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學會「貓式思考」,才能當個稱職的「貓侍」啊!

 

撰文:蘇于寬 | 責編:羅奕儒 

 

訪問對象:林子軒醫師

  • 現為 IAABC/CCBC 國際動物行為諮詢協會/貓行為諮詢醫師
  • DUMA ANIMAL HOSPITAL/CBC 杜瑪動物醫院/貓咪行為諮詢醫師 
  • 粉絲專頁:貓咪行為諮詢醫師 林子軒醫師

 

 

 

1. 貓有社會階級嗎?

有,但不明顯,不像狗的社會階級這麼成熟,貓是齊頭式的平等,貓只在乎「我,有或沒有」,「如果今天我有,那麼你有沒有就不關我的事情。」例如今天A貓在乎的是有沒有吃的好睡得好的地方,有就好,至於B貓有沒有其實沒差,再者,如果有養多貓的家庭應該會發現,貓不介意誰先吃或誰後吃,只要「有」吃到就好。

 

2. 我這樣癡情望著牠,喵都不喵我一眼?

只有狗會跟人類做眼神的交流,貓如同大部分的野生動物一樣,「眼神的對望」只會發生在攻擊跟威脅行為時,所以要跟貓示好,別再直盯著人家了,緩慢眨眼然後眼神移開才是比較比較和平的告白。

 

32372569303 d79bead3f5 h

誰准你這樣直視朕的眼神!

 

3. 貓吃魚,天經地義阿!?

市面上充斥著各式各樣的魚罐頭,但貓愛吃魚,是因為人類的給予加上魚腥味才形成的,野外的貓獵捕小動物都以鳥類、鼠類居多,「你有看過貓跳海去抓魚的嗎?」而貓舌頭上的倒刺是用來梳毛理毛,可不是用來挑魚刺的!所以,如果要餵貓吃魚的話,除了「食篇」提到的不建議紅肉鮪魚(重金屬污染)之外,也記得要幫貓挑刺哦!

 

azer koculu 253776

誰叫魚這麼香(腥)呢!受不了啦!

 

4. Come on, 賞貓一個清淨吧!

獨居的狗,是可憐的,因為狗是群居動物,但獨居的貓,則會因為「落得清淨而鬆一口氣!」貓,是機會主義者,例如當貓到了一個陌生環境時,牠永遠都在觀察「這裡有沒有食物、水、躲藏的地方等等......。」牠不會去想:「為什麼我來到這裡?為什麼主人拋棄我?我好想主人等等。」而是就當下的環境去找出生存之道,大部分的野生動物也是如此。

 

33146011676 deb1cd7764 h

我知道你愛我愛到無法自拔,但是我在忙 Leave me alone, please!

 

5. 來,抱一個,親一個!

你有問過貓想不想抱抱,想不想親親嗎?沒有,因為你只想到你自己。雖然總被貓萌到而下意識的開啟「抱緊處理」模式,但其實貓根本不知道抱抱或親親的動作是愛的表現,所以只能說這是滿足飼主虛榮心的一種方式而已。請務必確認貓咪的個性以及意願,並以安全的方式抱抱,若有不適,請放手,因為勉強而來的幸福是不會幸福的呢。

 

6. 請別期待貓咪解決問題。

野外的貓,可曾聽過任何的行為問題?沒有,因為當環境產生緊迫問題的時候,貓咪選擇的方法是「離開」問題來源,而不是「面對」問題,更不會去解決問題。例如兩貓爭執,牠們只會選擇打跑對方,不然就是離開對方,而不會去想怎麼找出問題然後和平共處。

因此居家生活的貓,問題的產生通常都是「因人而起」,亂尿尿?愛咬人?不給抱?該扮演解決問題的該是「飼主」,通常不是「貓」。

 

32342734054 56756a78c2 h

什麼紗窗破洞要打屁屁?那是什麼意思?我只是看到外面有好吃的啊!怎麼了嗎?

 

7. 我的貓太愛我了,我不在牠身邊牠都會分離焦慮啦!

在貓的行為上,分離焦慮只能當結果來看,不能當病因,焦慮是「症狀」,不能當單一的「疾病」來處理,焦慮在臨床病學上可以用藥物控制,但通常效果很差,因為不一定是「主人在不在」的問題,因為主人對於貓而言只是「信賴的資源」在眾多環境因素綁套的一項而已,所以解決問題的方式也絕對不只是「多陪牠、多跟牠講話」,重點還是在「住篇(打造人貓共存的空間吧!)」所提到的,怎麼樣把空間營造成符合貓咪需求,並且按照牠的生理時鐘來滿足牠每天的任務才是解決方案。

 

32372602903 2f54d7c5ff h

你要關我?那你養我幹嘛?有事嗎?我需要能滿足我狩獵、捕食、睡覺的環境!

 

 

8. 我家貓都吃Buffet,想吃就吃,多好啊!

任食制,是非常糟糕的作法,會讓貓的生理時鐘產生巨大的混淆,貓的生理時鐘是「打獵 > 捕捉 > 吃飯 > 理毛 > 睡覺」,如何讓動物活得開心,依照生理時鐘生活是最基本的飼養之道。

 

 


 

林醫師的臨床經驗:不拘泥細節,要放眼未來的正向改變。

 

27208578491 3cd6b85be9 k

 

林醫師的臨床經驗中,大部分飼主都會描繪非常細節的狀況,例如:「我的貓為什麼只咬我左腳?牠都只在下午三點攻擊我男朋友?我摸了A貓再摸B貓,B貓就會生氣?到底是什麼原因?哪個點?造成牠如此如此這般這般。」但對於林醫師而言,這些都過於「擬人化」甚至太瑣碎了。

 

「我只會先了解貓到底是生理問題(生病),還是行為問題?」若是行為問題,究竟是哪個細節哪個點導致貓不開心,其實一點都不重要,獸醫師不是寵物溝通師,無法代替飼主去跟寵物協商;林醫師也不能接受所謂透過溝通去「請貓看開一點」的這種作法,因為問題沒有解決,之後就會再發生。

 

舉例來說,青少年少女的某種割腕自殘行為,並不是為了自殺,而是有很多種可能的原因,負面方式的紓壓、引起別人的注意等等,而這樣的自殘通常不是「一次性」的行為,而是養成連續性的習慣,假設今天的情境是少女被老師罵而自殘,醫師的處置如果是去請老師「不要罵」少女,或者說請老師「避開」這些敏感的議題,那麼問題並不會解決,因為這樣未來這位少女再次面對其他類似情境的時候,她仍然會用她習慣的方式去處理情緒,也就是割腕。

 

問題不在於少女遇到了「什麼樣的不開心的情境」導致自殘,問題的核心在於「少女用錯的方式來處理自己的情緒或紓壓」,因此,我們要教導的是「如何用正確的方式來紓壓」才是重點!

 

回到動物的行為問題上,同樣的道理,我們不需要去追根究底那個已經發生的事,而是怎麼去改變,讓未來的生活情境、互動模式是正確符合動物的需求才能解決問題。而行為問題的處理方式都是建立在「獎勵想要的行為,忽略不想要的行為,不以處罰的方式」原則去執行的。

 

27181798582 6a7d5cf290 k

林醫師在北投「杜瑪動物醫院」有行為專門門診

 

後記

 

林醫師說:「貓,就像一面鏡子。」映射出人與動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但我們能不能理解或是接受牠反映出來的情境,進而反思,這是一門人生課題。

 

撇開疾病不談,行為問題多來自環境、人為與心理的交集聯集後產生,而就目前的科學來看,只有極少部分來自貓的心理(自發性產生的問題),大部分都是「環境因素」與「人為因素」造成的,其實「行為」追根究底就是建立在「動物福利」的概念上,因為我們開始關心動物的生活有沒有符合動物需求,有沒有受到壓力或是緊迫等等,從行為的觀察上去推論,也才會有所謂的「行為問題」的研究。

 


 

本文收錄在—— 窩抱報 Vol6 / 八月號《與貓一起生活

 

wuobao vol.6 cover yellow

 

販售通路

窩窩商店TAAZE讀冊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


報導分類

專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