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壞的海洋生態系,需從禁捕做起?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社(以下簡稱動社)自從2012年起,就開始呼籲應將大白鯊、象鮫、巨口鯊比照鯨鯊列入保育名單,並發起連署,期望政府將其列為禁捕物種。2013年漁業署公告「大白鯊、象鮫及巨口鯊漁獲管制措施」,一旦捕獲,皆需通報數量以便統計及研究。

2020年6月,6隻巨口鯊被接連被捕獲,動社表示世界上僅2百多筆的巨口鯊捕獲紀錄中,臺灣佔了半數以上的捕獲量,在巨口鯊保育上扮演關鍵要角,保育策略擬定刻不容緩,再次倡議禁捕需求,引起大眾關注。

1605865278235.jpg世界各國的巨口鯊捕或記錄,臺灣明顯高於其他國家(照片來源|動物社會研究社彙整報告|不要讓物種滅絕:保護巨口鯊刻不容緩)。

 在7月14日「鯊魚關注日」動社、漁民也在漁業署等單位的見證下對巨口鯊的保育與研究簽屬合作協議;次日,漁業署隨即預告將施行大白鯊、象鮫、巨口鯊禁捕政策。

禁捕能避免巨口鯊受威脅嗎?兩派說法!

鯊魚博士徐華遜認為,巨口鯊目前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其列為無危(Least concern;LC等級),且研究目前主要仰賴漁民誤捕的個體,藉此反而能讓我們了解巨口鯊更多科學資訊,更提出動社認為臺灣為巨口鯊的墳場是言過其實,因其他國家的通報方式未必與臺灣相同,雖然世界的捕獲量絕大多數在臺灣,但可能是因與2013年發布的通報機制有關

 

768x1024_76258153187.jpg花蓮籍漁船「鑫昇寶36」捕捉到的巨口鯊(照片來源|引自中央社)。

最重要的是,禁捕政策如果上路,也未必能解決誤捕造成的動物損傷,根據統計,巨口鯊多是經「大目流刺網船」漁法混獲捕捉,通常拉上岸時巨口鯊已經死亡,即便再回放海中,恐怕也難以存活,無助於研究與保育。

對此,動社提出不同見解,認為少部分漁民在漁獲不佳又值四到八月巨口鯊迴游的高峰期間,會刻意捕抓巨口鯊,若能整隻售出也是不無小補,因此倡議禁捕。

鬼蝠魟屬的前車之鑑——數據歸零就是保育有成?

2018年澎湖的鬼蝠魟誤捕引發禁捕的事件後,通報數據就此歸零。但歸零就代表沒人抓嗎?

澄洋環境顧問的顏寧、社團法人臺灣永續鱻漁發展協會等認為,禁捕保育策略可能導致「漁民認為通報是自找苦吃,不如完全不報」的結果,恐怕實際的捕獲數據走入檯面下,捕獲量將無從得知,未來也將難以收集資料,對於制定保育策略適得其反。

針對這次巨口鯊議題,徐華遜則建議誤捕個體應帶回研究、鼓勵漁民合作標放、階段性的限額捕撈才可能是保護巨口鯊的長久之計。

 

社團法人臺灣永續鱻漁發展協會近日的系列圖文,對鬼蝠魟屬禁捕的後續效應發表意見,認為禁捕摧毀互信,無助保育執行。

佛系保育?海角幾隻誰知道?

禁捕預告來的太快就像龍捲風,更遭網友認為「沒有配套措施、只是想眼不見為淨」。
 
CrocoMan-GO 鱷名遠播粉絲專頁評論,此次政策只是解決「人」的問題。禁捕政策擬定需要更多基礎資料作為依據,海洋動物保育也仰賴學者、政府與漁民間的溝通及互信,倉促禁捕,恐造成長久以來與漁民建立的互信機制崩解,又使得通報數量未必能如實呈現。

然而,禁捕政策已經上路,未來巨口鯊族群是否會因此受惠,恐怕只有加強研究及管理的力道才能得知。


相關資料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


報導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