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礁懶人包 官網Banner

記者|何怡君       設計、插畫|林昕慧       責任編輯|蘇于寬

刷開之後,才見殼狀珊瑚藻的真面目

 

2018年年底,農委會林務局補助、中研院的大型研究出爐,其研究結果不論是現生殼狀珊瑚藻的多寡,或是藻礁生態系的豐富度,與台灣中油通過環評的監測調查研究,皆有所出入。

主導研究的中研院研究員陳昭倫,剛開始調查藻礁潮間帶的殼狀珊瑚藻覆蓋率時,得到的結果與台灣中油大同小異——能造礁的殼狀珊瑚藻看似寂寥,兩邊調查的覆蓋比率都偏低,大多介於0.2 - 0.6%之間。

陳昭倫過去專攻珊瑚研究,到了現場真正開始慢慢認識這截然不同的生態,海水中的泥沙在退潮時覆蓋著潮間帶,混濁的海域不適合做潛水調查,這是跟他過去所熟悉、有著清澈海水的熱帶珊瑚礁完全不同的生態系,「面對一個未知、新接觸的生態系,需要嘗試不同的方法做調查。

 

藻礁文章02篇 pic01陳昭倫在大潭藻礁的生態敏感區域進行研究調查。|圖:郭兆揚提供

 

有一次,團隊中的東海大學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副教授劉少倫與他的學生,嘗試用刷子和海水洗淨覆蓋藻礁之上的泥沙,才赫然發現下面都是現生的殼狀珊瑚藻。

且覆蓋率最高竟比原本高出了16倍,從3%變為49.69%。

這才發現在退潮時,藻礁的殼狀珊瑚藻被厚厚的泥沙保護,需要撥開這「保濕層」才能求得真實的覆蓋率。以此方法調查的結果,殼狀珊瑚藻的覆蓋率在G1和G2較低潮位(-160公分)最高可達30%,較高潮位(-100公分)也多有約20%。

 

藻礁文章02篇 挖開泥沙比較圖刷開泥沙的前後,明顯可見殼狀珊瑚藻覆蓋率的差異。|圖:農委會林務局《「藻」回南桃園的里山海:南桃園藻礁水圈環境生態對社區生活產業的影響》、郭兆揚提供

 

沒有基準的調查,研究結果各說各話?

 

為了得到更精確的研究資料,研究團隊頻繁進行田野調查,並且趁著每個月大退潮時,冒著危險走下靠近更低潮位的區域取樣,夏天大退潮約莫在下午4、5點,要頂著午後2點最炙熱的陽光前往現場;冬天大退潮則在清晨4、5點,需在半夜2、3點冒著刺骨的東北季風到達定位。

 

藻礁文章02篇 pic02專家學者在寒冷的夜晚抓緊時間研究。|圖:鍾愛琪拍攝、郭兆揚提供

 

研究結果除了現生藻礁的判讀有所差異,對於其上的蟹類、魚類、無脊椎動物等,以及更大型的鯊魚紅肉ㄚ髻鮫、裸胸鯙等物種數量、類別的發現,生態是否豐富,雙方多有不同定見。 

像是中油方的調查沒有發現紅肉ㄚ髻鮫,中研院的研究卻有發現11隻;中油方判定裸胸鯙的數量「不多」,中研院的調查則推估此區域內,其體長50公分以上的至少有1,725隻;還有螃蟹的種類,中研院調查生態敏感G1區共有25個種類,G2區更高有34個種類,中油方的監測則分別僅有15種跟21種。 

「因為我們沒有在同一個基準線上,講同樣的事情。」陳昭倫說,這是因為研究方法並非放諸四海皆準,儘管台灣中油使用的研究方法符合環保署的海洋生態調查標準手冊,但就像適合珊瑚生態的方法,不見得能套用到藻礁生態上,導致科學也難達「共識」。

 

藻礁文章02篇 pic03傍晚,研究者帶著水桶、刷子,刷去覆蓋其上的泥沙。|圖:劉少倫提供

 

若要減輕敏感生態一再受到開發挑戰的情形,以長遠來看,臺灣生態需要有更全面性、基礎性的資料庫,但以現實面來看,此題非常難解。陳昭倫分析,只要是常規性的研究,就需要長期穩定的經費支持,光是這點就很難做到;再加上每年都要回去做同樣的調查,很可能久久才累積到足以發表的成果,對於研究者及政府單位來說績效都不佳,很難有意願執行。

 

未知的環境,先假設它沒有值得保護的生態?

 

目前,對於大潭藻礁的研究調查因著這起開發案,漸漸揭開神秘面紗,在短短的時間內,中研院的研究已記錄了這裡近百種生物。而從2019年開工至今,又發現一級保育類台灣白海豚游經此區、全臺首見小丘多彩海蛞蝓,以及,這裡作為柴山多杯孔珊瑚現存的唯一棲地,研究登上國際期刊。

藻礁生態也獲得國際保育組織 Mission Blue肯定,列為東亞唯一的希望熱點。

 

藻礁文章02篇 Mission Blue大潭藻礁生態受到國際組織認證。|圖:擷取自Mission Blue

 

但大部分研究僅以肉眼可見的潮間帶為主,至於正進行大規模開發的工業港區,混濁的海域之下因調查不易,仍是所知甚少。在面對未知時,是先假設它不存在,或假設它可能存在,更加謹慎面對? 

依照目前的研究調查發現,大潭藻礁外海最遠到5公里處仍有礁體存在,但未能確定是否有現生的殼狀珊瑚藻,以及有無生物棲息。台灣中油的環境保護及生態保育處副處長黃志堅表示,大潭藻礁的海水混濁、透光度低,判定沒有現生的殼狀珊瑚藻,認為海域內的藻礁與沉積岩、火成岩等一樣。

「只是組成不同的石頭而已。」黃志堅表示

然而,專攻殼狀珊瑚藻研究的劉少倫有不同的看法,他以國外研究為例,說明殼狀珊瑚藻在水深300公尺處也能生存,「它是所有藻類中最耐低光的。」他進一步說,有沙埋研究顯示*註 1,它遭30公分厚的沙子覆蓋3個月仍活得好好的,在大潭藻礁沙退沙埋的動態環境中,它同樣活了下來,證明它沒有那麼脆弱。因此他判斷,海域內很有可能有現生的藻類存在。

大潭藻礁地景已發現獨特生態及其保存價值,若原本生物多樣性的平衡遭到破壞,後果誰也無法精準預測。劉少倫認為,該保存的就不要輕易改變,他反對某些科學家認為「人定能勝天」的觀念,「就是那些認為自己一定會勝利,卻忽略了藻礁已在這邊幾千年。

如今,觀塘案開發在大潭藻礁之上,黃志堅將工程的人為介入解讀為自然變化的一環,大膽臆測經過開發,藻礁生態也不見得會變得不好。他說,人類的壽命太短,不足以了解時間洪流裡的變化,「如果堅持現在這個時間點是最好的,要保存它,那做的事情就是抗拒自然的變化。」 

然而,當選擇對生態的未知大膽,難保最後慘敗的,不會是包括動物、生態,還有人類自己。

註1:D’Antonio, C. M. Role of sand in the domination of hard substrata by the intertidal alga Rhodomela larix. Mar. Ecol. Prog. Ser. 27, 263–275 (1986).

 


 施工已經開始了!業者縮小陸域開發範圍的替代迴避方案,以及生態補償的因應措施,是否足夠保全藻礁,以及住在其上的生物們呢?繼續看下一篇:03 住這裡的生物,能搬的搬、不能搬的坐等開發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


關於窩窩

嘗試從關心動物與生活環境開始,是學會與世界永續共存的第一步 —— 也是窩窩的使命。

聯繫:service@wuo-wuo.com

免費收到窩窩好康資訊

成為窩粉

窩窩官方Line帳號成立了,歡迎加入除了能直接與我們聯繫,還能收到許多專屬資訊!點此加入,或加入好友@341jxh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