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A dangerous meal: first known case of plastic ingestion by a Taiwan Stinksnake, Elaphe carinata (Günther, 1864), in Taiwan
記者|陳怡潔     編輯|蘇于寬

無所不在的塑膠製品,也出現在蛇的肚子裡了!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林思民所率領的研究團隊,在研究蛇類外寄生蟲的過程中,意外發現一隻死亡的王錦蛇(Elaphe carinata)胃部竟然塞滿塑膠袋;2024年底,這起陸棲蛇類疑似吞食塑膠袋致死的案例登上國際期刊《Herpetological Notes》,為台灣首次紀錄此現象。

0211王錦蛇是一種大型的蛇類,體長可達265公分,因其吻端至眼睛前緣的頭部鱗片邊緣有明顯黑色,看似呈王字紋而得名。廣泛分布於馬祖、蘭嶼及臺灣本島中低海拔的雜木林,白天晚上均會活動。為廣食性掠食者,會吃鼠類、鳥類、鳥蛋或蛙類為食,也會吃昆蟲和其他蛇類。肛門腺發達,被捕捉時會散發強烈惡臭,因而又有臭青公、臭青母的稱呼。圖片來源:林業與自然保育署(攝影:姜明雄)。

林思民回憶,當時研究團隊的成員Ace Kevin Amarga博士,由台中市協助捕蜂捉蛇的單位取得感染蜱螨的個體到台北檢驗,到達實驗室後,卻發現其中一條王錦蛇在運送過程中死亡。

由於該個體外表並沒有受傷或疾病的跡象,團隊在2022年6月9日對這隻全長164公分的雌性個體進行解剖,發現其胃部塞了三個20-30公分的大塑膠袋,胃壁有潰瘍流血的痕跡,並在解剖過程中散發腐臭味。除此之外,這隻王錦蛇的消化道內沒有任何食物,推測可能是腸道阻塞造成無法正常進食。

林思民表示,研究團隊不具備獸醫專業背景,因此不會斬釘截鐵地總結這隻王錦蛇的死因,但根據其健壯飽滿的體型,以及解剖發現的線索,推估其死亡與吞食塑膠袋應有關聯。

研究報告也提出假說,猜測塑膠袋吸納了潛在獵物的化學訊號(chemical cue),導致蛇類誤判進而誤食。林思民補充,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退休教授杜銘章曾進行一系列蛇類的行為研究,以找出蛇類感興趣、不感興趣、甚至產生迴避的氣味分子;國內或許也可以重啟這類的實驗,以找出蛇類誤食塑膠物質的背後原因。

塑膠製品危害野生動物的現象並不罕見,但被動物吞食的案例,過去較常見於海鳥、海龜等海洋生物,少有陸棲動物、尤其是蛇類吞食塑膠的科學紀錄。不過,林思民也指出,以前很少有人檢驗野生蛇的胃內含物:

蛇吃塑膠袋大概不是很常見,但是可能被低估了。

除了本次事件,過去林思民曾分享「眼鏡蛇吃民眾餵食遊蕩犬的米飯」之紀錄,近年社群平台上也有不少蛇類取食屍體的觀察,他指出這些蛇類覓食行為的特殊之處:「我們以前覺得蛇只會吃活的生物。」


眼鏡蛇吃民眾餵食遊蕩犬的米飯之影像紀錄。

這樣的覓食行為並非完全負面,但確實可能讓個體暴露在一些風險下,比如以路殺個體為食的蛇可能在進食時面臨二次路殺;或者吃到含有老鼠藥的屍體因而中毒,甚至可能將毒素透過生物累積作用(Bioaccumulation)影響到大冠鷲等更高階的掠食者。而取食人給予的食物,則可能引發人蛇衝突。

二次路殺:指動物為取食路殺屍體而滯留路面,在進食過程中同樣遭受到路殺。

林思民強調,蛇和人的距離其實沒有想像中遙遠,干擾較低的城市、郊區都可能有蛇出沒,「所有野生動物碰到的生存威脅,在都市近郊出現的野生動物也都會碰到。」希望各界關注「都市生態學」領域,也呼籲民眾從自身做起,了解野生動物可能面臨的問題,共同守護牠們。

而本起王錦蛇吞食塑膠袋的案例,顯示不當的廢棄物處理對野生動物有嚴重的危害,林思民提醒:「戶外亂丟垃圾的行為不可取,以後真的要注意;不只是環境衛生的問題,也會害到生態系中的小動物。」更重要的是應力行減塑,對使用塑膠袋拿出拒絕的勇氣!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


報導分類

關於窩窩

嘗試從關心動物與生活環境開始,是學會與世界永續共存的第一步 —— 也是窩窩的使命。

聯繫:service@wuo-wuo.com

免費收到窩窩好康資訊

成為窩粉

窩窩官方Line帳號成立了,歡迎加入除了能直接與我們聯繫,還能收到許多專屬資訊!點此加入,或加入好友@341jxh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