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
記者|陳怡潔    編輯|蘇于寬

臺灣農田面積約佔國土總面積24%,串連森林、溪流、荒地、濕地等多種地景,共同組成國土綠網;許多瀕危野生動物皆棲息於淺山農田環境,私有農地除了有生產農作物的功能,也高度具備生態保育價值。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下稱林保署)及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下稱慈心基金會)聯手發行《農田方舟:野生動物棲地營造手冊》,是臺灣第一本農田棲地營造專書,為農田保育行動提供實用準則。

書中彙整生態專家意見與農友在田間的實務經驗,以11篇圖文並茂的實作案例,搭配照片、圖說與SOP清單,提供具體可行的指引,幫助讀者在不同環境條件下,找到改善農田生態的最佳策略。

綠保標章15年 農田營造成淺山保育重點

林保署署長林華慶回顧,自2009年發生「官田水雉農藥中毒事件」後,林保署便與慈心基金會合作,輔導農民轉型友善耕作,並推出友善農產品,後續更在2010年建立「綠色保育標章」,迄今已運作15年。

他指出,歐盟於去(2024)年度通過《自然復原法》(Nature Restoration Law),將恢復健康農業生態系統列為重要目標,但由於歐洲許多農地長期使用慣行農法,一度引發激烈反彈;對照台灣長期對於友善或有機農法的推動,林華慶表示肯定:「我們已經超前部署了。」

觀察家生態顧問公司總經理黃于坡表示,早期認為將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隔絕是最好的保育方式,然而許多淺山地帶根本無法劃設保護區

這時候一個『好的農夫』反而比什麼都不做、不經營還來得重要。

,透過杜絕污染物和棲地營造,能促進野生動物保育。

慈心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則說明,慈心因關注食安議題開始加入推動有機農業,從參與新北三芝阿石伯蓮花田的臺北赤蛙保育行動開始,意識到有機農業還可以守護農田生態系中的生物。

截至2025年2月底,慈心基金會綠色保育標章已有675位農友申請,棲地營造達434戶,農地面積逾938公頃,為超過46種保育類或紅皮書物種提供安全棲地。

台灣農田正消失 農友經驗打造《農田方舟》

《農田方舟》主編郭淑娟表示:「農田廣大、複雜、幾乎都是私有地,沒有辦法只靠專家學者就做到保育。」身為第一線土地管理者,農友是農田保育的關鍵角色,他們的行為決定了一塊農田能保留多少生態功能;同時,許多農友親身體會自然環境的劣化,也希望為保育出力。

但是,想要透過棲地營造,讓農田變成野生動物的家,實務上卻有些複雜,台灣多變的地形、氣候和作物種類組合出各種樣貌的田區,不適合直接參考國外成功案例。

農友需要「在田間做實驗」,不斷摸索、修正,郭淑娟分享,起初常面臨失敗,例如提供水桶讓青蛙棲息,然而下雨天時,卵泡因為水位升高就外流到地面,最終無法孵化,後來改良為在桶壁打洞調控水位。

20250331 01《農田方舟》手冊中的青蛙浴缸,建議操作者要在容器八分滿的位置打洞,是農友試誤累積的經驗。圖片來源: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

配合農友多年試誤累積的在地經驗,郭淑娟邀請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林大利、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助理教授洪孝宇、黃金蝙蝠生態館館長張恒嘉等多位生態專家共同為本書撰稿。

林大利指出:「從國土層級來看,我們的農地正在快速流失。」他分析,目前世界多數區域的狀況是自然棲地流失、轉變成農地,「但台灣是連農地都保不住了,各式各樣的建築用地正快速擴張。」要在此環境變遷趨勢中維護生物多樣性,必須以與大自然共享土地(land sharing)的思維,妥善經營僅存的農田環境。

棲地營造手段多元  宜因地制宜選擇策略

現場以道具展示多種棲地營造手段,撰寫「猛禽棲架」章節的洪孝宇說明,棲架是利用猛禽喜歡制高點的天性,希望把老鼠的天敵引導回農田棲地,取代滅鼠藥等傷害環境的藥劑,「我們剛開始去田裡架設的時候,很多農民都不相信這麼簡單的裝置有用。」

沒想到搭配裝設的自動相機後來真的拍到了老鷹、貓頭鷹,棲架更成為有效的鳥類自動監測裝置,累積許多生態觀察記錄,也讓農友得以親眼見證棲地營造成果:「農民看到他的田裡面有草鴞,就好像中了大獎一樣,非常興奮!」

張恒嘉則負責「蝙蝠屋」章節,他指出,食蟲性蝙蝠可以在一個晚上吃掉上千隻昆蟲,也可以吃掉自身體重一半以上的昆蟲,是農夫防治蟲害的好幫手;他描述蝙蝠屋的效用:「台灣目前有至少13種蝙蝠住進過我設計的蝙蝠屋。」然而有趣的是,設計了數十款蝙蝠屋的張恒嘉,至今還沒有觀察到他最關注的黃金蝙蝠進駐。

20250331 02透過營造蝙蝠屋,農友可以為蝙蝠提供棲地,使牠們也成為農田生態系的一份子;食蟲性蝙蝠會大量捕食昆蟲,可幫助防治蟲害。圖片來源:陳怡潔。

草生田梗亦是棲地營造手段之一,方法是在田埂上栽植原生草本植物,增加小型節肢動物的微棲地,甚至提供食草或蜜源,也能養護土壤。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分享,草生田梗選用的種類須滿足耐他性、生長高度不影響農作勞動等條件,還要可終年生長,因此每個地方適合的草種不同,也顯示棲地營造需因地制宜

其他營造方式還包括,在水池中斜放木板或沙包,即能成為小動物的逃生通道,避免在人造垂直環境中受困;環境友善鳥網能避免鳥類掛網受傷或喪命;終年蓄水的水梯田維持不易,卻創造了多樣化的棲地,以貢寮水梯田為例,是多種稀有植物的棲地,也是瀕危物種黃腹細蟌的家。

20250331 03過去窩窩曾報導鳥網的殺傷力,中網鳥類若無即時脫身,可能遭致重傷或脫水而亡,環境友善鳥網可避免鳥類掛網,阻止傷亡。圖片來源:陳怡潔。
20250331 04在垂直環境中加入樹枝、木板或沙包,即可以幫助小動物不致受困。圖片來源:陳怡潔。

現場有田鱉米、順月農園等多位綠保農友到場受贈手冊,郭淑娟強調《農田方舟》的誕生,集結了許多農友的力量:「是眾多農友在每一天的日常中不斷努力、每一天都沒有放棄,才把環境守護下來。」她期許將農田保育的觀念跟方法對外推廣,號召更多人投入棲地營造的行列。

20250331 05順月農園在田間架設棲架,後續成功吸引黑翅鳶在此棲息。圖片來源:順月農園。

農田棲地是維護生物多樣性不可或缺的一片拼圖,在台灣當今環境變遷的浪潮下,重要性與日俱增。《農田方舟》的出版,為農友提供實用的棲地營造指南,更是台灣友善農業與生態保育的一項里程碑。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


報導分類

關於窩窩

嘗試從關心動物與生活環境開始,是學會與世界永續共存的第一步 —— 也是窩窩的使命。

聯繫:service@wuo-wuo.com

免費收到窩窩好康資訊

成為窩粉

窩窩官方Line帳號成立了,歡迎加入除了能直接與我們聯繫,還能收到許多專屬資訊!點此加入,或加入好友@341jxh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