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Korean K9 Rescue。
記者|陳怡潔 編輯|蘇于寬
南韓國會於2024年1月9日以壓倒性票數(208票贊成、2票棄權、無人反對)通過《禁止飼養、屠宰、販賣等食用犬隻特別法》(簡稱《禁止食用犬隻法》),並於同年2月6日由總統尹錫悅簽署生效。該法設有三年寬限期,預計自2027年起全面施行,終結南韓數百年來以狗肉為食的傳統習慣。
該法案明文禁止以食用為目的而飼養、繁殖或屠宰犬隻,亦不得販售相關製品,違法屠宰者最高可處3年有期徒刑,違法飼養或販售者則恐面臨2年有期徒刑,最高罰款額度則是3000萬韓元(約新台幣63.6萬元),而吃狗肉則無罰則;這項由政府主導終結傳統飲食習慣的法案,在全球屬首例,具高度指標意義。
《禁止食用犬隻法》獲得社會廣泛支持,儘管朝鮮半島過往有悠久的狗肉文化,社會風氣在近年快速轉變,愈來愈多南韓人將狗視為家庭寵物,加之有其他便利取得的蛋白質選項,狗肉市場已大幅萎縮,社會對該產業的容忍度亦明顯降低。
2022年8月發布的一項蓋洛普民調顯示,逾九成受訪者表示「不吃狗肉」,青少年族群更達百分之百。另一項首爾國立大學獸醫學院獸醫人文社會科學系進行的調查則顯示,截至2022年,每10人中有6人同意法律禁止食用狗肉、有9人對食用狗肉持負面看法。
法案反映了南韓社會文化的更迭,然而龐大的肉犬數量與從業者的生計問題,至今仍缺乏完善解方。根據南韓農業部估計,全國尚有約50萬隻食用犬待安置,絕大多數為體型龐大、列為「危險犬種」的土佐犬或其混種,不僅需依法取得飼養許可,也必須由具備足夠空間與經驗的飼主收養。
且由於這些犬隻曾被作為食用犬對待,外界普遍擔憂其可能承受健康或心理創傷,導致收養意願偏低、轉置難度極高,與此同時,許多公立收容所早已飽和,進一步加劇安置困境。
過去以養殖肉犬維生的犬農也陷入艱難處境,即使政府提供每隻犬60萬韓元(約1.4萬台幣)補助,並投入60億韓元擴建收容設施,但不少業者曾投入大量資金建設飼養設施,如今遭逢禁令,面臨無法在期限內釋出場中犬隻,就會違法的壓力,犬農普遍認為補助不足以支應退場成本。(延伸閱讀:不吃狗了!南韓2027年起禁吃狗 業者不滿補償措施)
2024年,農林畜產食品部部長朴范洙(Park Beom-su)曾向路透社表示,南韓有5898家狗肉相關業者,包含養殖場、屠宰場、餐廳、經銷商及其他相關業者,其中1537家為狗肉養殖場;自《禁止食用犬隻法》宣布後,已有623家陸續關閉,但仍有近千養殖場尚待退場,特別是年長犬農的處境尤為艱難。
長年倡議禁食狗肉的動保團體表示,已要求韓國農林畜產食品部在退場政策中納入具體且可執行的犬隻救援機制,強調不應由民間組織來吸收因應禁令激增的肉犬安置需求。
南韓動保團體也向BBC表示,自2015年起,已有近2800隻肉犬在各團體協助下成功送養,包含有些犬隻被送往外國收養,然而與龐大的肉犬犬隻數量相比,這些行動仍然改善扭轉現況,韓國動物福利協會會長趙熙京曾向BBC坦言,即使努力救援,仍可能有狗「被落下」。
雖然主管機關農林畜產食品部強調,安樂死絕對不在政府的規劃內;然而,缺乏有效的退場機制與產業轉型支援,《禁止食用犬隻法》恐將導致大量犬隻「被救之後又被丟棄」,面臨安樂死的命運,甚至淪為非法交易品。
首爾大學獸醫教育辦公室主任全明善向BBC批評,政府的準備明顯不足,她認同應該將收養與安樂死都列為可能的處理方式,但她也說:「當狗從殘酷的屠宰場救出來,之後卻被安樂死,人們感到失落和憤怒是很自然的。」
化名燦宇的年輕犬農則向BBC表示,他的農場在短時間難以處理全部犬隻,他對於目前的處境十分不解:「動保團體成功讓法律通過,卻沒有說如何對這些狗負責,或者將狗帶走。現在我聽說,連動保團體都說安樂死是唯一的選項。」
從業逾20年的韓國食用犬協會會長朱永奉向BBC感嘆道:「現在唯一的希望,就是延長寬限期,這樣我們就可以有更多的時間處理(剩餘的狗)。」對於未來,他十分悲觀,「到了2027年,我真的相信會發生一些可怕的事。」
《禁止食用犬隻法》具高度象徵意義,但政策落實面臨肉犬安置與產業退場等難題。隨著三年寬限期已過近半,這場文化與制度轉型能否兼顧犬農與犬隻處境,正考驗南韓政府的執行力與應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