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台北市立動物園。
記者|陳怡潔 編輯|蘇于寬
台北市立動物園照養多年的42歲非洲象「美代」,自今年2月起出現左前肢步態異常,研判與老化有關,園方開始給予關節藥物治療並觀察反應。然而,美代在6月初開始身體不適,6月6日更無法自行站立,經多方評估並徵詢國際專家意見後,最終決議進行人道處置,並於7日凌晨會同台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完成病理解剖。
今年二月,醫療團隊發現非洲象美代出現左前肢不正常步態,經診斷後啟動保守性治療及行為觀察。圖片來源:台北市立動物園。
台北市立動物園動物組組長吳立信表示,美代於6月2日開始出現比較異常的行為,包含有點不服從保育員的指令、較容易受到驚嚇,雖然仍能順利在展場與後場進出,但園方已提高警覺,亦透過監視器確認並無外力刺激。
6月3日起,美代開始體溫升高,醫療團隊隨即投予抗生素進行治療,起初症狀略有緩解,6月4日的血液採樣也未檢出明顯異常;但到了6月5日上午,美代的食慾下降,也出現下痢症狀。
6月6日上午,美代的體溫仍偏高並有脫水現象,需緊急透過輸液補充水分與電解質。但令人遺憾的是,治療過程中美代突然坐下,之後便無法自行站立,園方緊急調度人力與設備,歷經4小時努力仍未能協助牠重新站立。
治療過程中非洲象美代體力不支坐下後即無法再自行站立。圖片來源:台北市立動物園。
醫療照養團隊嘗試協助美代重新站起,經多次努力後仍無法改善現況。圖片來源:台北市立動物園。
過程中,園方亦聯繫北美動物園暨水族館協會(AZA)大象專家,經審慎評估後,認為美代的生理機能已難以恢復,繼續治療恐反而會加重痛苦,最終決定採取人道安樂的處置方式。
台北市立動物園推廣組媒體聯絡人吳倩菊向窩窩記者說明,大象在野外雖偶爾會採取坐或臥的姿勢,但大部份時間採站立姿勢來分散身體重量,一旦長時間無法自行變換姿勢或起身站立活動,大象的身體重量將對內臟器官造成壓迫,影響體內正常循環,進而對健康造成更大的負擔。
台北市立動物園獸醫室醫師郭俊成表示,美代離世後,園方立即與台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分子暨比較病理生物學研究所合作,於7日凌晨2時完成病理解剖,歷時約6小時。
解剖結果顯示,美代死因初步研判為全身性感染,其全身多處淋巴結出現結節腫大,肺部也發現局部多發性出血與壞死;此外,美代的左前肢腕關節有變形與發炎,研判是導致牠在病情急轉直下後,無法重新站起的原因之一。
目前動物園內仍有一頭43歲的雌性非洲象「千惠」,以及分別為43歲與44歲的雌性亞洲象「友愷」與「友信」,其中,友信去年也曾因身體不適,接受多次足部治療。事實上,大象的足部因為需要承載3至6噸的體重,長期承受巨大壓力,是十分容易出現老化與病變的部位。
吳立信指出,根據過往圈養個體或野生個體的觀察紀錄,非洲象的平均壽命大約在40至60歲之間,40歲以上的非洲象已屬高齡;隨著年齡增長,自然會開始出現一些老化現象,包含象牙退化影響進食。
由於大象具有高度社會性與智能,吳立信坦言,美代離世後,長年與牠相伴的千惠可能會察覺異樣並出現行為反應,未來將仰賴保育員更多的陪伴與觀察。
至於是否引進新個體與千惠作伴,吳立信回應,大象所需的生活空間寬廣,照護標準也相對嚴格,若要引進新象,必須經過審慎評估,優先確認是否具備提供完善動物福祉的條件,再進一步討論相關規劃。
吳倩菊補充,目前園內飼養的大象皆為圈養環境中出生,主要肩負教育與宣導的使命:
動物園裡的每一隻動物,都是擔任保育大使的角色。
她鼓勵民眾,透過與園區動物建立情感連結,進一步關注各種動物在野外所面臨的生存威脅,並以實際行動支持野生動物保育。
作為動物園長年照養的代表性個體,美代讓更多人認識了非洲象的特性與魅力,也成為一代人記憶中的動物象徵。美代的離去,讓許多曾在展場前與牠相遇的民眾感到不捨,而牠的生命故事不僅加深了人們對非洲象的了解,也提醒大家保護瀕危物種與自然環境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