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記者|陳怡潔 編輯|蘇于寬
5月14日,民眾Gary Lee在社群「靠北登山大小事」中分享震撼照片,只見一具雄性水鹿屍體倒臥在地,鹿茸斷裂面整齊、身上可見明顯圓形孔洞,疑似為彈孔痕跡,引發社會關注。
民眾Gary Lee在社群分享照片,圖中水鹿疑似因為不法人士欲取得鹿茸而遭獵殺。截圖自靠北登山大小事。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表示,事發地點位於奇萊稜線山屋東南方約500公尺處,目前不排除是有心人士為取得鹿茸而非法盜獵水鹿。接獲通報後,園方已派員前往調查,也立即向保安警察第七總隊第九大隊報案,目前案件已進入調查與蒐證階段。
後續若確認為非法盜獵,將依《國家公園法》第13條規定辦理,最高可處新台幣3,000元罰鍰。而若涉及保育類野生動物之獵捕行為,將可依《野生動物保育法》第41條第1項規定,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並得併科新台幣2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罰金。
保安警察第七總隊第九大隊副大隊長曾紹威向窩窩記者坦言,此案因案發時間不明、地處偏遠,缺乏目擊者與監視畫面,偵查確實有難度,但警方仍將盡力追查,也呼籲:「如果民眾有目擊疑似有嫌疑的人,可以向我們(保七)提供資訊。」
國家公園內獵殺水鹿少見 園方初判為個案行為
臺灣水鹿為臺灣特有亞種,也是臺灣陸地上體型最大的野生動物,主要棲息於海拔1,000公尺以上的原始森林,常見於鄰近水源的草地,主要以嫩草與樹葉為食。過去,臺灣水鹿因棲地破壞與過度狩獵,族群數量曾大幅下降,一度列為保育類野生動物,近年來由於生存壓力減輕,族群數量有回升趨勢,但仍屬於政府公告之「其他應予保育之野生動物」。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人員向窩窩記者說明,在國家公園範圍內發生疑似盜獵水鹿的事件實屬罕見。去(2024)年雖曾有類似案件,但當時不肖人士是趁著0403花蓮大地震後路況不穩定、園區封閉的時機犯案,該案經保七第九大隊調查,已鎖定嫌疑人,現移送花蓮地檢署辦理。(延伸閱讀:2隻水鹿陳屍在推土機上,國家公園內再驚傳獵殺)
而針對外界揣測本案是否與原住民族狩獵習俗有關,園方人員呼籲不宜輕率推斷。他指出,目前原住民族在國家公園以外的地區,依法可進行傳統狩獵,但多為文化傳承、自用之目的:「像這種屍體直接棄置山林的,比較像是特定個人的違法行為。」
太管處強調,保護山林與野生動物是全民共同的責任,盜獵不僅違法,更破壞生態環境,籲請大眾共同守護自然資源,切勿以身試法。
鹿茸來源有正道 非法來源無必要
由於本案中,「採集鹿茸」疑似為作案動機,窩窩記者採訪中華民國養鹿協會,瞭解目前鹿茸的用途仍以保健為主,透過鹿茸粉、藥酒或切片入菜等方式食用;而近年在農業部輔導下,鹿茸的應用也拓展至保健食品、料理包,甚至保養品領域。
不過,臺灣水鹿或其他鹿種在民間有規模穩定的養殖體系,根據2024年統計,全臺共有458座養鹿場,飼養鹿隻超過12,000頭,其中臺灣水鹿佔整體飼養比八成以上;年產鹿茸達21,499公斤,供應充足,無需仰賴非法來源。
協會理事長張淑珍強調,嚴正譴責非法獵捕行為。她表示,合法養殖的水鹿在飼養環境與營養管理上更有保障,鹿茸品質穩定、成熟度符合市場需求,採收過程也更加人道與安全;呼籲消費者若有需求,可於每年3至7月至合格鹿場眼見為憑,或者認明「國產鹿茸標章」,避免購買來路不明的產品。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人員也補充,根據查訪坊間價格,發現鹿茸價格已下滑,初步推斷本案行為帶來的經濟利益並不高。
綜觀本案,即使在國家公園內,且缺乏明確的經濟利益驅動,仍有人鋌而走險,對自然生態造成衝擊。未來,除了主管機關需持續強化管理與查緝,全民也可提高警覺、審慎消費,並主動通報可疑行為,攜手護衛臺灣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