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Forest Service, USDA
記者|呂芷晴     編輯|蘇于寬

生物多樣性正悄然減少中!每兩年,世界自然基金會(The World Wildlife Foundation,簡稱WWF)會發布《地球生命力報告》(The Living Planet Report),內容主要探討全球生物多樣性和地球健康趨勢等綜合性研究。 

今年(2024年)WWF與倫敦動物學會(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簡稱:ZSL)攜手發布最新報告,指出近半世紀(1970年至2020年),受監測的野生動物平均族群規模銳減了73%,與上一份2022年(監測年份為1970至2018年)的報告結果69%數據接近,也與過往的研究趨勢變化相近。

族群規模下降73%,專家:不等於野生動物數量整體減少73%

 

這項數據是根據報告中的「地球生命力指數」(Living Planet Index)進行測量的,他們發現,在5496種哺乳類、兩棲爬蟲、鳥、魚類、將近近3萬5000個族群中,淡水區域的物種族群量下降地最快,數量下降了85%!世界自然基金會表示,這代表了污染對湖泊和河流的負面影響。而其次是在陸地區域的物種(69%),以及海洋物種(56%)。

根據長期關注能源、污染、農業等環境長期變化的Hannah RitchieandFiona Spooner研究員進一步指出:「本次地球生命力指數所測量出的結果,是根據5496種原生物種中的3萬4836的族群量中所進行測量的幾何平均數,以1970年的族群為基準,並設置為100%,至2020年減少了73%。」 

不過,Hannah Ritchie強調:「這項數據並未提到『物種消失的數量』、『族群量減少的百分比』等內容,因此,任何提到『73%的野生動物數量正在減少或滅絕、或是73%的物種正在消失』,都是不正確的。但可以確定的是,自1970年至今,生物多樣性正在萎縮中。 

圖片來源:The 2024 Living Planet Index reports a 73% average decline in wildlife populations — what’s changed since the last report?、資料來源:World Wildlife Fund and 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2024)

當我們看到73%的野生動物平均族群減少,會以為整體下降了73%,然而,Hannah Ritchie研究員表示:「情況並非我們所想,事實上,大多數的族群增加的幅度與下降幅度差不多。」 

Hannah Ritchie補充:「根據這份資料,其實平均恰好有50%族群(含哺乳、鳥、於、兩棲爬蟲類)正在下降,43%正在增加,其餘7%保持穩定。」 

不過,亦有物種的數量正在提升中,像是1950年至2020年間,歐洲野牛數量從0頭增加到 6800頭,並且分佈到歐洲10個國家。其實歐洲野牛曾一度在野外滅絕,但透過大規模的人工繁殖與再引入以及棲地保護,歐洲野牛再度復甦,並且大多數(91~100%)生活在保護區內。 

20241015news 01澳洲昆士蘭州東北部的大堡礁北部漢米頓島,在島上築巢的玳瑁海龜媽媽,在28年間減少了57%,科學家警告,玳瑁可能最快會在2036年於當地滅絕。圖片來源:2024年《地球生命力報告》
20241015news 02不過,也有物種數量有增加的趨勢,像是歐洲野牛,盧安達、剛果共和國、烏干達的山地大猩猩。圖片來源:2024年《地球生命力報告》

 

20241015news 03以各物種族群來看,73%的族群下降,並非指受監測的全世界動物數量下降。圖片來源:The 2024 Living Planet Index reports a 73% average decline in wildlife populations — what’s changed since the last report?、資料來源:World Wildlife Fund and 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2024)

整體數值下降,但不同地區的地球生命力指數差異大!

《地球生命力報告》也指出,以全球各地區的野生動物來看的話,以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族群下降速度最快,規模下降了95%,其次是非洲(76%)以及亞洲和太平洋地區(60%)。

對此,Hannah Ritchie分析:「雖然全球的地球生命力指數(LPI)下降了73%,但不同地區的地球生命力指數其實差異很大!」 

除了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平均下降了 95%,主要原因與該地嚴重面臨森林砍伐與農地擴張有關外,北美地區其實平均僅下降了39%,這是因為北美農業擴張多發生在1970年之前,非在本次研究範圍內,所以相對於其他地區較不嚴重。 

歐洲跟中亞地區也因多在種樹造林和恢復生態系統,因此只下降35%;非洲則與拉丁美洲所面臨的問題相近,且因狩獵、盜獵和野生動物貿易對動物的過度利用嚴重,而下降了76%;亞洲地區則是下降60%。 

各地區地球生命力指數下降趨勢。圖片來源:How does the Living Planet Index vary by region? 資料來源:World Wildlife Fund and 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2024)
20241015news 04各地區地球生命力指數下降最新結果。圖片來源:2024年《地球生命力報告》

 

野生動物族群規模下降 主要威脅為棲地劣化與消失 

《地球生命力報告》每兩年會更新野生動物族群下降的幅度,雖然每次數值都會略有差異,不過報告中呈現的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原因幾乎都是相同的,每次都脫離不了棲地消失、森林砍伐、過度捕撈或利用(含盜獵)等因素 。 

本次《地球生命力報告》研究團隊發現,不管在世界哪一個地區,棲地的劣化與消失都是野生動物面臨的主要威脅,且主要原因更是由人類的糧食系統引起的,為了供養人類,全球40%的人類可居住用地(約42億公頃,等於4.1億個台北大巨蛋)都用來種植農作物、養殖或放牧經濟動物。且在42億公頃外,還有4.6億公頃用來種植飼料供經濟動物(含牛、豬、雞、羊等經濟動物及乳牛)食用,導致82%的農業用地用於飼養牲畜。 

陸地棲地的劣化與消失多與不永續的農業、森林砍伐、因交通、住宅或商業原因的開發,以及能源生產與採礦等人為活動息息相關。 

而淡水區域的消失與劣化,則是和河川破碎化與水資源過度抽取有關,海洋則是可能受沿海開發、海上活動,如:底拖漁網捕撈以及會破壞海床的疏浚工程而影響。 

其他對野生動物的生存威脅則依序是過度利用、外來入侵種威脅以及疾病。其中,過度利用更分為直接與間接形式,直接型的過度利用包含非永續的狩獵、盜獵與採集,而間接過度利用則是意外影響非目標物種死亡的行為,像是底拖漁網捕撈漁獲所誤捕到的混獲。而外來入侵種威脅則指入侵物種與原生物種產生棲地、食物或其他資源的競爭,甚至成為原生物種的掠食者。 

此外,近年氣候變遷劇烈與污染問題,也成為野生動物生存的威脅之一,研究團隊發現,受氣候變遷影響的物種多分布在拉丁美洲與加勒比地區,而受環境污染問題所影響的物種則多分布在北美洲及亞太地區。 

不過,氣候變遷的影響通常是間接影響,像是溫度變化的劇烈改變會使一些需要根據季節遷徙、繁殖的動物混淆,像是動物可能因溫度變化而影響繁殖季節或時間,因此對不上棲地食物最充足的時期。

生態危機正走向臨界點 世界基金會:應立即採取行動! 

此外,該報告還描述自然界的臨界點,如果達到這些點,就無法讓環境恢復到原來的樣子。舉例來說,地球之肺「亞馬遜雨林」如果20~25%的森林遭到砍伐,就很有可能達到臨界點。 

世界基金會英國分會執行長Tanya Steele指出:「雖然自然流失與氣候變遷等危機正將生態系推往臨界點,整體情況令人擔心,但好消息是現在做改變還不算太遲,現在改變的話,就很可能是轉折點而不是臨界點。」 

她認為,英國可以當領頭羊帶領全世界進一步為環境做改變,而英國環境、食品暨農村事務部發言人也表示:「若全球沒有一起採取行動,我們很難扭轉大自然所面臨的危機。」 

世界許多國家於2015年簽署了《聯合國2030年永續發展議程》,以協助應對氣候變遷。該協議內中中共有17個目標,其中之一是將全球暖化限制在攝氏2度之內。世界自然基金會表示,目前這些目標的進展,比預期中還慢。 

世界基金會提出三大呼籲,包含「糧食系統轉型」:減少糧食損失和浪費、增加永續農業,或支持更自然友善的農業系統;「金融系統轉型」:公共及私人部門投入更多綠色金融計劃,要求金融系統與自然、氣候和可持續發展目標保持一致,或是訂定ESG企業永續發展的績效指標;以及「能源轉型」:減少使用化石燃料,轉向太陽能和風能等再生能源。 

20241015news 062024《地球生命力報告》主要關鍵內容。圖片來源:2024年《地球生命力報告》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


報導分類

關於窩窩

嘗試從關心動物與生活環境開始,是學會與世界永續共存的第一步 —— 也是窩窩的使命。

聯繫:service@wuo-wuo.com

免費收到窩窩好康資訊

成為窩粉

窩窩官方Line帳號成立了,歡迎加入除了能直接與我們聯繫,還能收到許多專屬資訊!點此加入,或加入好友@341jxh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