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記者|陳怡潔 編輯|蘇于寬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自8月29日起展出由海洋保育署託管的革龜骨骼標本,該個體於2022年活體擱淺後不幸死亡,經海科館製作標本後,如今正式對民眾亮相。
2022年2月1日上午約10點左右,民眾在新北福隆沙灘發現一隻遭漁網纏繞、傷勢嚴重的海龜,隨即通報海巡單位。經救援人員到場確認,該個體為革龜,且是台灣海岸首次有紀錄的活體擱淺案例。當天下午4點,該隻革龜緊急被送往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生態暨保育研究室救傷,但仍於隔日不幸死亡。
參與救援的志工林群於8月31日在社群平台分享當時的畫面,只見擱淺的革龜全身纏滿漁網、行動艱難,也幾乎看不見完整身軀。林群回憶:「當場看到眼前這一幕時幾乎要爆哭,可是我叫自己不行哭出來。強忍著淚水,因為哭出來會沒有力氣拿剪刀開剪。」也指出光是為革龜解開身上纏繞的漁網就耗費了約一個小時。
解開漁網後,發現革龜身上滿是纏繞造成的切割傷,傷痕累累。圖片來源:林群。
海洋保育署說明,該隻革龜為雌性,背甲曲線長139公分、曲線寬97公分。被發現時,牠全身纏繞著層層廢棄刺網,頭部與身軀遍布多處外傷;解剖後亦在胃中發現食品包裝塑膠袋與麻布袋等廢棄物。
病理報告指出,這隻革龜的皮膚傷口癒合狀況與一般單次創傷不同,觀察到明顯的肉芽增生,推測其遭網具纏繞的時間可能已超過一週。在長期創傷刺激下,局部與區域性感染反覆出現,再加上營養不良與免疫力下降等問題,進一步發展為系統性感染,出現急性心內膜炎、敗血性血栓及壞死性腸炎等病症,顯示因廢棄漁網纏繞與誤食海洋廢棄物,該隻個體健康嚴重惡化,並在擱淺、緊迫等因素加成下,發展為敗血症導致死亡。
(延伸閱讀:不當救援反致死?海保署:革龜死因待分析(更新:死因出爐))
海保署表示,海洋廢棄物已對絕大多數海洋生物造成負面影響,容易造成誤食或纏繞,甚至使生物受傷甚至死亡,成為海洋生態的潛在威脅。海保署呼籲民眾應盡可能減少廢棄物產生,並踴躍參與淨灘、淨海等行動,共同營造健康的海洋環境,守護海龜及其他海洋生物。
革龜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海龜,體重可達300至500公斤。與其他海龜不同的是,革龜的背甲沒有硬殼,而是被厚實的皮革狀皮膚覆蓋,背上通常可見五道隆起的稜脊,因此也被稱為棱皮龜、楊桃龜或木瓜龜。
牠們的前肢比例在所有海龜中是最長的,使革龜擁有出色的游泳與深潛能力。成龜背甲直線長平均約150公分,甚至可超過 200 公分。除了性成熟的母龜會在繁殖季上岸產卵外,革龜幾乎終生都生活在大洋中洄游,很少靠近沿岸地區。
在全球範圍,革龜的IUCN 瀕危等級則是「易危」(VU),牠們雖廣泛分布於三大洋地區*,但數量正急速下降,因洄游範圍廣泛,各大洋的漁業活動都可能對革龜族群造成干擾。此外,產卵沙灘遭開發、龜卵盜採等人為行為,也是重大威脅。再加上革龜以水母為主食,而海洋中,塑膠袋外觀與水母極為相似,使革龜容易成為海洋廢棄物的受害者。
*註:三大洋包括太平洋、大西洋與印度洋,目前又以太平洋的革龜族群最為瀕危。
除了此次活體擱淺的案例外,2023年7月4日,亦有另一隻革龜在屏東萬里桐發生擱淺。經救傷收容後,該個體於7月5日死亡,病理解剖後,推測死亡原因為誤食魚線,導致消化道病變引發敗血症,多日無法進食而虛弱死亡,再次印證海洋廢棄物帶來的危害。
雖然臺灣並非革龜的產卵區,但過往衛星追蹤資料顯示,臺灣南部水域仍在革龜的洄游範圍內,並偶有漁民在混獲過程中意外捕捉。而依據臺灣《野生動物保育法》,革龜為一級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不得騷擾、虐待、獵捕、宰殺、買賣、陳列、展示、持有、輸入、輸出或飼養、繁殖。
海保署也提醒,若民眾發現擱淺或需要救援的海龜,應立即撥打海巡「118」24小時專線或通知所在縣市主管機關,並提供詳細的發現地點、時間及動物狀況,讓海保救援網(MARN)團隊能在最短時間內前往救援。
(延伸閱讀:第3例革龜擱淺仍不治,解剖為誤吞魚線虛弱餓死)
海科館研究典藏組主任陳麗淑博士向自由時報說明,這件標本的製作與維護極具挑戰,由於革龜背甲薄、脂肪厚,必須使用特殊材料與蝶型骨支撐骨架,但部分結構與塗層可能隨時間脫落,經過反覆調整、補強,才得以完成這具珍貴的骨骼標本。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目前已正式展出這具革龜骨骼標本,民眾可前往「開放式典藏庫房」的深海生物區近距離觀察,親身見證這隻革龜的生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