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21編註:本文目的為提醒讀者對野生動物保持正確認識並避免過度投射,而非探究本次時事懷孕母山羌死亡的責任歸屬,因原文可能導致誤解,故修正後重新刊出。

根據中央社報導,這隻從林道上被抱下山救治的懷孕山羌沒有存活下來,11月13日病情突然惡化最終母子雙亡。

w1200林務局臺東林管處助理員在山區發現一隻疑似生病無力的母山羌,並以公主抱方式帶牠搭車前往WildOne野灣非營利野生動物醫院就醫。圖片來源:擷取自中央社

過度擬人非好事,請如牠本是

將動物的反應過度擬人,可能錯估救援動物的最佳時機,使傷病情況惡化;也可能因此令人對野生動物有錯誤的認知與了解;或低估野生動物潛在的危險性。過度擬人的描述,對動物或人類來說,都不是好事。

包括人類在內,當動物遭遇到緊急狀態時,交感神經可能會強力地作用,促使身體釋放出被稱為戰鬥或逃走荷爾蒙的腎上腺素。無法在戰鬥或逃走中做出反應時,便會產生全身肌肉僵硬,呼吸心跳加速的生理變化,讓動物陷入動彈不得的情況。

由中央社新聞影片可看出,山羌一開始曾試圖逃跑,而台北市立動物園蕭舜庭獸醫師的臉書貼文中也根據其報導推測「山羌是虛弱逃跑不了也無力反抗。」並非一般媒體報導所述的充滿靈性或是溫馴親人。

影片來源: 中央社
蕭舜庭圖片擷取自:台北市立動物園蕭舜庭獸醫師臉書貼文
臺灣山羌科普小知識:
臺灣山羌為臺灣3種鹿科動物(另兩種為水鹿和梅花鹿)中體型最嬌小者,為獨居性草食動物。生性敏感膽怯,遇敵害會先靜止或躲藏,並張眼直視警戒,偶會伴隨跺腳行為;俟接近時,會翹舉白尾迅速逃竄。受驚嚇或聯繫同伴時叫聲似狗吠般,呈一連串單音短促高揚鳴聲,故有吠鹿之稱。|資料來源:臺灣生命大百科

救援野生動物請注意──捕捉後肌病 

捕捉後肌病是一種因為腎上腺素激增而對肌肉產生毒性,導致橫紋肌壞死與身體主要器官衰竭和死亡的不可逆疾病。當哺乳類動物處於極端壓力的環境,或是因為長時間的追捕而劇烈地使用肌肉,就很有可能引發「捕捉後肌病」。

農委會畜產試驗所指出,捕捉後肌病常發生在鹿、鼠、鳥等生性警覺又高度敏感的小型哺乳類動物。臨床症狀包括心跳與體溫極速上升、肌肉僵硬、四肢癱軟與尿液呈現深紅色等病徵。動物出現這些症狀後,可能在數小時內死亡,有時則拖至四週才死亡。

WildOne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曾經救援過其他懷孕母山羌,最終沒有存活下來,推測原因除了車禍,也可能是運送與醫療過程中受到的驚嚇。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也曾救援過山羌,同樣強調山羌生性容易緊張,可能會過度緊迫導致休克。

在進行野生動物救傷時,除了第一時間確保人、獸雙方的安全之外,在捕捉與保定的同時更應該考量如何最小化對動物的傷害與緊迫。

救助受傷野生動物,你可以這樣做

本段資料來源:野生動物急救站

一、通知救援單位,減少刺激!

如果發現撞擊玻璃、車禍、掛鳥網、中獸鋏等身陷痛苦的野生動物,要向這些受傷生病的野生動物伸出援手時,請先明白受傷的動物會將救援者當作敵人看待,甚至因此攻擊救援者。

伸出援手前,請先觀察,您發現的動物是否真的需要幫助。發現動物需要救援,請立即通知最近的救援單位(全臺各地的野生動物救援電話)前往處理,切忌冒然動手造成動物緊迫而加速死亡。

二、留意攻擊,不冒險,安全第一!

假若當下不得不立即處理,請注意以下原則:

  • 確保自身安全

如果動物位置難以抵達,比方要爬樹、下海或是有墜落、車禍等危險,或是動物仍具有逃脫、攻擊能力。請通知救援單位處理。

  • 注意動物攻擊
    野生動物即使受傷,仍會因為驚恐害怕而攻擊,具有相當的危險性,捕捉過程尤其需避開動物的角、爪子、牙齒及喙。

  • 不要徒手捕捉動物
    利用網具、毛巾或深色衣物協助將動物包裹固定住,以免動物掙扎受傷;遮住動物眼睛以減少緊張。

三、運送過程平穩迅速,保持動物安定!

  • 提供適合的籠具與環境
    最好能陰暗、安靜、通風、有柔軟且有摩擦力的墊料讓動物能安定,運輸時注意空調溫度適中,避免動物失溫。開車時盡量在平穩和迅速中取得適當平衡。

  • 不要餵食與給水
    避免造成動物在運輸過程中不舒服甚至嘔吐,也避免餵錯反而加重傷害,請不要餵食動物。也不要在運送籠具中放置水盆,避免造成動物身體潮溼而失溫,或不小心溺斃其中。


參考資料:

首圖來源|老毛@Flickr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


報導分類

專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