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動社的血腥指控,中華民國養鴨協會理事長陳自成認為籠飼具可避免鴨群和候鳥、糞便的接觸,還能提高土地利用率等優點;秘書長李鴻忠也認為鴨農面對外銷需求增加,為了管理效益才提升籠飼比例,須予以尊重。農委會畜牧處處長謝耀清則回應,籠飼僅是國內少數飼養模式,未來會籌組輔導團隊與籠飼戶加強溝通和協助。

為了生產和管理效益,就注定犧牲蛋鴨的動物福利嗎?彰化鴨農吳鴻基就證明了人鴨共利的生產模式,他以非開放式的鴨寮讓蛋鴨有足夠空間活動,首創的高架式地板減少鴨群和糞便接觸,不只清潔工作事半功倍,蛋鴨生活舒適也提升產蛋率和鴨蛋品質,雖然人道飼養投入的經費較高,但提升產品品質反而增加獲利機會。當然,消費者意識抬頭才是動物處境改變的關鍵,選購友善農產品來支持維護動物福利的農民,才能幫助經濟動物們得到更好的生活環境。

 

二、列瀕危的鱗角腹足海螺,能否阻擋礦業的開採?

圖|深海生物學家Chong Chen/Mongabay

 

2001年在印度洋深海熱液噴口發現一種腹足綱生物——鱗角腹足海螺。由於熱液噴口會噴出具毒性的硫化氫,鱗角腹足海螺為了生存,與一些細菌發展共生關係,這些特殊的細菌可吸收硫化氫生成四硫化三鐵,而具磁性的四硫化三鐵讓鱗角腹足海螺可以被磁鐵吸住,儼然是海底的萬磁王!

然而,最危險的地方不一定最安全了!礦業公司覬覦熱液噴口附近的有價值礦物和金屬已久,過去認為開採成本過高,如今技術已發展到可讓開採獲得經濟利益。對於在熱液噴口進行開採,深海生物學家Chong Chen認為進入該棲息地的探險行為可能就會破壞熱液噴口或摧毀沈積物下的動物。 

還好就算礦業公司有技術也無法擅自開採,擔任海床採礦守門員的國際海底管理局(ISA)預估在2020年會制定出能否開採的行為準則,而現在為了保護深海棲地,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在7月18日將鱗角腹足海螺新增至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希望能影響ISA的評估,現在研究人員正在研擬其他14種在熱液噴口生活的物種列入紅色名錄的可能性。 

 

 

三、高美濕地逐漸陸化,陸蟹和彈塗魚的家掰了!

圖片取自|我們的島

 

台中高美濕地每年高達150萬人次造訪,遊客過度踩踏造成濕地陸化,因此讓在地生物失去了家園。為降低人潮對棲地的破壞,台中市政府從2012年開始限制遊客待在離岸四百公尺的核心區,到2014年才架設可通至永續利用區的木棧道。

不過木棧道無法解決高美濕地的陸化危機,遊客進入永續利用區仍會踩踏濕地,而且弘光科技大學環安衛生工程系溫志中副教授發現木棧道加速了近岸的淤積情況。除了遊客影響,從台中市政府2012年的《高美野生動物保護區保育計畫書》可發現,外來種植物水筆仔也會造成濕地陸化,加上鄰近的台中港北防沙堤會讓大甲溪出沙推積在濕地南側,各種人為干擾、外來種以及海岸工程等因素加速濕地陸化。

濕地陸化導致生物型態逐漸轉變,原是陸蟹和彈塗魚的棲地被適合乾涸環境的乳白南方招潮蟹排擠,近岸出現中華結縷草、鹽地鼠尾粟和蘆葦等陸生植物。種種跡象顯示,濕地逐漸要變成陸地了!面對高美濕地陸化問題,台中市政府針對人為因素下手,除了在現場安排巡邏志工勸導遊客下灘踩踏的行為,今年開幕的高美濕地遊客服務中心就是希望達到遊客分流、降低遊憩壓力;其他造成濕地陸化的因素則尚未看到解決方案。



 

四、因為可愛就按讚分享,社群傳播恐加速野生水獺滅絕

圖片|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

社群網路上的水獺萌照吸引眾人目光,飼養需求上升導致國際非法交易頻傳,尤其以日本的需求最大。目前所有亞洲水獺物種均被列為易危或瀕危物種,現在又因人類豢養的需求而加速水獺的滅絕,尤其是小爪水獺和江獺在過去三十年已減少野外總數量的30%。

不只野外數量減少的危機,就算被豢養的水獺恐怕也過得不好。這些食肉目的群居型水獺不適合被豢養,人類居住空間無法提供牠們在大型水棲環境活動的需求,而且沒有同伴也會引發壓力影響身體健康,目前寵物界對水獺的照顧資訊又很少,許多人看見水獺的可愛而興起的飼養念頭,卻忽略了照顧的隱憂。 

為搶救小爪水獺和江獺的數量,印度、尼泊爾、孟加拉等數個國家將牠們從《附錄二》的瀕危物種清單中,移到《附錄一》,根據《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的規章,《附錄一》的物種都不得以任何形式成為國際貿易的商品,盼以此杜絕非法交易。 不過,因水獺可愛的外表而在社群轉發、分享的行為,引發市場以可愛動物作為商機才是非法交易的動力,我們該反思自己的無心之舉可能會影響野生動物的存亡。

 

五、每年百隻鯨豚擱淺台灣沿岸,竟與軍事聲納有關

圖|維基百科

 

自從1950年代全球使用軍事聲納以來,鯨豚擱淺的事件越來越頻繁。近年台灣的鯨豚擱淺數量也有增加趨勢,2018年甚至高達137隻鯨豚死亡,雖然鯨豚擱淺的原因眾多,但過去曾發生在軍演期間大量擱淺事件,讓專家特別指出軍事聲納對鯨豚擱淺的影響。 

聲納形成的高音量聲波會讓以聽覺來導航的鯨豚失去方向,或是為躲避聲納而過快從深海游至淺海,水壓瞬間改變造成器官受損。中華鯨豚協會理事長楊瑋誠表示2005年台灣海軍與美日軍演期間,短短一個月發生22起鯨豚擱淺事件,種類包括活動於深海的鯨豚及罕見的朗氏喙鯨,從遺體發現在短時間內發生水壓改變的「潛水伕病」。而不僅是眼前的擱淺事件,也有研究發現藍鯨因聲納的干擾,而停止哺育幼鯨,隱性的傷害也許更大。 

而面對鯨豚擱淺事件增加,雖然海巡署的救援不遺餘力,但中華鯨豚協會秘書長李宗翰指出目前缺少合適的救援池,還需要公部門出手相助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


報導分類

專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