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拍鳥俱樂部成員陳裕鑫。
記者|陳怡潔     編輯|陳信安

近日,一隻稀有冬候鳥紅胸秋沙在新北石門海濱因釣魚線纏困溺斃,成為廢棄漁具危害野生動物的最新案例

紅胸秋沙(Mergus serrator)為雁鴨科秋沙屬鳥類,常在河口或近岸水域覓食,因雄性繁殖羽胸前為紅褐色而得名。全球族群數量穩定,IUCN紅皮書列為無危(LC),但在台灣是罕見的冬候鳥。據鳥友觀察,今年共有5隻紅胸秋沙來台過冬,而上次記錄到牠們現蹤已是五年前。

20250220 01 紅胸秋沙常在河口或近岸水域覓食,IUCN紅皮書列為無危(LC),但在台灣是罕見的冬候鳥。
圖片來源:拍鳥俱樂部成員陳裕鑫

然而,在天氣回暖,冬候鳥即將北返的時刻,卻傳來不幸消息。

海面驚見異常仰泳 救援不及終殞命

2月15日上午九點多,拍鳥俱樂部成員陳裕鑫發現分頭覓食的紅胸秋沙群,其中一隻展現彷彿仰泳的異常行為,放大畫面後驚見牠被釣魚線纏繞,無法脫身。

當時正值漲潮,且事發地點在離岸邊有距離的海面,一般民眾難以施救,鳥友遂通報新北市動物保護防疫處,然而,未等動保處人員到場,受困的紅胸秋沙仍不幸溺斃。

陳裕鑫描述當時畫面:「被纏在同一定點的牠,幾度想翻身掙脫,但魚線愈纏愈緊,也被浪頭壓下水中,幾乎只能久久冒出頭,勉強吸一口空氣。」最終溺亡、完全沉入海中,令他感嘆:

死了一隻紅胸秋沙,可以想見台灣的海岸線,對鳥類是充滿陷阱。


鳥友陳裕鑫以相機記錄下紅胸秋沙由受困到溺斃的過程。資料來源:拍鳥俱樂部成員陳裕鑫。
20250220 02鳥友陳裕鑫以相機記錄下紅胸秋沙由受困到溺斃的過程。圖片來源:拍鳥俱樂部成員陳裕鑫Facebook貼文

不只鳥類受害 UN稱「幽靈漁具」最致命海廢

事實上,廢棄的漁網、刺網和釣線等漁具,對海洋生物造成傷害的案例屢見不鮮。這些人類使用的漁業工具,若因天候不佳、漁具老舊或蓄意丟棄等因素進入生態系,便成為無人操縱但仍持續收割生命的「幽靈漁具(Ghost Gear)」。

幽靈漁具可能纏繞在動物身上,如本起案例導致個體受困最終死亡;也可能使個體受傷感染、無法進食或窒息;對於鯨豚等大型海洋生物,幽靈漁具或其他海洋廢棄物則有誤食的風險,由於無法被消化也沒有營養價值,將嚴重影響個體健康,甚至致死。

聯合國估計,每年約有60萬至80萬噸漁具在海洋中遺失或被遺棄,約佔所有海洋廢棄物的十分之一。而一篇刊載於IUCN Engage的文章,則指出幽靈漁具在全球範圍內對超過700種海洋生物構成威脅,包含海鳥、海龜、海洋哺乳動物、魚類和無脊椎動物。

IUCN Engage 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為其成員和委員會等相關人士提供交流的虛擬社群。

聯合國經濟和社會發展部為解決此生態威脅提出「全球幽靈漁具倡議」(Global Ghost Gear Initiative,GGGI),稱幽靈漁具為迄今為止最致命的海洋廢棄物,更是導致全球魚類資源減少的第二大原因,僅次於「過度捕撈」

減少海洋廢棄物 還給生物安全家園

我國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表示,針對幽靈漁具等海洋廢棄物,各縣市政府皆有定期執行清除作業,也與民間單位合作淨海、淨灘,相關數據若有回報,會累計在海洋保育網公開呈現;根據該網站資訊,2024年全台清除的廢棄漁具達706公噸

新北市動物保護防疫處則提醒民眾,若見到動物受困,可撥打1999或1959由專業人士前往救援;也呼籲全民一起維護海岸環境,勿將廢棄物留置海邊。

而針對較大型的廢棄漁網,海洋保育署出版的「廢漁網回收參考手冊」指出,民眾可參考各縣市政府的規範,在進行「簡易清潔」和「拆除附件」等前處理步驟之後,交付地方漁會或回收廠商。為鼓勵民眾妥善回收漁網,許多縣市政府皆有提供回收獎勵,如2023年高雄市每回收10公斤廢棄漁網可兌換150元超商禮券;2024年新竹市則祭出評比獎勵,頒發獎金給整年度回收去化重量前七名的民眾,最高獎金為一萬元。

20250220 03

20250220 03漁民回收廢漁網簡易三步驟。圖片來源:海洋保育署廢漁網回收手冊

一隻紅胸秋沙的逝去,是海洋生態危機的縮影,也是人類必須正視的環境警訊,人人皆能從自身做起,減少並妥善管理廢棄物,共同守護我們的環境。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


報導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