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呂芷晴    編輯|陳信安    設計|顏吟竹 

電光一閃地現身道路旁、或與夥伴一同狩獵山羌,如同黃色閃電般且過去相當少見的黃喉貂,奔馳於山林的可愛靈巧模樣,在近年卻被越來越多民眾相機捕捉到,甚至可說近年目擊率越來越高,特別是在玉山國家公園及太平山國家公園。而這其中的因素,其實與人類息息相關。 

不僅民眾直接餵食黃喉貂的亂象頻頻發生,有意或無意的遺留垃圾、果皮在山上,也使黃喉貂吃到人類食物的機會大增。這些非天然的食源正一點一滴的拉近黃喉貂與人類的距離,成為不可逆的結果。一旦牠們改變覓食習性,甚至主動開始向人乞食,也令人憂心牠們未來是否會步入臺灣獼猴的後塵,冒出保育與人獸衝突危機的警訊?

黃喉貂現蹤!竟是為了食物而來

黃喉貂,是三級保育類野生動物,通常於中海拔、約2000公尺的山區出沒,食肉目加上群居性的牠們,更會與夥伴共同捕食山羌、山豬、小山羊等動物,因此,又有「山羌殺手」之稱。 

對於黃喉貂,目前台灣的相關研究並不多,過去的目擊率也並無相關研究,但在研究人員與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的口述分享裡,牠們以前大多生活在山林棲地內,少出現在民眾的面前;然而近年來,特別在玉山國家公園及太平山森林遊樂區,經常可見黃喉貂在馬路、步道討生活。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下稱玉管處)曾委託野聲環境生態顧問有限公司進行相關研究,研究發現,黃喉貂曾於調查期間數次從研究員後方出現,甚至有聽到談話聲出來討食的情形;過去,自動相機也有記錄到黃喉貂叼著便當盒及塑膠袋移動。 

不僅是研究,玉管處保育研究科長郭淳棻針對園區的目擊率也表示,「塔塔加管理站員工曾多次觀察到黃喉貂、黃鼠狼、臺灣獼猴等野生動物翻弄垃圾,特別在遊憩壓力較大的區域、連續假期及含、暑假遊憩高峰期間,更常見動物食用人類垃圾及廚餘。」郭淳棻指出,這樣的現象長期下來不僅將造成動物習性改變,亦影響個體健康,也成為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近年在遊憩與野生動物管理上極大的挑戰。

種種案例顯見,塔塔加區域的黃喉貂可能越來越習慣取食人類的食物或垃圾。

 01根據研究與紅外線自動照相機的拍攝,研究團隊發現黃喉貂2019年3月至2022年10月在玉山國家公園塔塔加地區的地方,多為公路、林道、步道附近,而這些地方多為人類遊憩活動之處。圖片來源:110-111年度玉山國家公園黃喉貂空間族群調查、生態監測及疾病檢測計畫
 02據玉管處分享,目擊回報最密集的區域為塔塔加遊客中心周遭、上東埔停車場至排雲登山服務中心,顯示黃喉貂多集中在人類出現較密集的區域。圖片來源:110-111年度玉山國家公園黃喉貂空間族群調查、生態監測及疾病檢測計畫

 

 03根據線上問券的結果,有約2成的黃喉貂看到遊客的反應是維持原本的動作,甚至有靠近等行為反應,顯見黃喉貂對於人類的存在,有少數是不害怕並且有主動靠近的行為。圖片來源:110-111年度玉山國家公園黃喉貂空間族群調查、生態監測及疾病檢測計畫

面對這樣的現象,長期關注黑熊議題以及黃喉貂吃人類垃圾議題的研究員郭彥仁,也分享自身觀察道:「早期在瓦拉米山屋,那邊的黃喉貂一直都有民眾在餵食,是很確定的餵食,久而久之你就會發現到,牠們學習能力真的很強,聽到人的聲音就會靠過來。」曾目擊遊客把食物放在手上,像一般要餵貓,或餵自己家裡動物這樣的感覺,然後黃喉貂就會過來從民眾手上拿東西吃,形成直接的人與動物接觸現象的他也直言:

我認為這已經越界了,對這個動物不是一件好事。

目擊率增高,也不能排除與族群量變多、族群擴散有關

黃喉貂的目擊率增高,除了與人類遺留的垃圾或餵食有關,是否與族群量增加也有相關? 

對此,在全台的族群量,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下稱林業保育署)在全台的國有林及高海拔地區設置387台自動照相機,則驚喜地發現黃喉貂族群數量,整體的確有上升的趨勢!林業保育署高雋科長表示:「我們從2015年至今,有長期監測國有林跟高海拔區域的監測,將全台畫成一格一格區域,發現黃喉貂的豐度有提升的趨勢,也就是自動照相機拍到黃喉貂的頻率提高了。」 

在過去不見黃喉貂的地方,近年也疑似有族群擴大的跡象。受玉管處委託的野聲環境生態顧問公司姜博仁教授就分享:「十多年前在雪山放的自動照相機,幾乎沒有黃喉貂,只有在宜蘭或某一兩個地方才有一兩筆黃喉貂的紀錄,但這幾年,雪山山脈越來越多地方拍到,甚至在花蓮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海拔低的地方也有。」

然而,在民眾最常遇到黃喉貂的玉山國家公園內,卻似乎沒有顯著的成長。對此,姜博仁也說明他的觀察,「黃猴貂的分布跟數量資料蠻有趣的,2011年到2012年時,我們有做玉山國家公園的族群量監測,前年又再做一次,我們發現連這10年自動照相機的監測,拍照頻度並沒有顯著的提高。」 

自動照相機主要是以相機運作的時間與拍到多少張動物的照片,藉以評估動物族群狀況。而以玉山國家公園園區情形來說,沒有顯著提高拍到黃喉貂的情形,意味族群數量沒提高。但為什麼黃喉貂變常見、目擊率提高?姜博仁認為可能原因為:

黃猴貂可能越來越習慣人類的食物,所以容易有食物出現的地方 、遊客出現的地方,就越容易逗留,越容易讓人家目擊到。

雖然並無詳細研究可以解釋黃喉貂過去以來在台灣的族群分佈及數量變化,以及目擊率之間的關係,但姜博仁也在這些年的觀察發現:「黃喉貂有越來越容易被目擊,並且有慢慢地在擴散的趨勢。」而這些紀錄,並非都是自動照相機拍到,亦有許多民眾是在臉書分享目擊照片,慢慢觀察累積而得知。

 04 05吃完奶酥厚片的黃喉貂走向人類,等待著人類遺留下來的食物。圖片來源:捕捉野生的李歐那

尚未釐清這當中的關聯,但以近年黃喉貂的出現,伴隨著人類食物來源的現象,卻可能已在無形中影響黃喉貂的行為,甚至影響到人類。舉例來說,2023年12月,便有兩隻黃喉貂曾於宜蘭太平山國家公園停車場,為了取食人類食物而抓破機車坐墊,姜博仁也分享自身想法與觀點:「雖然現在相關案件或是案例數還不是那麼多,當我們看到黃喉貂去挖那個機車坐墊,想要吃藏在裡面的食物的影片時,其實蠻驚訝的,也覺得應該會越來越多地方會有。」因為山上的遊憩行為越來越熱,連帶影響垃圾需要被處理的狀況,也越來越多。

與人類距離越來越靠近,也會害黃喉貂碰上許多風險,像是2023年12月,便有民眾用麵包屑吸引黃喉貂,藉此按下快門拍照。玉管處也分享:「近年來,塔塔加地區面臨著多起民眾不當餵食野生動物的問題。民眾為了拍攝黃喉貂,竟然以餵食骨頭引誘現身。」誘拍現象的百出,不僅讓生態的真實面貌失真,不合適的食物又損害黃喉貂的健康與動物福利,一旦牠們依賴人類給食,也可能釀成人獸之間的衝突。

走向人類的黃喉貂,漸漸出現疾病、讓自己身陷危險

黃喉貂頻繁出現在人類遊憩範圍內,也將面臨病毒與疾病的威脅。 

根據玉管處於2019年委託野聲環境生態顧問公司在塔塔加及玉山主群峰地區調查發現,研究團隊在2019至2022年間,一共捕捉、繫放32隻黃喉貂個體,並對其進行病原篩檢,結果發現血液寄生原蟲「肝簇蟲」感染率為 100%,且有將近1/3的個體感染腺病毒,顯現各種病原對黃喉貂族群已是潛在的威脅風險。 

此外,研究團隊在2020年捕捉到的個體中,有3隻個體檢測出犬小病毒;而在 2022年繫放個體中,則有4隻個體檢驗出犬瘟熱病原,且經過病原序列分析,這些病毒與台灣的犬隻所感染的病毒序列100%相似。

肝簇蟲是一種血液寄生蟲,會使貂科動物的肌肉及心肌產生結節及膿瘍,當免疫力不好時就可能發病。而犬瘟熱對黃喉貂亦有一定的傷害,姜博仁強調:「以犬瘟熱來說,它本身在貂科動物的感受性非常高,而且致死率也很高,在調查期間碰過四隻有檢測出犬溫熱的個體,其中三隻都已經死亡。」 

鍾佳衡獸醫師對於黃喉貂的疾病檢測,也分享了研究的看法:「黃喉貂除了肝簇蟲之外,有額外感染了犬瘟熱、腺病毒的這些疾病,至少以臺灣現在來講,在其他小型生物來講算是比較少見,可以同時感染這麼多病。」雖然研究團隊也有在宜蘭捕捉、台東救傷的黃喉貂個體未檢驗出疾病,但由於目前並沒有在其他地方執行同樣的調查,所以無法確認使黃喉貂致病的原因為何,「無法去做對比,或是確認是不是由人類的遊憩行為、帶貓狗一起爬山所導致的傳播。」而食物、與人的親近程度,是否會使黃喉貂與其他個體與物種的接觸頻率變高,進而導致傳染性疾病的感染率上升,鍾佳衡認為在缺乏充足資料的階段,僅能擔憂。 

食物除了一點一滴的拉近人與黃喉貂的距離,也潛移默化影響牠們的行為,但在食性與習性改變的過程中,相關的不自然捕食行為,也可能將牠推入危險的深淵。2021年12月中,一隻黃喉貂為了吃八寶粥內的殘留食物,將頭伸進去罐頭裡後,不慎被卡住;幸運的是牠剛好碰上野生動物研究員,尤其將罐頭拔出,否則很有可能命喪山林。 

 06為了舔嚐人類食物,而不慎把自己的頭卡住的黃喉貂。圖片來源:郭彥仁

 過去亦曾有黃喉貂在道路邊遊走,看到車子出現追逐動作,而當車子暫時停下來後,黃喉貂更有靠近的行為,並且出現疑似要上前「乞討」的模樣。儘管相關行為僅為個案發生,但這樣的異常行為,也不免令人擔心,未來若具有高強度學習力的黃喉貂,逐漸將人類食物、垃圾與車子形成連結與制約,進而不再畏懼,高馬路的使用率,便也有可能增加路殺的機會。 

當黃喉貂追起車子、抓起坐墊,是否恐步入台灣獼猴的後塵?

可愛或可怕,或許只有一線之隔,民眾因為黃喉貂可愛,而越來越靠近牠,但當發生危險或是影響自身安全及財產,就恐成可愛變成可怕。郭彥仁說:

當野生動物越過那條線,其實就會讓人對牠的印象改觀了,改觀之後,其實最後倒楣的都是動物!

撇除對於動物的影響外,郭彥仁談到其實單就餵食動物這件事情而言,人也會在中間變化自己的感受,「現在我們覺得牠們都是可愛的動物,所以我們可以餵牠、看這樣子的模樣很逗趣,但是哪一天突然牠真的咬人了、或者是開始在吃你的垃圾呢?」

而他的擔心事實上也其來有自,過去台灣獼猴便也是從吃到人類給予的食物來源,漸漸拉近與人的距離,直至因接觸太近、習以為常後,而出現眾多人猴衝突,如搶食、翻找垃圾桶、留守車子等。如今,無論是壽山國家自然公園,抑或是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臺東分署等等,都花許多心力在處理相關的衝突情形。

「獼猴已經是一個很慘的案例了,現在大家一聽到獼猴就是搶東西,或者是認為應該把牠們全部殺光、壽山不應該要有這麼多的彌猴,我覺得這已經是台灣人對於獼猴的刻板印象了。」郭彥仁提到,雖然目前尚未確實有黃喉貂出現搶食的行為,但從漸漸地靠近人類的動作,未來卻不無發生的可能,「這種事情我很難講說會或不會,但是有機會牠可能會去搶東西,這是有可能會發生的。」

 「目前我們對於黃喉貂與黑熊還停留在可愛的案例,但是不敢保證哪一天,有一隻黃喉貂真的咬了人,或是黑熊攻擊了人類,也許這些動物就會瞬間從可愛動物變成恐怖動物。」他也強調,不論是從台灣獼猴的案例,亦或者借鏡國外在對已養成食用人食習性的野生動物進行行為矯正的困難程度,都在在提醒我們,在我們的有意或無意的舉動,使野生動物可愛形象變成恐怖形象,皆恐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將食物與人類連結起來後的黃喉貂,過去在太平山國家公園更出現抓破機車坐墊的行為。影片:記者爆料網

 07黃喉貂於太平山國家公園翠峰湖環湖步道入口的停車場,亦有上車翻找垃圾的行為。圖片來源:陳善德 

姜博仁也分享看法:「未來最嚴重的後果,其實我們最擔心的是牠到底會不會有發生攻擊人的造成傷害的狀況,再來是對黃喉貂的影響,會不會改變牠的一些行為進而產生更多的人貂衝突。」 

而對於此項可能性,高雋則認為:「雖然目前沒有很多案例,但獼猴與人類的距離是比較近的,因為牠們體型比較大,所以大部分族群沒那麼怕人;但是黃喉貂小很多,會跟人保持距離,兩者棲地分佈也有差異,我覺得不會像獼猴那麼接近的狀態。」他也解釋,臺灣獼猴因為與黃喉貂身體構造不同,相較於靈活得台灣獼猴,黃喉貂目前應多停留在抓、撈東西,應不至於搶人類東西,甚至攻擊,若有的話,也有可能是防衛自保而出現的緊迫行為。 

不過,高雋也提醒:

儘管如此,還是提醒民眾遇到野生動物要保持距離,謹守三不原則,不干擾、不接觸、不餵食,不要讓牠們有機會親近人類。

再不改變餵食、帶垃圾下山的習慣,受害的都會是動物

2019年政府宣布山林解禁,山區管制逐漸放寬解除,越來越多民眾進入山區,親近大自然。人多的地方,不免也會帶來大量垃圾,衛生紙、果皮、飲料、煙蒂、寶特瓶或餅乾包裝等常見垃圾。然而,無痕山林觀念宣導多年、禁止餵食的告示牌也都有標示,為何民眾仍然餵食?甚至留下垃圾? 

玉管處長期透過人力宣導的方式,來防範國家公園境內人類與獼猴之間的距離,然而,卻仍可能出現臺灣獼猴搶食遊客手中食物、爬上遊客背包的衝突事件。對此,郭淳棻就分享道:「可能是民眾不當餵食與廚餘問題所造成的結果,目前雖然無痕山林政策行之有年,國家公園也訂定相關罰則,但實際舉發因需要拍到行為當下的畫面,實務上取締相當困難。」 

然而,郭彥仁也談到,有時垃圾是未正確投遞到垃圾桶裡,或無意留下、溢出桶中,都可能成為野生動物接觸的契機,「垃圾包在背包裡面,也許可能會灑出湯水,我相信很多人其實無形之過,並不會覺得他這樣的行為會讓野生動物覺得有機可趁,或是他沒有真正的去思考到這樣的一點,也可能是他還沒碰到。」雖然只要發生一次,民眾便能獲取經驗,但是在這樣的一次經驗中,就又是增加野生動物的錯誤連結。

而以玉山國家公園來說,目前則多以積極宣導的方式,鼓勵遊客自備餐具、不可使用一次性容器食品,來盡可能在各區做垃圾減量,或是設置友善垃圾桶,並在遊憩熱度高的地區加強整理環境,盡可能避免野生動物接觸到垃圾的機會。經多年的宣導及垃圾減量的結果,106年至今塔塔加地區垃圾清運量由原1年40公噸,至今1年約17公噸清運量,約下降了4成目前塔塔加的垃圾量,過去減少約500公斤。而據窩窩記者採訪過程,也發現研究員多對玉山國家公園大量投入人力,宣導禁止餵食行為認為有成,期盼能引以借鏡,給各地區域做預防宣導參考。 

開放山林,除了民眾與大自然的距離親近了,其實很多動物也都漸漸地與人類越來越近,郭彥仁認為:「這幾年,我們姑且不談到底是不是動物的族群數量增加,但是你可以看得出來,有些動物確實跟人的關係越來越緊密了,包含黑熊、黃喉貂、水鹿、飛鼠,白鼻心,我們正在面臨到,如何與野生動物共存。」野生動物已經學習到人類的食物,而人類其實也更需要開始意識學習怎麼跟牠共存。

而該如何落實無痕山林,避免人為食物或垃圾接觸野生動物,該探討的不僅是垃圾遺留問題、大眾被黃喉貂的可愛吸引,而未發現自身的錯誤餵食問題,甚或是未依《國家公園法》、《野生動物保育法》開罰或開罰的難度有限、不夠強硬,也都是所餵食行為頻頻發生的原因之一。 

實務上,郭彥仁也提醒:「我認為教育、開罰與查緝、管理單位要同時改善硬體設備,這三件事必須要同時做到,因為沒有做到其中一點,對台灣人來說會覺得只叫我這樣做,管理單位卻也沒改,同時也會讓野生動物頻頻接觸到食物的機會,所以它其實是三個面向必須要環環相扣。」 

目前黃喉貂,尚未因為人類的垃圾、食物,而走向不可挽回的結局與負面形象,人貂衝突的案例也屬個案居多,但仍不可輕忽無痕山林的重要性,以及餵食野生動物的嚴重性。 

期盼以黃喉貂的案例出發,野生動物與人類的界線能更清楚,並且在遠遠的距離,能好好認識彼此並共存著。

08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


報導分類

關於窩窩

嘗試從關心動物與生活環境開始,是學會與世界永續共存的第一步 —— 也是窩窩的使命。

聯繫:service@wuo-wuo.com

免費收到窩窩好康資訊

成為窩粉

窩窩官方Line帳號成立了,歡迎加入除了能直接與我們聯繫,還能收到許多專屬資訊!點此加入,或加入好友@341jxh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