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不及長大的幼鯨 疑似死亡繩索奪命

這隻長20、寬2.5公尺的藍鯨,突破了臺灣至今鯨豚救援的體型之最,動員超過40名工作人員進行解剖工程,但牠其實是隻尚未成年的幼鯨。本該健康成長的幼鯨,卻疑似因繩索阻礙進食而活活餓死;雖然死因仍需透過解剖進行更詳細地分析,不過研究中心主任王浩文推測藍鯨已死亡三到四週以上,肌肉和內臟都已腐化,且胃部沒有殘留任何東西,應該豐厚的脂肪層變得非常單薄——死因直指那條繩索。

初步推測幼鯨餓死後才漂浮至臺灣海域,最後被沖上海灘。

02 83304231 1420569378123460 211040893195517952 o 圖|死亡繩索纏繞藍鯨的胸和嘴,白色部分是耳條藤壺(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

 

在鯨豚專家抵達擱淺現場時,第一時間從外表特徵和喉腹褶*的數目判斷是長鬚鯨;直至一週的解剖分析,從胸鰭、背鰭與尾鰭的形態及鯨鬚板的特徵,再加上經過粒線體DNA控制區序列比對,發現與藍鯨有99.28%相似度,才確定是一隻藍鯨。而且還有另一重大發現,因為在全身的骨頭和關節處,軟骨分佈的比例很高,是一隻明顯還處於生長階段的藍鯨。成大鯨豚研究中心召集人王建平表示:「初步判斷這隻藍鯨約3、4歲左右,應該不會離開母鯨身邊才對。」

喉腹褶:鬚鯨科下頷到肚臍間長溝狀的皮膚皺褶,皺褶能夠擴張喉嚨,以便進食時可以容納大量的海水與獵物。

解剖現場縮時錄影,成大鯨豚中心莊景壬志工拍攝編輯

 

人類獵捕、船隻撞擊,海洋巨人不安全的生活

現今的藍鯨數量估計只剩15世紀前的3~11%,約五千到一萬五千隻左右而已,已經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入瀕危物種。

從15世紀大航海時期前,人類已經為了食用鯨魚的肉和使用油脂,系統性地進行商業捕鯨,不過由於獵捕鯨魚的技術和工具尚未成熟,又藍鯨因為游泳速度快且屍體會下沉海裡,當時還不在人類獵捕的清單內;直到1860年之後,捕鯨船已進步到可以追趕上藍鯨速度,加上空氣壓縮機的發明使得鯨屍持續浮在海面、拖進漁港,獵捕的數量開始明顯上升。在1900年到1960年共有約三十六萬頭藍鯨遭獵捕,直到國際捕鯨委員會(IWC)在1966年正式通過了禁止商業捕捉藍鯨才稍微趨緩

時至今日,捕鯨在國際間漸漸式微,不過日本、冰島、挪威仍有捕鯨活動,而人類對藍鯨的威脅依舊存在。世界自然保育聯盟就提到遭各種漁具纏繞正是威脅之一,一旦被纏繞,藍鯨可能就會拖著漁具而影響進食能力,或是不斷掙扎疲勞致死。另一威脅則是船隻撞擊,過去有研究發現當船隻靠近時,藍鯨無法有效地迴避,而船隻撞擊往往會造成極大的身體損傷。此外,海洋噪音、海洋污染以及長期的氣候變遷也都是潛在威脅。

04 57544677 2378964452325269 2437975161224298496 n 圖|小領航鯨遭船隻撞擊斷尾(Francis Pérez

 

未解的謎團——擱淺臺灣的牠,來自哪裡?

臺灣成為藍鯨的生命終點,不過引起專家好奇的是,牠是從哪裡漂來的?要先知道藍鯨的分佈才能推敲牠的來歷,由於全球對於藍鯨的研究資料仍不足,雖然尚未確切掌握牠們在全球的移動行蹤,但從過往紀錄可發現在北太平洋、北大西洋以及南半球有三大族群,通常在高緯度夏季覓食地,以及低緯度冬季繁殖地之間進行長時間的季節性遷移,不過也有部分個體全年都在固定區域內活動的紀錄。

位於西太平洋的臺灣並非藍鯨主要棲息地,甚至也不在遠距移動的路徑範圍內,過去在西太平洋目擊和擱淺紀錄都十分稀少,王建平指出鄰近國家菲律賓、日本和印尼至今都只紀錄到各一例,因此藍鯨為什麼會出現在臺灣海岸讓專家感到困惑。

為了解開藍鯨身世之謎,研究單位除了探索鯨魚屍體找解答,身上的繩索也是線索之一,希望從繩索的產地回推藍鯨從何而來。 

臺灣海域的鯨豚,你們好嗎?

全世界的80多種鯨豚中,臺灣光是目擊和擱淺就有32種紀錄,尤以東海沿岸更能見到許多包括大翅鯨、抹香鯨、領航鯨等中大型鯨類,種類相當豐富!

作為鯨豚分佈的密集地點,中華鯨豚協會理事長楊瑋誠表示,臺灣對於世界鯨豚的研究扮演著非常重要的監督與守護角色,若沒有做好鯨豚保育,將對世界鯨豚的生態產生嚴重衝擊。

1994年開始統計鯨豚擱淺事件之後,去年2019年達到紀錄新高,共有150隻鯨豚擱淺,當中死亡擱淺就高達132隻,而「誤捕」和「感染導致死亡」是主要死因。中華鯨豚協會執行秘書陳冠宇指出誤觸漁具的大多是有足夠覓食能力的健康個體,卻因為遭誤捕,導致鰭肢受傷、無法上浮呼吸而溺斃,顯示臺灣的不當漁法對鯨豚是很大的威脅。

而藍鯨雖然不是臺灣海域常見的鯨豚,但首度的擱淺紀錄卻讓關心鯨豚的社群一片默哀,畢竟那條緊捆在身的繩索正在告訴我們,牠的死亡絕對不是自然或是意外,而是一樁人類的殺害。

這隻幼年藍鯨的到來讓我們再次正視海洋生態,顯現著臺灣的海域還存在著種種威脅。關心臺灣海洋議題、長期進行鯨豚調查的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指出,東部海域的鯨豚面臨著賞鯨船隻的衝擊、海洋廢棄物汙染、非法漁法、非法鏢刺走私等問題;而西部海域的風電工程開發也讓學者憂心,施工過程所產生的噪音污染會造成鯨豚免疫力下降。

這些問題若沒辦法改善,那麼仍然會有下一隻不幸擱淺的美麗生物。

延伸閱讀:中華鯨豚協會活體鯨豚擱淺處置「鯨生情未了」紀錄片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


報導分類

專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