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船討海的人們。Photo source : sunsinger
前言:很久以前,我們就開始望洋興嘆
2016年的國際紀錄片影展上,台灣紀錄片先驅——柯金源以35部短片記錄過去20年來,台灣子民與海洋彼此消長蛻變的縮影。片中沒有配樂、沒有旁白,極簡的漁人對話裡,藍海世界的脈動,清楚的張弛著。人與海休戚與共、毗鄰而生,只是我們棄略了這樣共生共榮的關係,海洋的失落,是人類的負罪。
《海》Ocean|柯金源 KE Chin-yuan
美國的《哈芬登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曾在報導中針對海洋保育問題歸納出了全球九大海洋危機,包括過漁、幽靈捕撈、取魚翅及捕鯨…….。700萬年以來,我們——兩隻腳的人類稱霸了地球30%的陸地世界,與大自然的衝突卻與日劇增。「取之於自然,用之於自然,而終將毀之於人類。」也許便是我們ㄧ直以來心知肚明、卻又得過且過的陸地思維,即使真相以翻湧潮水、急浪衝破海面之姿,將危機事實攤於人類眼前,又如何呢?
在這九大海洋危機當中,沒有ㄧ項是人類能搖頭脫罪的。不少人如環保團體、淨灘人士、研究人員、漁人、潛水伕等,在第一線的灰暗海平面下,面對暗潮洶湧的危機興嘆著。他們付出行動、喊出口號,呼籲有關單位開始制訂政策、劃定保護區。但或許汪洋裡的生靈始終看得比人類更透徹,牠們知道只要世上還存有貪婪的獵人、無知的饕客、揩油的商人、規避的政府、冷漠的大眾,在「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遊戲規則裡,這也是食物鏈競爭中最大的諷刺,牠們毫無籌碼,終將大敗虧輸。
- 過度捕撈(Overfishing)
- 沒良心的魚類養殖(Irresponsible Fish Farming)
- 幽靈漁撈(Ghost Fishing)
- 垃圾(Garbage)
- 酸化(Acidification)
- 優養化(Dead Zones)
- 汞污染(Mercury Pollution)
- 海上鑽油(Offshore Drilling)
- 捕鯊、捕鯨(Shark Finning / Whaling)
延伸閱讀:海洋日談海洋的九大危機|環境資訊中心
之一:2016台灣海洋事件簿- 我們到底多愛吃
〈2016.05.16〉 馬糞海膽的國定殺戮季
每年6~9月是澎湖縣政府開放的海膽捕撈期,且漁民必須必須捕撈體型大於8公分的個體,只是老饕們殷切期盼的馬糞海膽生殖線等佳餚,今年恐怕要失望了。5月16日為開放捕撈的第一天,就有漁民反應「幾乎抓不到海膽」;澎湖共生藻協會理事長陳盡川也表示,廣及目斗嶼、姑婆嶼、烏崁海膽保護區預定水域、大倉南浪盪洲、草嶼、東吉、東嶼坪等,「每個海域只看到零星1、2顆海膽,全部加起來恐不到10顆。」
因過度捕撈將消失殆盡的馬糞海膽。Photo source : Flickr@jeff~(CC BY 2.0)
馬糞海膽的生殖季節在4~9月,繁殖期明顯與捕撈季互相重疊,參與生殖季的「媽媽」和「小孩」因過度捕撈數量銳減,幾乎沒有新生命形成。若不調整竭澤而漁的捕撈方式,日前呼籲規劃的「海膽保護區」、「人工繁殖放流」、「抓7放3」終將緩不濟急,海膽族群走向滅絕似乎也是可預見的未來。
〈2016.05.21〉7-1=6隻 台灣僅剩的龍王鯛
近期海洋議題討論再度波濤洶湧的興起,也許得歸功於綠島的陳姓民宿業者,違法獵捕1尾龍王鯛,洋洋得意的大卸八塊後還貼到臉書上。若龍王鯛聽起來還有點陌生,也許海鮮餐廳裡價格不低的「蘇眉魚」給了你ㄧ點眉目。
親人美麗的龍王鯛。Photo source : 林務局提供
長期追蹤龍王鯛的中研研究員鄭明修指出,「龍王鯛靈性又溫和,不乏有與人親密互動的例子,會認得餵牠們的人自己游過去。」簡單的ㄧ句話,便點出兩個事實,其一:曾幾何時,物種間跨越藩籬,人類開始餵食存在野生環境裡的生態物種;其二,何方人也,破壞了這樣的物種信任,我們先著迷於牠厚厚的大唇、鮮豔的魚身、不疾不徐的姿態,但魚種這樣親和的溫人特質最終成為牠死亡的陷阱。
看著只剩6尾龍王鯛的綠島,群眾憤怒於對肇事者的輕判、對保育物種的傷害,我們的確需要制訂更完善的棲地保育政策;但在人與自然動態的互動關係裡,及人類過去的一意孤行中,我們是否都做到深刻的反省、透徹的理解、溫柔的道歉?
〈2016.05.23〉硨渠貝深夜遭人綁架
「我們的硨磲貝朋友不見了,鮮艷藍色的她,曾經因為風浪的關係離開了她的家,恩梯幫忙把她固定在這顆珊瑚礁上面,陪伴了我們好多年的時間,每天固定早上、下午、都會帶著來浮潛的你們去看看她,昨天早上,有教練發現她不見了」,這是澎湖「陽光阿有專業浮潛」暨龍王鯛事件後所發出的沈痛訊息。
失蹤的硨磲貝。Photo source : 陽光阿有專業浮潛
硨磲貝最令人著迷的是牠色彩繽紛的外套膜,因為有共生藻的寄生使牠美麗多變,牠也是珊瑚礁健康與否的指標生物。別說對牠陌生了,也許你連牠的名字也不知道怎麼唸(硨ㄔㄜˉ 磲ㄑㄩˊ 貝)。但若說到亞洲藥材市場裡的珍貴海產——干貝,曾連海產水族箱都擺不下,需用水桶來承裝,這正是硨磲貝過去以來淪為盤中飧的命運。
硨渠貝每年以4公分的緩慢速度成長,長到ㄧ個手掌大需3年以上的時間,但我們只消不到半天的時間就能取下硨渠貝的生命。即便澎湖縣政府已將牠列為保育類,任意採捕、持有、販賣、處理及利用都將觸法,悲劇也未曾停止。畢竟硨渠貝的閉殼肌是含豐富營養價值的干貝來源,牠美麗的波浪外殼也是做成貝殼飾品的絕佳材料,人類很難輕易放過牠們,就如那顆在澎湖消失的硨磲貝朋友,牠的不明下落疑雲重重,但我們都心知肚明。
〈2016.06.02〉綠蠵龜每隻3000元 拍案成交
聽說龜肉鮮美可口,為饕客所愛,也聽說因為龜長壽百歲,吃了可以保平安。所以再近年不斷奪命的塑膠垃圾出現以前,海龜最大的敵人ㄧ直都是人類,釣勾奪命、命喪漁網,這回連澎湖消防隊員也難掩想進補的野心。經由胡姓漁民的違法捕捉,肢解冷凍後,澎湖消防隊以每隻新台幣3000元拍案成交,在自家後院解凍烹煮。不料,「法網恢恢,疏而不漏」的PTT讓事件被攤在陽光底下,於是我們再一次對人民榜樣的警署失望,也讓我們重新思考「吃海龜」這件事的正當性到底在哪?
面臨各種生存壓力的海龜。Photo source : Green Peace UK
綠蠵龜屬紅色名錄當中的瀕危物種,為台灣附近海域較多的龜種。但每隻雌龜須15-50年才有產卵的能力,使海龜面臨嚴重的生存考驗:海龜的產卵棲地,海灘持續受不當的建設破壞;因不當混獲的漁法,使每年誤捕海龜不計其數;再加上海龜誤食塑膠垃圾、遭魚鉤刺穿、漁網纏身而死亡。但也因為這些訊息不斷存在於討論海龜為何瀕危的版面上,可能讓我們暫時忘了:仍有不少人認為海龜是一道美食饗宴,消防隊員的醜聞正是馬糞海膽、龍王鯛、硨磲貝這些事件後,提醒我們的最佳時機。
之二:海洋事件簿給了我們什麼樣的思考
盜獵——人性貪婪的吞噬
層出不窮的海洋盜獵事件,讓我們明白:不論是被歸類為保育物種、瀕臨絕種生物等,其實對盜獵者來說應該沒什麼影響;食用也好、觀賞用也好,重要的是牠們對市場是否有買單的經濟價值。這其中或許也不乏誤傷的情況,畢竟「我不知道這是保育魚類」、「我不知道這是保育區」是觸法者的經典台詞。以結果論來說,縱然有生態保育的相關法令,但遭破壞的生態、遭傷害的生命還是落得ㄧ樣的下場。
若我們再扯遠ㄧ點,像基於傳統文化價值而瘋狂獵殺鯨豚的日本,或是凸顯高貴地位而老愛出現在婚宴餐桌的魚翅,都是盜獵者與食用者心中難以遏止的癮頭。也別忘了談談漁民的生計無奈,他們為求生存不得不獵的兩難;當然還少不了獵捕者單純想炫耀的「獵奇」心態,就如同這次的龍王鯛事件。上述各種說法都能算是我們無止盡獵殺的理由,但我們都得再ㄧ次想想,這些動機是否都存有不得不做的正當性?
保育——不只關乎物種個體
知名英國生物學者湯姆斯.赫胥黎曾說:「鱈漁業、魦丁漁業、鰊漁業、鯖漁業及所有可能的各大海洋漁業,應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亦即人類以目前的漁獲方式而言,對魚的數量並不會造成什麼影響。也因此任何漁業管理的嘗試,到最後……似乎都徒勞無功。」
既然,我們都知道保育清單內再多列幾頁,對於瀕危物種來說也非最佳金鐘罩,故在維護物種多樣性的前提下,我們對於海洋漁業的管理不應侷限於保護單一物種,而是棲地保育,及整個生態系的健康與完整,才是各物種能復育與否的關鍵。簡單來說,我們需要透過「封海」,也就是在漁法、漁區、漁期上,讓海洋資源有足夠的時間空間調養生息,我們的海洋文化才有延續的前提。
延伸閱讀:從海洋生態保育觀點談海洋保護區的劃設
區域職掌——垂直水平皆亂了套
劃設保育區之後,人民知道哪裡是保育區嗎?界線範圍從哪裡到哪裡?保育區裡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相關管制資訊缺乏完整且清楚的傳遞,使得保育區有沒有劃分幾乎沒差;而執法人員是否有明確的權責劃分與足夠的專業向民眾溝通,並嚴加稽查?也許從過去的例子看來,台灣的確待加強。
若缺乏特定輔具,不管人位在海上、海中、海底,都難以或甚至無法界定範圍。所以對於在岸上的執法者來說,海洋保護區採用離岸距離或水深高度來劃定管制界線,都曲折複雜、監控不易,但我們仍不可忽視完整資訊露出的必要性。此外,位於第一線的海巡人員,多由義務或志願役海巡人員組成,關於海洋保育方面的訓練與知識實在有待商榷;而海巡人員的職責其實主要是抓偷渡、走私,海洋保育的相關業務是受其他主管機關(如:漁業署)委託辦理。身為海島國家的台灣,海洋事務管理卻分散在10多個不同的政府機關,缺乏統一明確的職掌單位,使台灣海洋事件簿的前端問題層出不窮,後端的律法也疲軟的手無縛雞之力。
2048年,海洋垃圾將超過魚類數量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於2006年的《科學》期刊指出,因為人類濫捕野生魚類、加上水質污染,公海魚類處枯竭狀態。若不加以改善,到了2048年,所有經濟性魚類以及海產生物都將枯竭,讓人類垂涎三尺的海鮮拼盤,恐將從人類眼前消失。在過了10年後的今天,我們悲哀的「歡慶」這項警訊過了10週年,順道拿出去年熱騰騰出爐的《2015藍色地球生命力報告》再提醒ㄧ次:
在1970~2014的這45年間,全球海洋物種減少了49%,全球的漁藏量正瀕臨崩壞邊緣,危及人類糧食安全;報告內關於珊瑚礁、紅樹林等重要生態系的劣化也沒有少說,約25%海洋物種依附於珊瑚礁生態系中,全球則有8億5千萬人仰賴相關的社經和文化服務過活,但因難以遏止的氣候變遷,珊瑚礁大概在2050年也得跟人類說再見。沒漁可捕、沒魚可吃、沒礁可賞、物種多樣性嚴重毀壞,距離2048年這樣的世界「還有」16年,或「只剩」16年,大概得由人類說了算。
延伸閱讀:2016地球生命力報告
不能只有海鮮文化,永續海洋,從飲食改變起!
海鮮選擇種類繁多,每ㄧ道都是佳餚饗宴;到海邊賞遊、海產店更是不能少的景點。但愛吃海鮮的我們,卻很少在乎魚類、貝類等的產銷過程、不在意是否浪費食材、當然也不會更不關心吃下肚的是否瀕危,或列為保育類的動物。2010年台灣魚類資料庫就推出了台灣版「海鮮指南」,提供消費者購買海鮮時十一項的準則,及「建議食用」、「想清楚」、「避免食用」三種分類等級,讓消費者了解如何買海鮮、吃海鮮的同時,也降低對海洋的傷害。大多數消費者,或許對於吃鯊魚的魚翅不環保、蘇眉魚是保育類,其他什麼該吃與不該吃,並無太清楚的頭緒。
簡單先舉鮭魚來說,這幾乎是ㄧ道家常便飯,如到日本料理店,ㄧ口鮭魚沾上沙西簡直銷魂。但你可知道,鮭魚屬於食物鏈的高層生物,意味著其累積的涵汞量越高,加上鮭魚多會迴游產卵,淡水河內的污染可能使鮭魚受寄生蟲感染。但今日鮭魚大多是養殖而非野生的,而鮭魚的飼料多來自小魚、魚粉,一條魚的養殖過程就順道吃下千千萬萬條生命。
再者,也許你曾否聽過,早在前年日本鰻魚也進了瀕臨絕種名單裡?因人類大量濫捕、水質惡化、海流改變,使得如今大家愛吃的鰻魚飯裡大多是養殖而來。食鰻文化告急,ㄧ直以來被視為夏天有益人們身體健康的好佳餚,已有許多日本人選擇割愛,離鰻魚漸遠,同樣身為養鰻大國的台灣,也嚴面臨鰻魚產業必須嚴重轉型的壓力。以上鮭魚也好、鰻魚也罷,還有無數篇幅裡提不完的例子,政府、國際組織怎麼規定、怎麼保育是ㄧ回事;哪怕只剩ㄧ隻,只要有人買就有人賣,這是自由市場交易裡不變的遊戲規則。也許你不想看到2048年海洋版的明天過後,或不太想去浮潛玩水時,發現海裡充滿塑膠垃圾、動物屍體,只剩石化的珊瑚礁、ㄧ些浮游生物,那麼相信你在吃不吃海鮮或該吃什麼前,你永遠有更好的選擇。
台灣海鮮選擇指南。Photo source : 台灣魚類資料庫
後記:海水正藍
以陸地為窩的我,以海洋為家的你,本該ㄧ直素昧平生,真有哪天我們相逢相遇,
我會記得只向對方輕輕說聲你好,就像我們前世便有的默契。
那ㄧ年的夏天,我在南半球認識你。
ㄧ早清晨,急忙的將泳衣塞進背包,夾腳拖已在在門口等候多時,我匆匆的前往碼頭,看著手上的票據,尋找相應的船公司。這裡浮潛、深潛、獨木舟、各種水上娛樂五花八門,少說有十幾台大小船在停泊處迎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旅人,我得上對了船,才不至於迷失在過於絢爛的大堡礁裡。
船往海的心腹裡開去,那ㄧ天風浪有點大,海水溫度有點低,穿好潛水衣,上好裝備,旅人們手拉著手ㄧ個個跳進深不見底的海龍宮,帶著恐懼,我慌亂又狼狽地下水,我後來才知道原來坐了十幾小時的飛機,來到這片陌生海洋前的千迴百轉,也許真只是為了跟你說聲「嗨」。
名為海龜的你從我身邊泅泳而過,回神後,你早已向前游去,徒留水痕在我眼前。你的從容帶著ㄧ種溫柔,可愛的龜身印著你在這片海洋的歷史,你叫我不要輕易追上你,因為帶著距離的認識其實最美好。 我決心往回游,發現船首處有ㄧ陣騷動,ㄧ隻身形非常巨大,色彩鮮豔的大魚好像跟人在嬉鬧著,潛水伕緩緩的伸出ㄧ隻手,大魚仰起頭碰碰他,印在手背上的那ㄧ吻,就像他們已經認識很久了,今天又只是來打聲招呼。
原來牠就是龍王鯛,絕美又親人的「蘇眉」。
我們都只是海洋的過客,前方待掘的驚艷,只需你的尊重與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