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高雄市馬頭山自然人文協會。
記者|陳怡潔 編輯|蘇于寬
8月29日,高雄市馬頭山自然人文協會在社群平台發布影片,畫面中約10隻遊蕩犬正圍攻一頭雄性梅花鹿,即使雄鹿逃入水中仍遭撕咬,不斷掙扎並發出哀鳴;8月31日,該協會再度更新消息,證實這頭梅花鹿最終已傷重死亡。
協會指出,事發地點位於馬頭山附近,擔憂遊蕩犬恐傷及過路行人,並轉述居民表示犬群會有追人行為,迫使他們更改運動路線,呼籲相關單位正視問題,避免憾事發生。
台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下稱動督盟)於8月30日發布回應,以「誰讓事件惡化」為題,強調在地社群的責任,更點名馬頭山自然人文協會會長黃惠敏,稱其明知問題根源,兩年來雖爭取政府資源、舉辦多場活動,卻未積極推動在地家犬全面絕育:「若只是持續張貼驚悚影片,卻不真正落實執行,那麼真正的野生動物殺手,不是流浪狗,而是你們。」
動督盟表示,馬頭山附近共有四個村里,其中的旗山區三協里,是全國首個推動「家戶動物調查」的村里。該調查於2023年1月至7月間進行,共完成982戶中的773戶,並獲里長劉文寶大力協助;劉文寶亦因此獲動督盟評選為2022年「友善動物村里長獎」得主。
根據動督盟於2023年7月18日公布的調查報告,三協里共有111戶(14%)飼養動物,所飼養的犬隻總計為164隻,但僅39隻具寵登晶片(24%),其餘125隻(76%)無晶片;結紮70隻(43%),未結紮94隻(57%)。動督盟指出,當地犬隻的晶片登記率與結紮率普遍偏低,貓隻亦呈現相同現象,此外,十個調查地點都有餵食者,其中「武鹿巷」甚至餵鮮食,餵食者一半來自外地,初步勸導無效。
動督盟總結,這份報告是當地近年最新的家戶調查,結果顯示遊蕩犬結紮率僅約五成,而家犬未結紮率接近六成,兩者皆是潛在遊蕩犬來源,更可能有外地棄養事件,強調「源頭處理」應是當務之急。
動督盟秘書長何宗勳向窩窩記者強調,與過去其他曾進行家戶動物調查的村里相比,三協里的結紮與寵登率最低。透過調查,動督盟協助當地社區釐清問題根源,並建議立即行動,整合馬頭山周邊的旗山三協里、內門內南里、瑞山里及田寮鹿埔里四個里,共同管制遊蕩犬。具體作法包括杜絕放養,並透過公私協力捕捉後,將社會性高的犬隻回置,生態敏感區的個體則予以移置。他遺憾指出:「兩年的時間,他們沒有好好處理問題。」
至於餵養行為,何宗勳直言:
違規的話,可以依照《廢棄物清理法》辦理!
也表示部分餵養者亦是當地居民,足見地方管理的重要性。
馬頭山自然人文協會則發出聲明,強調過去向政府申請的計畫,內容以社區林業與國土綠網地質公園推廣為主,所辦理的各項活動也以此為核心,協會從未申請任何動物保護業務相關計畫,與遊蕩犬管理的相關行動皆為義務協助。
黃惠敏向窩窩記者表示,當時動督盟投入「家戶動物調查」,協會發動「志工」無償協助,近年該會志工與在地社區積極宣導居民不要放養,並持續勸導餵養者,甚至有人投入誘捕犬隻的行列,也積極配合高雄市動物保護處下鄉絕育等措施。
雖然沒有數據能反映當下的結紮率與放養情況,黃惠敏強調,地方並未將遊蕩犬置之不理,亦曾多次救援誤觸陷阱的犬隻,但她提出疑問:
連具備公權力的公部門都沒辦法杜絕放養,怎麼會要社區來負責這件事?
黃惠敏指出,目前問題的核心在於餵養衍生的群聚現象,對在地的人員與動物造成干擾與威脅:「這是今年第三起梅花鹿遭受攻擊的案例。」並表示亦有民眾因遭追逐而發生交通事故。
馬頭山協會曾在社群平台公布一段住宅監視器畫面,黃惠敏說明,影片中騎機車的女士便是外來餵食者,經多次溝通仍未能勸導;若要依法檢舉,也並非易事:「舉證必須拍下現行犯行為,我要每天都去那邊記錄嗎?」
此外,黃惠敏亦向窩窩記者表示,何宗勳曾建議就地設立收容園區安置在地遊蕩犬,她對此深表反對,認為就地收容涉及重大責任:「建立這樣的設施,你要不要(先)進行環境評估?一旦設立,可能不是1年、2年,有可能一輩子它就是在那裡了,怎麼管理?做過這樣的評估嗎?」
根據黃惠敏的說法,這是馬頭山協會與動督盟的重大分歧,她呼籲動督盟應提出成功達成遊蕩犬減量的實際行動案例,而非口頭建議。
何宗勳則回應,取締餵養等行為雖需要成本,但仍屬必要,他期望黃惠敏不只提出問題,更要實際投入解決:「一個能長期阻擋事業廢棄物的團體,怎麼就對幾十隻遊蕩犬束手無策?」
針對收容園區的討論,何宗勳證實曾提出建議,但也說明這只是不得已的作法,更須尊重在地意願。他指出,若能積極推動捕捉與絕育,再依條件回置或移置,其實無須設置園區,僅需與高雄市動保處合作即可。而若設置園區,管理上則可引導餵養者參與,並透過多元認養,逐步讓犬隻進入家庭,園區僅作為中轉站使用。
他也強調,目前包括新北市小城里在內的至少6個村里,經由村長或里長帶頭推動,已成功減少遊蕩犬數量,甚至達到清零效果。
高雄市動物保護處副處長段奇漢表示,事發後已派員前往馬頭山地區捕捉遊蕩犬,每次約8至9人,配備誘捕籠與吹箭,但因現場地形複雜、樹林遮蔽密集,整隊執勤人員至今都未能看到任何犬隻。近日僅在園區外圍成功誘捕1隻遊蕩犬,目前仍無法掌握在地遊蕩犬群狀況。
黃惠敏強調,認同應加強源頭管理,避免犬貓遭排斥,同時兼顧在地動物與居民權益。但她也呼籲,社會大眾應將遊蕩犬貓視為全國性的公共安全與公共衛生議題,從上而下分別針對有主、無主遊蕩犬規劃可行措施,而非仰賴地方自主:「源頭管理怎麼會變成社區的責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