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縣政府事後緊急求助WildOne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照顧雛鳥,但搬家之舉仍引發許多網友討論,像是「為小雨燕製作木箱不符合習性!」、「隨機分配幼鳥不恰當!」、「為什麼不等牠們離巢?」等等,而原有218隻的雛鳥也僅剩144隻。 

美意害了牠,小雨燕被迫搬至不合習性的家

臺東體育場已有30年歷史,由於設施老舊斑駁,進行優化工程過程中發現大量小雨燕在體育館築巢。為了不破壞小雨燕於此居住的生態、又不耽誤工期,體育場及縣政府打造了16個木製鳥箱給小雛鳥們,希望改建工程的同時可以友善動物與棲地,卻沒想到這個善舉卻害了牠。

體育場長黃偉智於聯合報受訪時表示,在6月4日初步移置第一批小雨燕後,林管處擔心移置雛鳥恐讓鳥媽媽找不到孩子,便進而詢問鳥類專家建議,並在一週內陸陸續續送往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然而,原先218隻雛鳥離開原本的家輾轉到野灣後,卻僅剩下144隻。 

小雨燕是臺灣原生種,根據臺灣國家公園資料,小雨燕大半輩子都是在空中生活,除了孵卵、照顧寶寶外,覓食、飲水、交尾都在空中進行,巢也在高處屋簷、建築物上築。由於牠們的活動模式經常成群結隊、集體築巢,也因此本次受難小雨燕數量十分龐大。

 

2小雨燕通常於屋簷、建築物90度角的地方集體築巢。|圖片來源:台灣省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小雨燕哮啾啾影片截圖

 

雖然與家燕長得神似,但牠們習性構造非常不同,像是家燕可以站在電線桿上,小雨燕則因為腳趾構造為四趾皆朝前的前趾足,因此不能停在樹枝、電線上,甚至在地上站立有困難,除了吃飯須邊飛邊追飛蟲,起飛也需要由高處跳下去起飛,不能定點向上起飛。

鑑於小雨燕腳趾結構,且巢穴為土巢,長期關心生態的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志工黃唯哲於臉書也表示:「採用巢箱是一個完全不符合雨燕習性的作法。」野灣獸醫師陳彥涵於他媒受訪時也表示:「小雨燕生活及休息環境皆在高處,其實任何時間,可能都不適合移動牠們。

 

工程遇繁殖季、移置雛鳥不恰當,教育處:會再檢討

許多網友對於設置鳥箱,以及工程規劃期間及施工過程,碰上生態及棲地問題時,有無諮詢相關的專家學者;轉移雛鳥的過程是否恰當;又為何不能等到雛鳥離巢再趕工等等疑問感到相當好奇與質疑。

對於鳥箱設置緣由以及遷移前有無詢問專家學者,教育處並無詳細回應,現任台東縣野鳥學會理事長吳志昇則於臉書表示,就鳥會所知:「工程規劃前,他們未找過鳥會或其他環境保育單位商討,而是發現鳥箱方法無解時,才向鳥會諮詢總幹事蘇老師,並送往野灣。

長期關心野生動物及生態議題的李璟泓也於臉書質疑:「從野灣發布的雛鳥照片看,再等一兩個禮拜,這些雛鳥就可以離巢飛行了,就不能等離巢後再進行工程嗎?」而黃唯哲也認為:「理想上的做法應是調整避開繁殖期,或是等待大量幼鳥離巢再進行工程。但以台灣來說,這是較長遠、需努力的方向。

儘管原先教育處及體育場設置鳥箱是美意,但本事件卻也帶出臺灣工程單位遇上生態議題,對物種的了解與其解決方式,仍有一段進步空間。

臺東教育處也於6月12日回應:「本次體育場工程在生態保育上做了錯誤示範,向大家致上歉意並檢討反省。」並也承諾將全力支援野灣所需物資、人力及費用,未來也將更謹慎看待生態檢核機制,任何可能影響棲地行為都應會諮詢相關專家,避免小雨燕事件再次發生。

 

1發現將小雨燕雛鳥不適合搬至鳥箱,且會讓親鳥找不到,臺東縣政府連忙將雛鳥們送至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圖片來源|臺東縣政府教育處

 

救傷常客小雨燕,常在雨後、颱風被拾獲

其實,小雨燕經常八月或大雨、颱風時,發生巢被沖落而遭民眾拾獲的狀況,但由於腳趾的構造關係,小雨燕在地上無法站立、甚至飛起來,休息也僅能攀附在岩壁或建築物凹凸處,因此,墜落至地面時僅能以爬行的姿態求救。 

台南鳥會野鳥救傷組於2018年貼文建議,若民眾拾獲淋濕小雨燕,可先輕輕將牠擦乾,野放時可將牠舉高,或是攀附在高處,切勿直接將牠拋出,通常狀況好的會快速飛走,若飛不起來,請直接送往救傷單位。 

目前臺東體育場的小雨燕雛鳥也由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持續照顧中,並以野放為目標。目前有「冷凍麵包蟲」及「小尺寸尿布墊」物資需求,若熱心民眾有意捐贈,請事先私訊野灣,勿直接寄送。若有志工人力需求,野灣也將另行發布。


【2023.02.03更新】

臺東小雨燕死亡過百,野灣籲:施工迴避育雛期

去年6月臺東體育館整修工程,不當移除鳥巢,導致大量小雨燕幼雛失去親鳥照顧、健康不佳,被緊急送往野灣野生動物醫院救治。

同時入院的小雨燕數量多達218隻,野灣評估後將狀況較穩定的84隻小雨燕分別送往臺北鳥會救傷中心、特生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臺南水雉生態園區、屏科大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等,各地野生動物救援單位照顧。 

時過半年,今(2023)年1月14日最後一隻小雨燕因為神經症狀無法改善,由獸醫執行安樂死之後,整起救傷事件才告一段落。野灣1月30日在臉書宣布結案,218隻小雨燕中,僅4成成功回到野外,死亡數量破百。

為避免類似事件再發生,野灣提醒「待育雛期結束後再動工,便不需要耗費大量社會資源處理後續,友善環境的城市也才有可能成真。」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


報導分類

關於窩窩

嘗試從關心動物與生活環境開始,是學會與世界永續共存的第一步 —— 也是窩窩的使命。

聯繫:service@wuo-wuo.com

免費收到窩窩好康資訊

成為窩粉

窩窩官方Line帳號成立了,歡迎加入除了能直接與我們聯繫,還能收到許多專屬資訊!點此加入,或加入好友@341jxh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