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曾翌碩。
記者|陳怡潔    編輯|蘇于寬

東方草鴞(Tyto longimembris pithecops)為台灣特有亞種,是台灣唯一利用草生地繁殖的地棲性貓頭鷹,由於棲地與人類生活空間高度重疊,長期面臨棲地破壞與干擾的威脅,目前是瀕臨絕種的一級保育類動物。

過往,人們主要認為草鴞分布於台灣西南部,嘉義、台南、高雄與屏東因此自2010年起成為研究熱區,然而,臺南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總幹事曾翌碩發現,近年中部地區草鴞目擊次數逐漸增加,同時也有記錄到來自南部救傷繫放的腳環標記個體。

為重新釐清台灣草鴞的分布現況,臺南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於2022年啟動「草鴞大調查」,從過往曾有草鴞歷史紀錄的區域著手,透過新型態調查方式確認中部地區亦有草鴞出沒,並持續累積個體資料,增加對草鴞的認識。

環境聲景突破調查困境 中部也有草鴞出沒 

曾翌碩表示,草鴞行蹤隱匿,難以透過目視方式全面掌握其活動情形,過去多採用「鳴叫回播調查法」,也就是播放預先錄製的草鴞鳴叫聲,觀察環境中是否出現回應,來判斷是否有草鴞出沒。然而,這種方法存在限制,因為草鴞不一定會以叫聲回應,甚至可能完全不理會,導致偵測結果無法反映真實情況。

隨著器材進步,自動錄音機為草鴞調查帶來突破,「我們從文獻知道草鴞是非常喜歡叫的一種鳥,牠幾乎每個晚上都在叫。」曾翌碩說明,目前的錄音設備不僅靈敏度大幅提升,電力還可連續在夜間錄製長達40天,因此,透過定點放置自動錄音機,研究者能比過往更有效率地偵測該區域是否有草鴞出沒。

他指出,這是「環境聲景」在瀕危物種保育上的應用案例,不僅干擾性低、成本也相對可控,未來若結合公民科學,有望擴大調查規模與深度:「唯一的挑戰是資料量龐大,需要大量時間處理。」

從歷史紀錄中可知,早期全台都有草鴞分布,不過「自動錄音機調查法」目前聚焦於中部地區,包括雲林、彰化、台中、南投及苗栗等地,「這是一個民間自發性的初期試驗。」曾翌碩說明,此計畫並未特別申請專項經費支援,雖有意持續擴大調查範圍,但仍須考量現有條件。

儘管資源有限,已初步確認台灣中部有草鴞穩定出沒,2024年也開始與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南投分署合作,於濁水溪流域發現13筆草鴞紀錄。

色環協助個體辨識 揭開草鴞生命故事

與此同時,臺南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也透過歷年救傷與繫放累積的可辨識個體,進一步探索草鴞的活動範圍,所有學會經手的救傷個體野放時,團隊皆會於腳部裝上色環,以利後續辨識與紀錄。

「有些人不喜歡色環,」曾翌碩坦言,有人認為人工標記可能影響動物,也有攝影者認為會破壞畫面美感。但他強調,色環在保育研究上扮演關鍵角色:

它(色環)讓我們能夠掌握野生個體的空間與時間分佈,是非常有價值的資料來源。

20250703 01 所有學會經手的救傷個體野放時,皆會於腳部裝上色環,以利後續辨識與紀錄。圖片來源:曾翌碩

 

舉例而言,一隻編號「77」的草鴞自2017年起四度在不同地點被發現,包含岡山官校、台南機場與屏東機場:「如果沒有77,我們完全不知道草鴞會進行如此大範圍的移動。」曾翌碩回憶,正因為團隊可以辨識該色環,主管機關進而採取行動,成功催生草鴞衛星追蹤計畫,寫下台灣草鴞野外研究的新頁。

近期,曾翌碩也遇見另一位「老朋友」——編號「89」的草鴞,牠是7年前衛星追蹤計畫中釋放的個體,此次第四度進入救傷系統,初步體檢顯示狀況穩定,體重達560克,仍相當健壯。

「草鴞在野外究竟能活多久?」或許目前沒有明確的答案,但從89的生命歷程中,我們可以初見端倪,小小的色環,已成為人們貼近神祕夜行者生命旅程的重要線索。

20250703 02四度進入救傷系統的89,已經超過7歲囉!圖片來源:曾翌碩

科學資料漸累積 草鴞保育待起飛

草鴞行蹤隱匿,累積科學資料相對困難,近年在多個研究單位持續投入下,資訊逐步累積,並初步應用於保育行動。

針對草鴞保育,曾翌碩指出,棲地的不穩定性是當前最大的挑戰。草鴞偏好開闊的草生地環境,這類地景仰賴適度的擾動維持,一旦擾動過強,草地將不復存在;若擾動太少,又可能演替為森林;而疏濬、屯墾等人類活動過於頻繁時,往往直接導致草鴞適宜棲地消失。

曾翌碩說明,枯水期河灘裸露的草生地原是草鴞的重要棲地,但疏濬工程多在此期間進行,若無適當管理,對牠們影響甚鉅;而草鴞偏好的河川高灘地,也時常被開墾為農耕地,進一步加劇棲地流失。

另一方面,草鴞習慣在地面築巢,繁殖期間受到的主要威脅來自遊蕩犬貓,曾翌碩曾在調查期間紀錄到犬隻成群,他慶幸自己當時是開車經過,否則恐怕難以安全離開,也感嘆:

在台灣,讓人與野生動物都能免於恐懼地生活,為什麼這麼難?

雖然,目前部分草鴞棲地已納入遊蕩犬管理精進措施的生態熱區,但實際成效十分有限

20250703 03曾翌碩於調查過程中記錄下遊蕩犬群。圖片來源:曾翌碩


曾翌碩指出,臺南市野生動物保育協會目前正初步嘗試草鴞棲地營造,他也建議現階段應優先增加草鴞可長期利用的安全棲地,並持續運用衛星追蹤個體動向,掌握牠們的活動範圍與棲地利用情形,同時,應調整河川高灘地的土地利用方式,為草鴞保留更多草生地或適宜棲地。

「草鴞大調查」確立了「自動錄音機調查法」的可行性,加上不同單位長年累積的個體資料,為草鴞研究開啟更多可能。在台灣土地快速變遷的背景下,要為草鴞爭取更多生存空間,還需持續累積充足且精確的科學資訊,作為保育決策的基礎。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


報導分類

關於窩窩

嘗試從關心動物與生活環境開始,是學會與世界永續共存的第一步 —— 也是窩窩的使命。

聯繫:service@wuo-wuo.com

免費收到窩窩好康資訊

成為窩粉

窩窩官方Line帳號成立了,歡迎加入除了能直接與我們聯繫,還能收到許多專屬資訊!點此加入,或加入好友@341jxh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