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林業與自然保育署
記者|陳怡潔    編輯|蘇于寬

秋天是虎頭蜂攻擊事件的高峰期,因為蜂群在秋末個體數量最多,警戒性也隨之升高;近日雲林即發生一起憾事,一名工人在遭虎頭蜂連續叮咬四十多下後,送醫不治。

事後,有「虎頭蜂達人」在媒體上建議,若不慎驚擾虎頭蜂巢,應立刻趴下、避免奔跑或移動:「就算被咬了一兩下也要忍住,絕對不要轉身狂奔,這樣可以降低被叮咬的次數。這時候千萬不要去撥了。讓牠叮!你當作是木頭人的時候牠可能叮的次數就會比較小一點。」但這項說法與目前官方防蜂類宣導明顯相悖,也引起蜂類專家出面澄清。

20251014 01近日有「虎頭蜂達人」在媒體上建議,若不慎驚擾虎頭蜂巢,應立刻趴下、避免奔跑或移動,但這項說法與目前官方防蜂宣導並不一致,也引起蜂類專家出面澄清。圖片來源:三立新聞網


臺灣蜂類保育協會理事長蔡明憲表示,虎頭蜂在攻擊時會於目標身上留下警戒費洛蒙氣味,進而引來更多虎頭蜂共同攻擊,因此「趴在原地不動」是非常危險的行為,應盡快離開現場才是正確的處置方式。

他進一步說明,雖然虎頭蜂的飛行時速比人類奔跑速度快,但這並不代表不應該跑:

跑的過程雖然還是可能會被叮,但只要能跑離蜂巢範圍,牠們就不會繼續追擊。

林業與自然保育署也表示,如民眾遭到虎頭蜂攻擊,務必優先離開現場,千萬不要停留原地或趴下躲避。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退休教授杜銘章則分享自身經驗指出,虎頭蜂雖然對不動的物體較不敏感,但被叮咬的人在強烈疼痛下根本難以保持靜止,直言這樣的建議是「恐怖的達人建議」。

秋季為蜂螫事件高峰期 過敏反應可能致命

虎頭蜂其實是胡蜂科(Vespidae虎頭蜂屬(Vespa)昆蟲的統稱,全球共有23種,台灣則曾經記錄到9種,包括中華大虎頭蜂、姬虎頭蜂、擬大虎頭蜂、黃腰虎頭蜂、黃腳虎頭蜂、黑腹虎頭蜂、威氏虎頭蜂、雙色虎頭蜂、黃色虎頭蜂,其中,黃色虎頭蜂與雙色虎頭蜂為外來種。

虎頭蜂為大型蜂類,領域性強,也有較高的毒性,牠們的生命週期不到一年,每年約在3至4月開始築巢、採集與育幼,夏、秋兩季則是蜂群快速壯大的時期,蜂群個體數量在秋末達到高峰,工蜂的警戒性會顯著提升,稍有干擾便可能被視為威脅,蜂螫事件多在此時頻繁發生。

由於人體對虎頭蜂毒液中的蛋白質成分可能產生劇烈的過敏反應,因此在遭受連續攻擊時,可能導致死亡。而且,與一般蜜蜂不同的是,虎頭蜂的螫針沒有倒鉤,攻擊後不會卡在皮膚內,可多次重複螫刺,也因此更加危險。

蔡明憲說明:「(被蜇的)針數越多,毒量就越多,過敏反應就可能比較嚴重,這是成正比的。」不過他也強調,被蜇刺後實際出現何種反應仍與個人體質與免疫反應有關。

另外,蔡明憲表示,獨自脫離蜂巢活動的虎頭蜂通常攻擊性很低:「社會性昆蟲的習性是有同伴在身邊的時候,牠們比較容易採取防衛行為;落單的個體防衛行為會降低很多。」他解釋,虎頭蜂有時會飛離蜂巢1公里遠,因此民眾若遇到單隻虎頭蜂,無須過度驚慌,保持距離即可;但若發現周遭不只一隻,則可能已接近巢區範圍,遭蜇刺的風險會大幅提升,應保持冷靜、儘速安靜撤離現場。

他也務實指出,多數民眾難以第一時間正確辨識物種,因此若遭到蜂螫,不必嘗試分辨是否為虎頭蜂,也無需尋找蜂巢,盡快離開現場就是最佳對策。

20251014 02若發現身邊不只一隻虎頭蜂,代表可能已接近巢區範圍,遭蜇刺的風險會大幅提升,應保持冷靜、儘速安靜撤離現場。圖片來源:林業與自然保育署

登山防蜂攻略:備應急藥品、避吸引蜂群,風險意識最重要!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提醒,民眾在登山或郊遊前,可先透過新聞報導或登山社群了解預定路線是否有虎頭蜂活動;外出時除應謹守戶外安全守則、盡量結伴同行,也建議隨身攜帶醫療資訊小卡,並可針對防範虎頭蜂準備應急藥品,以及避免可能吸引蜂群的行為。

*註:醫療資訊小卡需註明姓名、血型、過敏史、使用藥物與慢性病史等,方便救援及醫療人員掌握關鍵資訊。

林保署宣導資訊指出,民眾可在諮詢醫師建議後,依個人需求在出行前準備口服抗組織胺、止痛藥、類固醇藥膏等應急藥品。若因虎頭蜂叮咬出現局部腫脹或發炎,可先以冰敷減輕腫脹,並塗抹消炎止痛藥膏;而若出現嚴重過敏反應,例如呼吸困難、暈眩等,則可服用抗組織胺緩解,並應儘速尋求醫療協助。

蔡明憲補充表示,應對急性蜂蜇過敏反應,最理想的處置是送醫,無法即時送醫可使用腎上腺素注射筆。不過,腎上腺素注射筆是管制藥物,較難以取得,且單價高、保存期限短,相較之下,口服抗組織胺藥雖然起效較慢,仍可能是更普及的應急選擇。

另一方面,林保署也提醒民眾,入山時應避免使用香水、氣味濃烈的化妝品,並建議穿著淺色長袖衣褲及戴帽子,以降低吸引虎頭蜂的風險。林保署保育管理組人員說明,虎頭蜂嗅覺敏銳,主要會被糖分或蛋白質氣味吸引,例如樹汁、熟果、甜味飲品或肉類食物,因為這些氣味與牠們覓食或築巢接觸的氣味相近,而香水等人工製品也可能被誤認為食物而吸引其靠近。

林保署建議,山林間飲食應妥善包覆並在安全區域內食用,以避免人蜂衝突。蔡明憲則呼籲:「不要亂丟廚餘,吃一吃要包起來。」由此例可見,落實無痕山林原則,也是為人類親近自然增添一份安全保障

20251014 03林業與自然保育署提醒民眾,入山時應避免使用香水、氣味濃烈的化妝品,並建議穿著淺色長袖衣褲及戴帽子,以降低吸引虎頭蜂的風險。圖片來源:林業與自然保育署


另外,蔡明憲進一步強調,有蜇蜂類昆蟲蜇人的行為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蜂巢大小、族群數量、季節、氣溫、風向以及個人行為等,各項防範虎頭蜂的建議僅是設法降低風險,而非萬無一失,最重要的是時刻保持警惕

大家都會想要懶人包或一個標準答案,但是當你忽略背後的各項因素,直接去脈絡化的時候,就可能造成遺憾的事情。

坊間迷思破除:殺蟲劑、塗尿都沒用 虎頭蜂生態角色不可忽視!

若在戶外遭遇疑似虎頭蜂的蜂類攻擊,林保署建議,此時可用手肘或衣物保護頭頸部,迅速撤離現場,同時大聲呼救、尋求他人協助,待確認周遭已無蜂群追擊後,再利用清水或肥皂水清洗傷口,去除費洛蒙並降低感染風險,也建議無論傷勢輕重,都應儘速就醫

而坊間流傳各種應對虎頭蜂攻擊的方法,林保署強調:「切勿嘗試自行滅蜂。」實驗已證實,市售殺蟲劑未必能有效殺死虎頭蜂群,甚至可能因此引來更多攻擊;若發現蜂巢也建議不要自行移除,因為危險性很高 ,應撥打1999,交由各縣市委任的捕蜂捉蛇團隊處理。

20251014 04林保署指出,遇到虎頭蜂時應迅速撤離現場,也建議無論傷勢輕重,都應儘速就醫。圖片來源:林業與自然保育署


此外,過去網路上曾流傳,遇到虎頭蜂攻擊時可「找一根短木頭,在頭上快速轉一圈,丟向山谷或低處或順風方向」,蔡明憲直批:「這是沒有根據的。」並再次重申遇到虎頭蜂攻擊時,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立即離開現場花時間找木頭或辨別順風方向都不是上策。

坊間迷思還有在蜂蜇後塗尿「治療」,他也澄清此舉無效:「以前以為蜂毒是酸性、尿是鹼性,這樣做可以『酸鹼中和』,但實際讓人過敏不適的是蜂毒中的蛋白質——蜂毒肽,不是酸鹼中和的問題,所以你塗尿也沒用。」

而對於部分民間人士會以虎頭蜂入菜或下酒,蔡明憲認為,以昆蟲作為食材本身並無問題,但有些利用方式可能存在過敏風險及衛生安全疑慮,也引發部分民眾為經濟利益肆意破壞蜂巢,反而對生態與公共安全造成危害,社會大眾宜審慎斟酌。

蔡明憲說明,虎頭蜂在生態系中扮演控制小型節肢動物族群的重要角色,虎頭蜂幼蟲為肉食性,成蟲會捕捉小型節肢動物,將其搓成像貢丸般的肉球,帶回巢中餵食幼蟲。林保署則指出,虎頭蜂能捕食害蟲、進行授粉和幫助種子傳播等,對維持生態平衡有不可忽視的貢獻。

雖然目前尚無研究或觀察顯示台灣的虎頭蜂正面臨生存威脅,但蔡明憲指出,威氏虎頭蜂等高山種的族群數量較少,人們對他們的瞭解也十分有限:「高山種的虎頭蜂需要受到更多重視。」

蔡明憲呼籲民眾毋需污名化虎頭蜂,並表示若虎頭蜂在人類活動範圍內築巢,確實需要移除;但民眾進入山林時,只要與蜂巢、蜂群保持距離,通常不會發生危險。

山是野生動物的家,我們去爬山,是去野生動物家作客。

盼民眾理解虎頭蜂也是生態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並不是需要趕盡殺絕的「害蟲」。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


報導分類

關於窩窩

嘗試從關心動物與生活環境開始,是學會與世界永續共存的第一步 —— 也是窩窩的使命。

聯繫:service@wuo-wuo.com

免費收到窩窩好康資訊

成為窩粉

窩窩官方Line帳號成立了,歡迎加入除了能直接與我們聯繫,還能收到許多專屬資訊!點此加入,或加入好友@341jxh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