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玉山國家公園(林文傑 攝)
記者|陳怡潔    編輯|蘇于寬、陳信安

「2025臺灣國家公園保育研討會」於8月28、29日在國立臺灣大學霖澤館舉行。該研討會由國家公園署主辦,匯集學界、公部門與民間團體的專家與實務工作者,以「臺灣高山生態系經營管理」為主軸,共同呈現國家公園的保育成果。

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林德恩在會中以「尋找生命的契機──玉山國家公園塔塔加園區路死動物監測」為題,分享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與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合作的研究成果,強調夜間道路管制能有效減緩夜行性動物路殺,也指出近年車流量雖無明顯變化,但園區內中大型哺乳類動物路殺案例有增加趨勢,值得多加重視。

八年長期監測 塔塔加園區路殺密度長期呈下降趨勢

身兼路殺社社長的林德恩自2012年起便投身路殺議題推廣,創立網路社群「路殺社」,蒐集動物因交通意外致死的紀錄。經多年經營,「路殺社」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路殺調查組織,並自2018年起固定進行科學化同步取樣調查,為台灣生態保育累積珍貴數據。

林德恩指出,國家公園同時承擔生態保育、環境教育與休閒娛樂的功能,以玉山國家公園為例,遊憩區每年平均吸引約109萬人次到訪「假日湧入的龐大人潮,是否會對園區生態造成影響?」成為亟待關注的課題。

針對民眾的遊憩行為,2002年「玉山國家公園塔塔加地區遊憩對動物相之影響」研究團隊曾提出多項管理建議,包括加強宣導禁止餵食野生動物、提醒遊客減速以降低路殺風險,以及在露營區進行燈火管制以減少光害。「定位問題是改善的第一步。」林德恩對前人研究成果表示肯定,並認為二十多年過去,塔塔加地區的路殺情況值得進一步檢視。

自2018年起,玉管處便與生多所合作,啟動塔塔加與東埔園區的路死動物自主調查監控計畫,至今(2025)年5月止,玉管處生態調查志工已累計執行 669 次調查、步行調查長度達2,010 公里,並記錄超過 78 種、332 隻野生動物的路殺資訊。

林德恩說明,玉管處原先是採取與「全台系統化路死調查」同樣的方式,每季針對園區內樣線道路進行觀察;不過,相較於全台範圍的志工可能以低速騎車或開車方式移動,玉山國家公園的志工皆以步行進行巡查,為避免因此衍生人為誤差,生多所特別針對不同交通方式的路死偵測率進行試驗,發現行進速度的差異確實會影響偵測率,並據此掌握校正數據的比例。

研究結果顯示,不論道路密度高低,遊客量較大的塔塔加園區,其每公里野生動物路死數量皆顯著低於同海拔地區的平均值。而且自2020年起,玉管處加強監測力度,除了園區主要道路全面調查監測,也將調查頻率從每季一次提升至雙月一次,後又增為每月一次。提高調查努力量後,其數值仍低於其他同海拔地區,且長期呈現下降趨勢!

20250919 01 塔塔加園區雖然遊客量較大,但野生動物路死密度顯著低於同海拔地區的平均值。圖片來源:林德恩。

夜間道路管制能有效防治路殺 中大型哺乳類恐因餵食增路殺風險

除了揭示塔塔加園區的路殺現象有趨緩跡象,長期數據也揭露了季節與物種分布的差異。林德恩指出,每年6至8月是塔塔加園區的路殺高峰期,與遊客湧入時間高度重疊。而若以物種類別區分,塔塔加園區兩棲類路殺佔比僅有 20%遠低於同海拔道路的43%;然而鳥類路殺數量占比達22%高於同海拔道路的 10%。

他分析,此結果可能與八八風災後新中橫公路台21線110K至144K路段實施每日夜間管制有關。監測數據顯示,該路段夜行性動物路死占總死亡數僅57%,遠低於同海拔其他路段的70%,顯示夜間道路管制能有效降低夜行性動物遭路殺的風險

這樣的交通管制,是降低路殺的關鍵因素。

林德恩建議管制措施應持續進行,若可依照日出日落的季節性變化調整時段,將更貼近動物的活動習性,預期能進一步提升保育成效。

玉管處則表示,未來將預計持續進行夜間管制,近年除在路殺熱點設置告示牌、透過社群與媒體推廣路殺議題並呼籲大眾減速慢行外,也與公路局中區養護工程分局跨機關合作,將減緩路殺納入道路硬體規劃與管理考量,未來也將攜手研擬季節性管制時段調整。

另一方面,林德恩提醒:「先不要太開心,還有隱憂!」他指出,長期監測至今共累積150筆中大型哺乳動物遭到路殺的紀錄,但有70%紀錄都發生在2020年後,每年平均紀錄為24筆,2025年截至7月也已累計12筆案例。

林德恩說明,中大型哺乳動物的路殺案例較為醒目,相關資料不僅來自志工調查,也包含一般遊客的「機會型」通報;而雖然公民科學的資料量可能受到通報意願等主觀因素影響,但比較2020至2024年間與2014至2019年間的數據,路殺案例竟增加了4倍!同時,園區遊客量、路殺社整體通報狀況皆無明顯變化,因此較可能的解釋是:「塔塔加園區中大型哺乳類動物路殺數量正快速增加。」

 20250919 02塔塔加園區中大型哺乳類動物路殺數量正快速增加。圖片來源:林德恩。


由於近年園區車流量亦未顯著增加,林德恩推測背後原因可能與部分野生動物族群數量增加或行為改變有關,全國自動相機監測數據則顯示,塔塔加園區內獼猴、水鹿、山羌、麝香貓等物種的族群量確實在過去數年中呈增加趨勢;然而,園區內白鼻心、鼬獾、食蟹獴、黃喉貂與黃鼠狼等物種族群量雖維持穩定,其路殺案例卻也明顯攀升。

「剛好這幾種(動物)都是(有紀錄)不太怕人,會跑去翻垃圾堆或是找遊客要食物吃的物種,我相信有很高的機率,是因為牠們被餵習慣了、對人的戒心降低了、更常跑到馬路上,就被撞死了。」林德恩指出這將是玉管處未來經營管理需密切關注的議題:

當國家公園的保育做得很好、野生動物越來越多,大家接觸機會變多之後,有一些遊客的行為可能要再多加提醒,不要有太多親密的接觸,讓動物失去戒心。

玉管處則說明,為避免吸引野生動物,園區內現已完全撤除垃圾桶,但近年塔塔加地區近仍面臨民眾偶發的不當餵食及誘拍行為,呼籲民眾切勿違規在園區內餵食動物,更要落實無痕山林原則,共同守護棲地環境。玉管處表示,已增加監視系統加強取締不當餵食行為,也請志工加強解說宣導,若民眾不顧勸阻,將依《國家公園法》開罰;情節嚴重者,亦會協請保七協助

玉管處進一步提醒,若民眾在道路上發現車禍死亡的動物,可在確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拍照記錄,並上傳至生多所「臺灣動物路死觀察網」,為公民科學盡一份力在適當防護下,也可將動物遺體移至路旁,避免其他野生動物因為覓食發生二次路殺。若遇到腐化程度輕微的食肉目動物、猛禽或穿山甲屍體,亦可選擇收件者付費的方式寄送至生物多樣性研究所野生動物急救站,協助累積研究資料。

 20250919 03阿里山公路上,黃鼠狼被已路殺的蛇屍體吸引到道路上覓食,卻因此也遭到路殺。民眾若行有餘力並確保安全衛生,可協助將路殺屍體移置道路旁,避免「二次路殺」。圖片來源:玉山國家公園(林文傑 攝)。


塔塔加園區路殺長期監測為國家公園的經營管理策略帶來實用建議,其規劃與執行主要由玉管處保育解說課及志工自主進行,生多所則協助資料分析。林德恩強調:「這樣『合作式科學』的公民科學計畫,其實是最棒的公民科學!」他也分享,目前此模式亦在金門與太魯閣國家公園推展中,墾丁及陽明山國家公園亦對路殺議題高度關注,並持續與生多所保持密切交流。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


報導分類

關於窩窩

嘗試從關心動物與生活環境開始,是學會與世界永續共存的第一步 —— 也是窩窩的使命。

聯繫:service@wuo-wuo.com

免費收到窩窩好康資訊

成為窩粉

窩窩官方Line帳號成立了,歡迎加入除了能直接與我們聯繫,還能收到許多專屬資訊!點此加入,或加入好友@341jxh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