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陳怡潔。
記者|陳怡潔 編輯|蘇于寬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於19日召開第13次全體委員會議,立法委員張雅琳在會中質詢農業部,針對2025年遊蕩犬管理精進措施專案計畫,訴求具體作為與時程。
目前台灣遊蕩犬數量推估逾14萬隻,影響交通安全、公共衛生等民生議題,並且成為野生動物主要的生存威脅之一;農業部長陳駿季指出,若未有效管理,未來5年內數量恐將倍增,各界皆有共識需致力減量。
農業部因此提出「落實3:7公母犬結紮比例」的年度目標,但張雅琳質疑現行作業難以確保性別比例,要求農業部說明具體執行方式。對此,陳駿季表示,目前動保司已著手進行基礎調查,統計收容所與捕獲犬隻的公母比例,以掌握實際結紮狀況;動保司長江文全也補充,已要求地方政府彙整相關紀錄。
但也有專家質疑,該年度目標與減量願景似無直接關聯:「科學上,總族群的結紮比例超過80%,且杜絕新個體的流入,比較重要。」另一方面,專家也認同將結紮重心放在母犬,不過公犬並不需要排除在外。
難界定、遇反彈 生態熱區餵食禁令仍卡關
為拯救飽受遊蕩犬侵擾的一級保育類動物石虎與草鴞,農業部將二者頻繁利用的棲地劃設為「生態熱區」,並明訂熱區內禁止餵食。然而,目前若民眾持續餵食,執法單位僅能援引《廢棄物清理法》以「製造髒亂」為由開罰,裁罰門檻高,缺乏實質約束力。
張雅琳強調,此前已多次針對此議題提出質詢,生態熱區禁止餵食是目前守護台灣生物多樣性最關鍵的行動之一;也擔憂未來《財政劃分法》恐衝擊「遊蕩犬管理精進措施專案計畫」,呼籲儘速將生態熱區法制化,強化政策基礎。
對此,農業部長陳駿季道出難處,因「生態熱區」並非法律用語,須先明確定義才可能入法。此外,許多動保團體擔憂禁止餵食將導致犬隻餓死,相關爭議仍待進一步溝通。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長林華慶則補充,目前所劃設的生態熱區多位於私有地或農地,若法制化為「類保護區」的地位,恐因地主態度等因素陷入僵局。他表示,以現行遊蕩犬管理政策為基礎,從社區層級加強限制餵食,應更具可行性。
靠農再計畫迂迴推進? 立委促明訂時程、加強宣導
陳駿季進一步指出,未來預計將動物保護行動列為「農村再生計畫」共同項目,要求社區調查範圍內的犬隻、主要餵食點資訊,盼改善不當餵食、家犬放養等遊蕩犬源頭問題,他稱:「從農村再生計畫去處理的時候,應該可以覆蓋到一些生態熱區。」。
不過,當張雅琳追問是否有具體績效指標時,陳駿季僅表示需先累積基礎調查數據。而根據窩窩記者了解,目前農村再生計畫納入動保行動尚處討論階段,細節與時程皆未定。
張雅琳則對政策推動受阻表達憂心:
不能靠道德勸說,去對抗一個會繁殖、擴張的生態風險。
強調生態熱區不能淪為空談,要求農業部提出明確時程表。
而針對遊蕩犬引發的飼主責任問題,張雅琳也呼籲農業部更積極作為。她指出,農業部曾在3月提供各縣市政府過往判例,說明遊蕩犬造成人命傷亡或農作物損失時,可追究餵食者的法律責任,但社會大眾對此仍普遍認識不足,應加強宣導。
陳駿季回應,未來農業試驗所等單位預計也會加入宣導,並承諾在5月底前提出初步計畫,研擬更具體的推廣策略。
遊蕩犬問題涉及層面廣泛,農業部在推動相關政策時面臨法律、執行與社會溝通等多重挑戰。然而,亟需生態熱區保護的野生動物已無法再等待,如何提升熱區保育成效,仍需各界持續關注與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