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網站&遊戲
ONEpage
到不了的天空
你知道每天都有鳥撞上玻璃慘死嗎?這不只是意外,而是城市隱形殺手──窗殺。點進來了解更多!
短片(上)
窩的立場
窗殺:看不見的陷阱(上)
紅12墜落的那一天:揭開鳥類窗殺的真相與希望
播放Play
短片(下)
窩的立場
窗殺:看不見的陷阱(下)
從動物園到捷運站:台灣該如何一步步阻止窗殺悲劇?
播放Play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動態網站
ONEpage
豬跳車的運輸真相
臺灣每天約有600輛運豬車次,若乘以拍賣與屠宰的天數,每年最少有15萬車次,但為什麼豬會摔車?
記者說ep1
記者跟你說ep1
豬為何在國道跳車?
解密豬運輸的真相!
播放Play
記者說ep2
記者跟你說ep2
活體拍賣制度是什麼?
台灣豬的最後一哩路
播放Play
記者說ep3
記者跟你說ep3
屠體評級制度是什麼?
豬外銷的關鍵!
播放Play
影像敘事
ONEpage
肉豬的最後一哩路
但平安撐過運輸,直達拍賣市場的牠們,卻也得經歷一場「末日伸展秀」。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撰文|羅奕儒            編輯|朱翊瑄            設計|陳舒珊

海洋教育的重要基地——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座落於屏東縣車城鄉的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簡稱海生館),在經過10年的籌備後,於2000年開館,是台灣唯一一座有活體生物展示的海洋博物館。目前海生館有「台灣水域館」、「珊瑚王國館」和「世界水域館」三個主要展館,是台灣推動海洋教育與研究的重要基地。

「海生館是我們全國第一個BOT的社教單位,我們將水族部門委外經營,那時候就是希望把省下來的錢能夠投入海洋生物的教育和研究。」陳啟祥館長一語道出了海生館的緣起和意義。

熱愛海洋的陳啟祥館長,對於海生館有滿滿的期待與期望。

陳啟祥館長進一步補充,在國家財政困難、期待減少支出的狀況下,又希望廠商能著手興建新館,第一個BOT機構的合作自然是抱持著鼓勵與獎勵的性質,因此在合約的訂定上,並沒有太多罰則的條款。而隨著國內外對於圈養與展演動物福利逐漸開始重視,卻面臨合約無法約束的問題,有些保育與動物福利的議題,也必須和營運之間相互拉扯取得平衡。目前只能透過館方與海景公司不斷協商討論,以及相關學者和保育團體的監督遊說施以壓力,並透過動物保護法和野生動物保育法的修法共同找出持續提升動物福利的方式。

而面對海生館目前的狀態,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卉君則表示,BOT的模式其實衍伸出很多的問題,像是受限於權利義務不均的合約的限制,而無法干涉動物飼養狀況等現實問題。這雖然是前人種下的禍因,但其實還是有挑戰的空間,也有一些可以運用的資源去提升圈養動物的福利。

海生館裡,小白鯨們的日常生活#

在海生館,每隻動物的日常生活與醫療都是由專門的人員所負責,以下我們就來看看小白鯨的日常作息!

1. 住:#


目前小白鯨的活動區域包含展示池(前場,43m×13m×7m)與四個水池(後場,醫療池2個,直徑5m×水深2m、直徑8m×水深3.5m;預備池2個,直徑8m×水深3.5m),水的體積在4000公噸左右。水質部分每90分鐘會完成一次循環,每日會進行水溫與水質的基礎監控,每兩週則有包含營養鹽、微生物含量的詳細檢測報告。


2. 食:#


目前一天餵食四餐,分別是9、11、13、15點四次,每次大約30分鐘。訓練員藉由餵食的互動來了解白鯨的狀況,以及進行訓練,每隻白鯨的每日進食量大約在22-24公斤左右!


3. 飼養紀錄與醫療檢測:#


每日飼養紀錄

  • 攝食量:每餐紀錄

  • 血氧檢測、體溫:每日兩次

  • 呼吸數:每日一次

  • 環境狀況(與血檢結果做比對):水質、水溫等

其他檢測項目

  • 血檢:每個月一次,有異常狀況則增加檢測。除了生理狀況外,也能觀察動物是否有緊迫的狀況。

  • 噴氣孔、胃液與糞便檢查:每個月一次。

  • 超音波:有需求時進行,但平日就會落實步驟的訓練。

  • 其他醫療檢測項目:發現異常時進行檢測。

醫療行為 獸醫師根據血液報告與觀察判斷動物身體是否有異常,並視情況投藥或進行醫療行為。在緊迫的狀況下(颱風季節、陌生人接觸、施工等),會事先額外給予營養補充劑或水溶性維他命,同時盡可能地移除緊迫來源。


上課囉!豐富扎實的每日行程#

訓練項目有哪些?#

目前主要的訓練項目都是以獸醫師安排的檢測項目為主。像是側身、翻身、浮在水面、身體固定、接受儀器檢查、抽血。

照片來源:海生館提供

脫敏訓練,指的是將檢測步驟、模式放入平日的訓練中,藉由漸進式、正向獎勵的訓練方式,讓動物漸漸熟悉進而能夠主動配合獸醫師檢查,當正式檢查時,就不需要透過保定的方式,不只造成動物緊迫,人員也有危險性。

訓練的要點#

1.  尋求變化,訓練之外也有玩耍。

小白鯨是智商非常高的動物,不能每天都依照固定的行程和模式,因此除了固定的訓練課程之外,訓練師有時也會換上防寒衣到水中和小白鯨互動、玩耍、餵食,透過實際的相處去觀察每隻動物的習慣和喜好。

2. 因材施教,每隻小白鯨都有自己的個性。

依據每隻動物的個性、喜好不同,訓練師必須調整訊量的項目和方式。舉例來說,天使的個性比較好奇、愛玩,訓練過程中就需要比較多的變化,而她的通常配合度也相當高。叭噗則是個比較愛吃,不挑食,就可利用食物進行多變化的訓練。

3. 動物不願配合?訓練師才是關鍵。

動物與訓練師其實是存在緊密的信任關係,因此當動物不願意配合指令時,除了先排除動物的生理狀況出現問題之外,更需要去檢討是不是訓練師下錯指令,或是沒有給予良好的引導。

環境豐富化的進擊之路——玩具#

透過玩具的擺放,可以增加動物行為的豐富性,訓練員也可以透過玩具的使用狀況來觀察動物的身體、心理狀況。海生館目前玩具主要都是在第一餐餵食時放入水池,餵食最後一餐時收回,同時確認沒有任何零件脫落在水中。在漫長的夜裡,動物或許可能因此感到無聊,但為了避免在無人注意時玩具被誤食,成了不得不的權衡之計。

照片來源:海生館提供

死了七隻白鯨後,海生館的轉型之路#

從表演到單純展示#

在過去,海生館的小白鯨其實是會進行表演的,在每天固定的時段,遊客可以來到二樓的白鯨看台,觀賞白鯨在訓練師的引導下表演點頭、噴水、跳舞、頂球、尾鰭拍球、刷牙等動作。隨著國際上對於動物福利觀念的提升,並且在黑潮、動物社會研究會等保育團體的倡議下,海生館於2006年1月起取消小白鯨的表演節目,但仍然保留白鯨餵食、訓練的展示,開放民眾近距離觀看小白鯨。

2014年,小白鯨Blue 的猝死再度引起了媒體與民眾的高度關注,在各方壓力之下,海生館才全面禁止小白鯨的展演,並與政府、學者、保育團體召開白鯨諮議平台會議,共同檢討白鯨的飼育並研擬提升動物福利的方式。目前,館內尚存的海洋哺乳類動物包括小白鯨和海豹都已經不再進行任何的展演活動,僅有單純的動物展示。


回不了家的動物#

當動物福利開始受到重視後,會出現另一種聲音的討論:「該不該讓牠們回家?」也就是,是不是有辦法將目前圈養的個體野放回原生的棲地。

若動物能成功回家,聽起來似乎浪漫而美好,但在現實上,野放需要經過非常嚴密的評估,並沒有想像中的容易。楊瑋誠老師表示:「目前來說圈養鯨豚的野放案例太少、需要評估的條件太多。」除了動物個體的年紀、生理狀態外,待在圈養環境的年限、受到的訓練、與訓練員和動物的互動等都需要評估。而在環境上,不只要找到適合野放的棲地,還需要找到能讓動物漸漸熟悉野外環境的中繼站,如台灣每年都有颱風會侵襲,要找到適合的中繼站就變得非常的困難。

2013年,海生館野放飼養了8年、因體積逐漸龐大而不適合繼續圈養的鯨鯊,卻發生鯨鯊擱淺死亡的悲劇。在海生館內,鯨鯊長期習慣了在三十三公尺、寬二十二公尺的水缸裡不停地繞圈游動,在沒有設立中繼點的狀況下,直接將牠放回寬廣的大海中,習慣性的繞圈回游卻讓牠二度擱淺,最終死亡。這樣的案例不只反應圈養動物野放的難處,也凸顯了未經妥善評估、貿然野放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

圈養動物,你好嗎?#

圈養動物的環境#

  • 水體:水深為動物的2倍,長度直徑為體長的3-4倍。若不止養一隻動物,則高度維持,長度依據動物數量倍增。

  • 水質:一般建議每40-60分鐘水要完成一次過濾循環。其他細節則包含氯、臭氧的濃度、微生物和營養鹽的監測。

  • 水池造景:水池裡面通常不會有太多造景,盡量維持表面光滑,避免鯨豚因好奇或玩耍將異物吞食、也方便日常的清潔與管理。

楊瑋誠老師補充:「沒有理想的環境,只有可接受的環境。」最理想的狀態其實就是不要養,在這樣的前提下,才能進一步去討論針對目前既存的圈養動物,如何盡可能地提供更好的環境。

圈養如何影響動物?#

  • 緊迫:狹小空間、被迫與不同族群動物接觸、環境變動如訓練員更換、搬運移動、醫療行為等,都可能造成動物的緊迫。目前可透過血液檢查結果評斷緊迫程度。

  • 不良互動:因為生活空間狹小,又被迫與無親緣關係的動物共處一個空間,鯨豚為了地域主權可能會產生相互攻擊、追逐其他個體,甚至出現強迫性交的行為。(註:野外捕抓的鯨豚,在人為圈養的考量下會希望牠們能繁殖後代,為減少近親繁殖的早夭問題,通常不會從同一家族中挑選血緣相近的個體。)

  • 疾病:圈養狀態下的動物常見的疾病包括胃潰瘍,緊迫狀態也容易使動物免疫系統出現問題,甚至死亡。另外,相較野外環境,也多了感染陸域傳染疾病的風險,其中有些為人畜共通傳染性的疾病。  

  • 刻板行為:在圈養環境中,動物長時間面對空蕩的池壁,環境豐富化過低、長期處於緊迫的狀態下,動物會出現「刻板行為」,通常是反覆不斷進行無目的性之動作,像是在水缸中重複繞圈游泳、以身體摩擦池壁、吐魚、甚至有時出現撞牆等自殘現象。

刻板行為 stereotypic behaviour 長時間的、心神不定的、不斷重複的動作表現,在圈養的環境下,若動物福利不佳就很容易出現這樣的「刻板行為」,這在野外是不會發生的。不同動物的刻板行為表現方式會不太一樣,以鯨豚而言,常見的像是浮在水面不動、水缸內重複繞圈、用頭摩擦、碰撞玻璃、固定在某個地方做無意識的動作、反覆吞吐食物等。

章節介紹&購書資訊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


專題分類

關於窩窩

嘗試從關心動物與生活環境開始,是學會與世界永續共存的第一步 —— 也是窩窩的使命。

聯繫:service@wuo-wuo.com

免費收到窩窩好康資訊

成為窩粉

窩窩官方Line帳號成立了,歡迎加入除了能直接與我們聯繫,還能收到許多專屬資訊!點此加入,或加入好友@341jxh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