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邵柏虎。
記者|陳怡潔 編輯|蘇于寬
8月12日,新竹市浪愛傳遞貓狗tnvr協會理事長邵柏虎於社群平台揭露新竹縣新埔鎮一民間狗園放任犬隻餓死,引發社群關注。
邵柏虎指出,有民眾向他爆料,該狗園負責人藍戍君收容犬隻時會向人收取數千或數萬元、甚至十萬元的高額費用,然而他卻未善盡責任,導致十多隻狗活活餓死在籠內。邵柏虎不僅公布多張犬屍照片,還指出收容園區內有飼料堆積,卻仍出現犬隻餓死的憾事,沉痛表示:「虐狗地獄就在人間。」痛批藍戍君是「動保蟑螂」。
邵柏虎公布多張犬屍照片,並指出收容園區內有飼料堆積,卻仍出現犬隻餓死的憾事。圖片來源:邵柏虎。
6月才收募糧平台飼料 友人稱過失釀憾事 邵:卸責之言!
藍戍君6月曾在社群平台發文,表示接受「毛孩集糧—流浪狗集食計畫」提供飼料,並對該單位及社會大眾表達感謝。對此,邵柏虎呼籲民眾對集糧平台提高警覺:「各位網路上看到那些募款、募糧的廣告,有沒有想過,很感人跟情勒人的文章故事背後,到底是為了方便販賣飼料,還是有認真在審核?」,他也指出,台灣可能存在多處尚未被揭露的惡劣民間犬貓收容園區。
藍戍君過去曾在社群平台發文,接受「毛孩集糧—流浪狗集食計畫」提供之飼料。圖片來源:藍戍君。
毛孩集糧粉絲專頁則於8月12日發出聲明,對事件表達震驚,稱已暫停向該園區配送糧食。8月18日,毛孩集糧進一步表示,未來將優化後續追蹤機制,除了既有的實地走訪與回報要求外,還會增加不定期的團隊訪查。
與藍戍君相識的陳嘉帆中醫診所粉絲專頁則指出,藍戍君近期因身體狀況惡化無法外出,遂雇用人員代為餵食收容犬隻,但該人員卻並未盡職,甚至不告而別,藍戍君因多日未見該人員而起疑,上山查看時發現部分犬隻餓死,之後便親自接手餵食,但並未處理犬屍,直至邵柏虎前往現場揭露。
陳嘉帆中醫診所更稱該園區僅有約3隻委託犬曾收取五萬元費用,其餘皆為自行救援、並未收費,該粉專認為此次事件屬於過失,而非斂財或虐狗,強調藍戍君是因擔心犬隻送往他處後境況不佳,才勉力獨自照顧卻釀憾事,也批評新竹縣動物保護防疫所在事發後到場為犬隻植入晶片時使用套索、造成犬隻受傷。
邵柏虎則回應,8月11日到狗園現場後全程以影像記錄,揭發內容皆為實情,並指出餵食人員已離職逾兩個月,但藍戍君未積極尋找人員接手,還在事發後推卸責任:
一位真正有責任感的飼主,應在第一時間公開求助、尋求解決方法。
針對防疫所使用專業套索捕犬卻遭受批評,邵柏虎也表示,應優先保障執行人員不受傷害,才能確保更多的動物受到幫助。而因為在場犬隻法律上仍屬飼主所有,任何人不得私自帶走或處置,此案已交由主管機關新竹縣動物保護防疫主導。
防疫所擬沒入狗園犬隻 志工憂原收容犬將被野放、回置
後續園區中的犬隻該何去何從?曾在藍戍君狗園擔任志工的民眾表示,防疫所人員曾透露狗園犬隻後續將被「野放」,但他認為園區內犬隻缺乏既有地盤,也可能不具備野外生存能力,故野放並非妥善的處理方式,也擔憂若狗園關閉,大量犬隻將被迫進入早已爆籠的新竹縣公立收容所,進一步迫使園方必須提前野放目前收容犬隻,故建議將犬隻留置原地,由其他人照護。
8月20日,新竹縣收容所「竹北幸福道格認養小站(志工板)」粉絲專頁發出一篇「痛心疾首文」,指出事發後犬隻已由防疫所進行晶片植入並造冊列管,但藍戍君態度不合作,曾兩度帶人上山打開狗籠、放出犬隻,導致列管犬隻管理困難,且有志工在阻止過程中受傷,防疫所因此決定,要將狗園中近50隻犬隻全部帶回收容所。
收容所志工粉專認為藍戍君的行為「間接傷害了收容所裡一百多隻的狗」,為了容納大量新進犬隻,所內的棄養犬、殘疾犬或從小在收容所長大的犬隻恐被迫野放,並且極有可能因為處境較弱勢而有死亡風險。
新竹縣動物保護防疫所林技正向窩窩記者表示,藍戍君的行為已違反《動物保護法》第5條,可能面臨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並處新臺幣20萬至200萬元罰金。現場共發現10隻死亡犬隻,存活犬隻目前由防疫所扣押、暫置於原址,並委託新竹縣流浪動物珍愛協會照料,因園區為佔地約1200坪的半露天環境,存活犬隻四處遊走,目前防疫所仍未能完成全數犬隻的列管造冊,僅有34隻完成登記,雖曾嘗試逐一捕捉關籠,但遭到藍戍君阻撓。
林技正指出,這是今年新竹縣第二起大規模犬隻入所案件,在收容量已達上限的現況下,確實帶來不小壓力,但因藍戍君確實已無力妥善照護犬隻,仍需依法行政。防疫所已啟動沒入行政程序,預計一至兩週內將犬隻轉移至收容所;至於原收容所內的犬隻是否需要「野放」及「回置」,仍在研擬處理方案,但不排除此可能。
窩窩過去亦曾針對回置犬隻進行報導,在2017年「零撲殺」政策上路後,收容所為在有限籠位下維持運作,多數無主犬隻在評估無威脅後,會先行絕育再回置原地,且因為屬無主動物,進行回置並不違法規。
(延伸閱讀:民怨、減量與動物福利的多重壓力下,難以被看見的TNR政策困境)
藍戍君狗園事件是民間收容園區管理不當的案例,不僅直接損害犬隻福利,更在主管機關介入處理時,使公立收容所長期面臨的爆量壓力問題浮上檯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