蝠屋,除了是當地特色地標,大、小蝙蝠屋也累積記錄到至少10種蝙蝠棲息。陳家鴻也提到,除了蝙蝠之外,也有不少動物都會造訪蝙蝠屋,例如艾氏樹蛙曾出沒在雪見遊憩區的蝙蝠屋中;比較讓人頭疼的是,低海拔地區設置的蝙蝠屋近期常被疣胸琉璃蟻侵襲,也顯示疣胸琉璃蟻族群擴張對台灣生態系的影響。

建置於雪見之全國首座大型蝙蝠屋|圖片來源: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
棲息於小蝙蝠屋的台灣長耳蝠(共4隻,其中一隻為曾被捕獲並標記之個體)|圖片來源: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

而在新冠疫情後,為消弭國人對於蝙蝠是否為帶原疫病的恐懼,陳家鴻也與中原大學合作,採樣數百隻蝙蝠的唾液拭子或排泄物。結果僅於8隻個體上檢測到冠狀病毒,且所檢測到的病毒與會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差異極大,判斷並無傳染人類的疑慮,現階段也沒有發現其他人畜共通疾病的跡象。

除了透過解說與保育志工訓練和蝙蝠主題相關推廣講座幫助大家了解蝙蝠,未來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也將積極推動將蝙蝠屋納入部落生態旅遊的元素之一,並辦理蝙蝠公民科學工作坊。

回顧過去累積的研究成果,陳家鴻認為,森林鬱閉度等環境因子會影響蝙蝠的物種組成,至於如何解讀這些變化?環境因子變遷對於蝙蝠保育有哪些意義?都有賴更多生物基礎資料的蒐集,也期許更多人能投入蝙蝠保育的行列。

除了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外,黃金蝙蝠生態館等民間單位辦理亦有辦理公民科學工作坊,或不定期舉辦蝙蝠保母培訓,教導一般民眾蝙蝠救傷的知識與技能。當民眾遇到蝙蝠時,首要重點是做好自身防護,先套上足夠厚度的手套再進行接觸,建議使用棉布手套,甚至有必要時可以套兩層,若是無傷個體,可按照保育單位的指引野放;受傷或失親個體則需儘早送交專業救傷機構,送交前視情況進行給水等基礎照護,而若是死亡個體,可參照路殺社蝙蝠辨識拍攝要點進行回報。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


報導分類

關於窩窩

嘗試從關心動物與生活環境開始,是學會與世界永續共存的第一步 —— 也是窩窩的使命。

聯繫:service@wuo-wuo.com

免費收到窩窩好康資訊

成為窩粉

窩窩官方Line帳號成立了,歡迎加入除了能直接與我們聯繫,還能收到許多專屬資訊!點此加入,或加入好友@341jxh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