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右前腳截肢後,急救站的獸醫師努力想保留下集集母的右後肢,無奈最後仍是沒留住。
照片由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林桂賢獸醫師提供
集集母,也是石虎保育大使阿虎的原型。
她是隻在南投集集被發現,因為闖入雞舍偷吃雞而遭獸鋏夾中的石虎媽媽。在救傷過程中,獸醫師發現她有持續泌乳的狀況,推測她在野外仍有嗷嗷待哺的小石虎;但即便知道小石虎沒有媽媽的照料可能活不久,石虎媽媽也無法回到野外。
「她可能是先被夾中後腳,但是急於想掙脫便用前腳去撥弄,導致前腳也受傷,後來是單側性兩隻腳都截肢。」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獸醫師林桂賢如此描述。
在努力搶救、保住性命之後,等待著集集母的,卻非從此安享天年的餘生。即便獸醫師、照養員努力考量了她的身體狀況,調整了適合她的籠舍環境,也無法改變她的習性,更無法阻止她展現野生動物的本能。
「我們從地上的血跡判斷,她應該是頻繁地傷害到自己。」
少了兩隻腳後,集集母的行動能力很大程度受到限制,但她仍不時會跳躍、攀爬,卻往往重心不穩或抓力不夠而摔落地面,而著陸時的碰撞,造成斷肢的傷口不斷地復發、出血。
對於野生動物而言,無法自在地活動,無疑是最大的折磨;但面對數量珍稀、健康狀況又還算穩定的石虎個體時,要判斷施行安樂死,對獸醫師而言又豈是輕易的抉擇。
考量到動物的生活品質,是否要對救傷個體施以安樂死,或許存在討論空間。但對於一般大眾而言,更該正視的是:「為什麼這些動物要受傷、受困?」
以石虎的救傷原因來看,除了民眾撿拾的失怙幼獸,基本上都是來自獸鋏、私養、路殺,而這些都與人為活動脫不了關係。
後來,特生中心以集集母作為原型,打造出石虎保育宣傳大使「阿虎」,便是希望能藉由血淋淋的教訓讓大家明白,如果我們不希望再一次看見這樣令人遺憾的故事,也許,降低需要救傷的個體,是我們唯一能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