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何怡君    編輯|蘇于寬 設計|陳億瑞

以受苦的牠們 營造社群媒體的「假日常」

 「跪求教學」、「借分享」、「想要+1」與動物的獨特合照,在社群媒體得到讚賞的留言以及按讚關注,為了追求獨特的呈現,可能需要同框的動物做出非自然的動作、強迫牠們互動,或是打扮成特別的模樣,拍個一百張再精選一張,動物在人類的需求之下受到傷害。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康庭瑜描述,社群媒體的展現是個「假日常」,既要像日常生活會做的事,但又不能太無聊。「大家希望拍到很特別但又日常的事情,既要看到日常生活,但如果太日常,又不會覺得是一個景觀而值得被看。」

社群提案

在印度的齋浦爾騎大象登古堡,與大象拍下看似愉悅的合照,就是一個。

儘管這件事不斷複製在每組騎大象的旅客身上,但每個旅客是向各自的親友、觀眾展示,因此他們仍認為自己的經驗是獨一無二,並且值得被看的。大象作為這些畫面的要角,看到的網友有一天也去到印度,或是其他也有騎大象行程的國家時,或許會想著:「這次輪到我了。」於是,複製了心中的美好景象,騎大象、拍照打卡,同樣成為大象觀光的代言人。

社群提案 在印度齋浦爾騎大象燈古堡。|擷取自Instagram

社群媒體所帶來的仿效效應,讓被當作互動及拍照工具的動物一而再,再而三地承受痛苦,並且不只是旅客發文,旅遊業者、店家商家、非法貿易商人等也都循著同樣的管道,對外有效地進行宣傳,讓動物永無止盡地受到傷害。

2018年印度動物福利委員會(AWBI發布對印度齋浦爾圈養大象的評估報告當地的103隻大象中,根據身形及負重量來看,全部不適合在琥珀堡這樣的坡地騎行,即使是在平地騎乘,也只有一半通過評估的標準,但牠們的腳部全都患有疾病,包括有裂縫、瘀青、變色、變形等等,騎乘會讓傷處更難以痊癒。

此外,牠們大多有搖頭晃腦的刻板行為,更有18%失明,行走、載人都有危險性,並且近半的象牙都被切除,推測可能早已流入非法的野生動物交易市場;同樣是近半的數量沒有有效的所有權及監護權證明,可能是由野外非法盜獵而來,歷經訓練,成為聽從人類指令的載客工具與拍照道具。


社群提案 資料來源| AWBI< Report on Evaluation of  Applications for Registration of Captive Elephants for Performance in Jaipur>

儘管這份評估報告詳細闡明大象的處境,但時至今日,牠們依然日復一日地,往返穿梭在這條古老的道路上。只要人類的需求仍在,牠們龐大的身軀、畫上圖樣的面孔,仍會繼續成為社群媒體上,一個個的特殊造景。

社群上篇 04 大象從原生棲地被捕捉,與家人分離。|世界動物保護組織(WAP)

引領風潮流量爆表 卻已成為加害者

現代人的生活與社群媒體密不可分,去了哪裡、做了什麼,也在線上同步留下足跡,並期待獲得他人的關注。宇聯心理治療所心理諮商師蘇予昕說,渴望在社會網絡中得到認同,是每個人都有的需求,只是隨著生活型態的改變從線下轉往線上,在社群媒體收到一個讚、一個留言回覆,腦內就會分泌多巴胺帶來欣快、愉悅的感受,從中得著歸屬感、安全感,但若過度依賴,會產生像是吸毒一般「社群成癮」,越來越不計代價地賺得他人的回饋。

蘇予昕說,追求認同的需求是中性的,但當以人本主義出發,將動物視為任人擺佈的附屬品,在社群媒體展示動物以獲取讚賞時,即可能對動物做出有害的行為。

社群提案

人類的自我為中心加上無知,不知不覺就對動物帶來傷害。蘇予昕回想大學時,跟團去泰國畢業旅行,他們的第一個行程就是騎大象,並且也拍照上傳Facebook。直到這幾年動保意識提升,她才意識到騎大象的行程可能帶來的問題,心中湧起一股罪惡感。
 

這個東西很特別,別人沒有經驗過。

她分析騎大象的往事,就像是用一個活生生的動物為自己在社群的位置加分。人的認同需求固然會有,但能透過很多方式滿足,不應該用壓榨、欺凌其他的人或動物達成。

不過,即使個人做了反省,社群仍有同儕的力量會互相影響,蘇予昕解釋道,群體的串連讓用戶處於一個潮流中,若又有明星帶頭示範、熟悉的同儕參與其中,更能帶起風氣,「處在當中會很有安全感,感到自己是被接納的、被包容的。」當大家都這麼做,錯的事情好像也就沒有那麼不對。她舉例說明,像是班上同學都很吵時,跟著吵就好像也沒什麼關係,群起的行動,帶來責任共同承擔的道德分散感。

社群上篇 06 大象畫畫、餵食老虎、擁抱猴子、脖子掛蛇等,是泰國常見的動物體驗行程。|擷取自Instagram

此外,線上的串連擁有跨時、跨區的特性,相較於過去線下的串連,成本更低廉,號召力強大。在現存最大的短影音社群平台抖音上,用戶可以發起挑戰賽,新奇、趣味的概念往往吸引多人參與,拍下仿效的影片內容。一個熱門的clap your hand challenge,以跟隨加快版的兒歌<If You Are Happy And You Know It>拍打節奏,吸引全球破3百萬支影片響應。

在這挑戰賽中,有許多人選擇拍打飼養的同伴動物,眾多貓、狗在影片裡被持續拍打身體,甚至被巴頭、呼巴掌,紛紛露出驚恐或憤怒的神情。然而,人們無視於牠們的痛苦,在彼此串連的群體中享受樂趣,留言回應:「好有趣!」、「我家的貓也來試試。」至今挑戰賽仍延燒,更多的動物也為此遭殃。

社群上篇 07 貓狗在抖音的串連活動被打巴掌、腳掌貼上貼紙。|擷取自抖音

除了這個挑戰賽,亞洲善待動物組織(PETA Asia)新聞發言人 Keith Guo指出,抖音曾盛行cat and tape challenge,也有110萬支影片響應,飼主們在貓敏感的腳掌黏上膠帶或貼紙,貓無法自行把貼紙甩掉,因而出現驚嚇與激烈的反應,觀看者開心留言:「站起來了!」、「貓會功夫。」也許有的飼主認為只是一時的驚嚇沒有關係,但獸醫師表示,儘管這恐懼是否會延續是看個體而定,但變得不信任人、不給摸,以及產生攻擊性,甚至壓力導致自發性膀胱炎、過度理毛等都有可能發生。 

不是為了要展示動物,只是為了要表達自己。

Keith Guo認為,這些追求好玩、獲得關注的內容,既沒有展現出動物真實的一面,讓網友更認識牠們,動物在當中也沒有選擇的餘地,淪為娛樂人類的工具。

按讚分享先等等 牠才不是你想的那樣

用戶在社群媒體上的從眾心態,用同樣的方式對待不同的動物,即使這隻看起來沒事,卻不代表那隻也沒問題。會思考的狗行為獸醫團隊獸醫師謝明穎說,每隻動物的容忍度都不同,不僅是不同物種存在著差異,即使是同個物種,不同個體也都不一樣。

之前曾流行的寵物染毛,謝明穎認為,不是一定不可以,但有很多眉眉角角在其中,除了要看染劑的品質好壞,每隻寵物本身的條件像是毛的長短、皮膚狀況、是否會對心理造成壓力等等,飼主與業者都要做好評估考量,不然拍完美美的照片後,動物卻開始出現舔手舔腳、自殘等行為,或是直接攻擊人,要重建讓牠們恢復健康就是條漫漫長路。

 

社群上篇 08 一隻全身被染成紅色的狗,許多網友留言批評。|擷取自Twitter

有的行為則是所有動物都不適用,像是抖音挑戰賽 Clap Your Hand Challenge,謝明穎直言,過份的拍打行為就是「討咬」,很有可能人跟動物都受傷,「有看到的都是動物沒有把主人送到急診室的,那些不好的就不會放上去了!」

除了帶動仿效的風潮,社群媒體的呈現去脈絡化,動物只被看到美好的一面,網友看了覺得不錯,也買了一隻回家,照顧後才發現非原本所想;或是在社群媒體看到多人推薦的飼養方式,回去嘗試,卻忽略了每個個體都有所差異,結果不如預期,狀況變得很糟而求助動物行為的訓練,甚至有的飼主選擇棄養,像是爆紅的刺蝟後來產生棄養潮;或是日本風行的水獺飼養,讓牠們大量被非法走私買賣,野外的數量更面臨瀕危處境。

社群媒體常見動物的趣味影片,謝明穎認為,對於家中飼養的犬貓,若是飼主意在跟牠建立好的關係,「握握手、轉個圈也好,翻滾也好,這些其實都無傷大雅。」重點是要學習判讀牠們的狀態,不用人類認為理所當然的想法妄自推斷。因為光是溝通的方式,人類慣用言語溝通,許多的動物卻是用肢體溝通,在不瞭解的情況下,就很有可能發生誤判,讓動物平白受苦。

像是之前紅極一時的懶猴搔癢影片,本屬於野生動物的懶猴被飼養在俄羅斯的一處公寓,飼主搔弄牠的身體,牠舉起雙手,許多網友認為這是牠享受被搔癢,但其實,牠舉手是處於驚嚇害怕的狀態,正努力分泌腋下的有毒物質防禦。

社群上篇 09 住在俄羅斯的懶猴Sonya,「被搔癢」的影片在全球廣傳。|擷取自Youtube

 謝明穎在工作上接觸寵物犬、圈養的野生動物,她認為「以動物娛樂人類」是個既定事實,家中飼養的犬貓帶給飼主生活上的慰藉,那些圈養多年,甚至繁衍到第二代、第三代的野生動物也是一樣,如何尊重並了解牠們的天性、性格,透過正確的方式與牠們互動,透過正向的訓練豐富牠們的生活、照顧牠們的健康,甚至加入教育等更正向積極的意義最為重要,「就像一隻狗不會訓練牠在水裡面跳躍,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相對地,一隻海豚也不會訓練牠在陸地上跑步。」 

社群上篇 10

在社群媒體展示動物,沒有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簡化通則可用,但用戶若不想成為殘害動物的加害者,需要拿去畫面中的美好假象,貼近動物更真實的視野。關於同框或不同框,靠近或保持距離,動物們需要人類更接近尊重且平等的對待,才不會造成難以回復的傷害。

社群上篇 11 窩窩製圖

 

社群媒體照騙術(上)——牠才不是你想的那樣! 

社群媒體照騙術(下)——如何讓牠少吃一點苦?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


專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