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林業與自然保育署。
記者|陳怡潔    編輯|陳信安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下稱林保署)於16日召開記者會,說明臺灣黑熊的分布現況與保育政策,並提供自2011年以來臺灣黑熊監測與點位統計分析,佐證黑熊族群增加,說明接下來因應分布擴張所進行的保育政策調適。

發現紀錄、野生動物監測網 黑熊族群擴張皆有跡可循 

​​針對林保署4月23日聲明稱「臺灣黑熊雖仍列名瀕臨絕種野生動物,但族群狀況已無瀕危之虞」,本次記者會中署長林華慶提出具體證據。

首先是2011-2025年全臺的「黑熊發現紀錄」,包含目擊、自動相機拍攝、入侵通報、救傷或可確認的爪痕、糞便等共計2,034筆,以2018年為分界點,前期(2011-2017年)全臺共11縣市17鄉鎮有發現黑熊的紀錄,總計297點位;後期(2018-2025年)則增加為11縣市27鄉鎮,總計1737點位。

而以1200m作為低海拔與中高海拔的分野,後期(2018-2025年)不論在低海拔地區還是中高海拔地區,都有比前期更多的黑熊發現紀錄,且在部分地區越來越接近淺山與平地;自 2018 年起,更有23筆母子熊紀錄出現在低海拔地區,顯示低海拔地區開始有繁殖族群的建立,亦為族群擴張的指標。

20250519 01後期(2018-2025年)不論在低海拔地區還是中高海拔地區,都有更多的黑熊發現紀錄。圖片來源:林業與自然保育署。
20250519 02自 2018 年起,有23筆母子熊紀錄出現在低海拔地區。圖片來源:林業與自然保育署。


不過,林華慶也補充:「(發現紀錄)點位的增加也可能跟增設更多自動相機、民眾通報意願提升有關。」為降低對趨勢判讀的干擾,林保署也針對民眾親眼目擊黑熊的紀錄分析,結果仍然是不論海拔,目擊點位皆是後期較多,由此得知,並非「高山環境惡化,導致黑熊跑下山」,而是黑熊族群正在擴張。

20250519 03僅以目擊點位進行比較,也顯示黑熊族群增加,並向低海拔區域擴張。圖片來源:林業與自然保育署。


由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推動,並由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翁國精教授主持的「全國野生動物監測網」,則提供了更具客觀性的統計資料。該計畫自2015年啟動,將全國國有林區劃分為數百個網格,於各網格中架設自動相機,長期監測中大型哺乳類及地棲鳥類等野生動物,是全球少數高強度的全國尺度野生動物監測計畫之一,今年也開始將相機架設到國有林區外,目前總計於全台建置684具自動相機。

自2015年至2024年累積的自動相機監測統計資料顯示,黑熊相對豐度(occurrence index,簡稱OI值)逐年提升;同時,自動相機拍攝到黑熊的比例,從2018年僅1.8%增長到2024年的8.9%,進一步印證黑熊族群增加的態勢。

20250519 04自2015年至2024年累積的自動相機監測統計資料顯示,黑熊相對豐度(occurrence index,簡稱OI值)逐年提升。圖片來源:林業與自然保育署。
20250519 05自動相機拍攝到黑熊的比例,從2018年僅1.8%增長到2024年的8.9%。圖片來源:林業與自然保育署。


翁國精指出,資料分析有考量獨立性:「兩張照片之間我們至少要隔1個小時,才會當作兩張照片。」避免因為少數個體重複紀錄而誤判;而過往水鹿、石虎和野豬的研究,也都能印證OI值和動物的密度呈現高度正相關:「OI值是國際通用的指標,確實可以反映族群變化。」

總結「黑熊發現紀錄」和「全國野生動物監測網」的分析,林華慶表示:

經過政府、學界和民間多年的努力,可以確定台灣黑熊族群在正向增長。

而林保署預計於明年完成黑熊族群估算,但他也強調,對於保育而言,長期趨勢比起特定時間的推估數量更值得關注。

過往保育策略見成效 迎人熊和平共存新考驗

儘管族群趨勢樂觀發展,臺灣黑熊依然屬於瀕危物種,持續面臨存續壓力。過去其主要生存威脅來自棲地破壞、非法獵捕與非蓄意誤捕,林華慶也在記者會中回顧過往保育策略,說明如何回應並改善這些風險。

透過林地復育,臺灣森林覆蓋面積已提升,2025年最新統計,國有林的覆蓋面積達142.9萬公頃,較2015年增加近2.2萬公頃,也減緩棲地破碎化的負面影響。從全國野生動物監測結果可見,不只是臺灣黑熊,其他以森林為主要棲地的物種,族群多呈現穩定或成長的趨勢。

至於違法獵捕,林華慶坦言由於多為地下行為,仍需倚賴檢警單位強力執法。而非蓄意的誤捕,則是指民眾在防治山豬、山羌造成農損時,誤捕黑熊後「私下處置」,林華慶指出,自711/568黑熊遇害後,林保署開始大力宣導「誤捕黑熊、通報免責」,三年來有14隻受困黑熊因通報而獲救,不致淪為死亡黑數,更有10隻已重返山林。

林華慶坦言推動過程壓力不小:「過去誤捕的黑熊死亡於深山,其實沒有人知道。」如今因通報制度,相關事件浮出檯面,反而容易遭受外界批評。不過他表示,通報、救援是黑熊保育行動不可或缺的一步,將持續推動,同時積極推廣改良式獵具與黑熊生態服務給付,期望從源頭降低誤捕風險。

隨著黑熊族群成長與分布擴張,人熊接觸機會也增加。根據台灣黑熊保育協會統計,截至2025年5月16日,黑熊入侵或救傷通報案件共計11起,其中3隻死亡、3隻已野放,5隻仍在收容。因應黑熊族群趨勢變化,調整保育策略已成當務之急。

林華慶強調:

人熊和平共處是當前保育政策的首要目標。

由於山村部落居民與黑熊共享棲地,其態度與參與意願對保育成效至關重要。為此,保育單位近年積極與在地社區合作,未來亦將持續深化,預計推出「黑熊友善農產品」,目前由花蓮分署率先執行,期盼消費者踴躍支持。

為促進人熊共存,將聚焦於環境誘因控管,避免黑熊因為意圖覓食進入人類生活區域,手段包含食物管理、輔導禽場及蜂場強化防護設施,也將致力研發更有效的驅離與預警手段。

林華慶指出:「根據過去三年的資料,我們大概可以抓出人熊衝突發生的週期,但是牠什麼時候會來,目前還不曉得。」未來盼透過攝影器材結合AI技術,逐步建立更成熟的預警系統。

此外,林業保育署也將參考國際經驗,建立更嚴謹的個體處置與風險評估機制;除了尋求更有效的負面制約程序,也規劃擴充黑熊的短期與長期照養空間,以因應不適野放的個體:「未來也許入侵的熊越來越多,有一些個體已經放了一次卻又回來,經過專業評估可能不適合野放,那就需要這些空間。」

據悉,目前國內適合黑熊長期照養的機構為動物園,現階段則有兩隻黑熊處於長期照養中。考量黑熊壽命可長達20年,未來照養空間的規劃與營運經費,恐怕是不小的挑戰。

林保署:優先控管禽場 專家:研究在地黑熊防治策略

20250519 06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林華慶署長、東海大學林良恭特聘教授、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翁國精教授、野聲環境生態有限公司姜博仁博士共同參與本次記者會。圖片來源:林業與自然保育署。


與會的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林良恭曾參與多項人獸衝突防治計畫,並對日本黑熊防治有深入觀察。他分享,日本黑熊族群可能高達9萬隻,採取分區治理、個體管理的思維:「如果是部落所在的區域,會嚴格限制黑熊進入,因為太危險了。」同時,也會著重觀察每一隻個體造成的影響。

林良恭以日本每年逾3,000件人熊衝突案例為例,提醒台灣勿民眾勿心存僥倖,強調:「食物管理非常重要。」他指出熊飢餓時對食物的慾念非常強烈,可以為覓食移動超過30公里。

野聲環境生態有限公司姜博仁博士是中大型食肉目動物專家,曾多次執行黑熊野放與追蹤研究,他表示,黑熊在卓溪、海端等低海拔縱谷地區,春夏出現頻率較高,入秋後多數會移動至中海拔覓食殼斗科果實,而大雪山、阿里山等中海拔區域也是秋季比較常見黑熊;出現頻度較高的季節,也相對較容易有滋擾現象。

而今年卓溪自1月就開始有人熊相遇事件,可能與2024年颱風導致花蓮地區中海拔果實減產有關,建議可仿效日本對黑熊食源進行長期監測,以利預判風險;但他也強調,至少有兩隻通報個體身形其實很壯碩,不一定每隻個體都是受到食源影響。

以目前的觀察,滋擾個體的年紀、體型和是否斷指等特徵皆不一致,無法明確歸因滋擾行為的潛在因素主要應該與該個體是否已經學習到在聚落農地可取食人類的食物,以及個體狀況、行為差異有關

預防黑熊熟悉人類食物,我覺得是最重要的工作。

針對食物管理,林華慶說明,未來國有林區有望全面禁止餵食,已將《森林法》修法草案送交行政院,後續待立法院審議,他也呼籲,除法令規範外,更需山村居民或者到山間遊憩的遊客自律配合。

同時,林華慶也強調,除了餵食之外,食物管理還涉及多個層面,比如山區垃圾清運不便,當民眾因而就地堆置垃圾,便可能吸引黑熊。目前將優先處理於風險最高的誘因,林華慶向窩窩記者說明,現階段最需關注的便是飼養動物的半開放式禽場。

而對於黑熊防治,林良恭表示,大雪山地區曾使用「低矮式電牧柵欄」防止黑熊進入果園,此類柵欄高度不到兩公尺,由汽車電池供電,可對黑熊產生有效負面制約。但台灣地形高低落差大,不是每個地方都適合鋪設,可能須嘗試針對黑熊常入侵路徑局部設置

20250519 07低矮式電牧柵欄示意圖。圖片來源:林業與自然保育署


姜博仁也指出,台灣的地形與地貌,限制了許多國外驅熊策略的直接應用。例如驅熊犬在台灣森林崎嶇地形以及炎熱氣候下,發揮可能受到限制;也有國外文獻說明無人機是有效的驅離工具,但主要適用在空曠環境。

臺灣黑熊是臺灣陸域生態系中最高階掠食者,具有關鍵的生態指標意義,林華慶於記者會最後強調,雖然目前族群趨勢樂觀,但監測與研究工作仍須持續強化。

同時,他也表示,推動人熊和平共處仰賴大眾的理解與支持。過去黑熊經常過度可愛化,容易淡化其野生動物本質與潛在風險,未來將強化正確知識的宣導,引導社會建立應有的警覺與尊重,為共存奠定穩固基礎。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


報導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