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何怡君 編輯|朱翊瑄 設計|黃品瑄
百家動保團體大搜查 年收多來自捐款
協會都是負債的,就自己貼錢、朋友捐,臉書也自己寫,但有年紀了也不會網路經營。
一位動保團體負責人的傾訴,這也是許多在動保領域耕耘的同路人心聲,他們身陷吃重又繁瑣的服務泥淖,金援不穩固又難以提升勸募量能,有些也無力整理財務使用、收支狀況等對外資訊,當現代捐款者越來越重視團體的公開透明程度,他們可能更難取得資源,動物受到的幫助也難以穩定地維持下去。
2021年窩窩搜查全臺125家立案動保團體,包括做收容照養、抓紮絕育、救援醫療以及倡議宣導、研究保育等行動,幫助對象擴及各式同伴動物、野生動物,還有為經濟動物、展演動物、實驗動物發聲。並在2021年5月至7月之間著手處理第一批名單,10月至11月進行第二批名單,透過網路蒐集、電話與信件聯繫等,蒐集這些團體的財務與服務資訊,其中,年度總收支作為了解財務運用的基礎,在部分團體未公開或不提供之下,取得53間團體的數據,年收入加總共6億3千多萬元,捐款收入為最大宗佔78%,捐款多寡牽動著團體所獲取資源,相比之下,其餘收入項目的佔比皆不高,影響不那麼大。
窩窩透過網路蒐集、電話與信件聯繫,取得53家動保團體年度收入支出。|資料蒐集、數據分析、設計製表:窩窩wuowuo
曾受農委會動保科委託,針對動保團體營運進行4年期培力計畫的陳婉惠,當時任職台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秘書長,擁有超過20年公益團體經營經驗,對於這些非營利組織而言,她表示取得捐款是組織長久經營必要的基礎,若無法獲得一般民眾認同,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很難拿到更多捐款的話,人力會非常缺乏,一人就要身兼多職,這是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
捐款者關心哪些動物,願意捐款支持哪些服務與行動,對於動保團體服務能否延續,以及動物是否能持續得到幫助,皆有長足的影響。
犬貓制霸捐款收入 野生動物難以匹敵
近年來,石虎、臺灣黑熊的消息頻頻曝光,大眾對野生動物的關注似乎有所提升。但若與「人類的好朋友」犬貓比較,服務犬貓為主的動保團體獲得捐款及義賣等募捐總收入,高出服務野生動物的生態保育團體近6倍。
窩窩透過網路蒐集、電話與信件聯繫,取得53家動團年度募捐收入,並按物種區別出服務犬貓為主,或是服務野生動物為主的兩大類型團體。其他未分類團體則包括服務非犬貓的同伴動物如兔、刺蝟等,或是為多元不特定物種包含圈養動物、經濟動物、實驗動物、展演動物等倡議發聲的團體。|資料蒐集、數據分析、設計製表:窩窩wuowuo
犬貓如此受青睞的原因,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顏聖紘認為也不難想像,「因為貓狗在人類手上,還可以給牠取名字,野生動物不能啊!大部分人根本都不知道野生動物在哪裡。」
社會大眾因野生動物的「不可見」,對牠的理解少,捐款支持自然也少。
野生動物彼此之間也有著高低差異,顏聖紘說,「有毛」跟「沒毛」應是一個分界,此外,主責野生動物保育的林務局保育科科長翁嘉駿也表示,生態保育團體的發跡最早應是從容易見到、賞心悅目的鳥類開始。
人類的偏好影響哪些動物先得到幫助、誰能獲得最多資源,此次窩窩百家團體調查,野生動物類別中,就有超過一半是鳥類團體,幫助鯨豚、海龜等「非鳥」與「沒毛」動物為主的團體,取得的募捐資源僅佔所有生態保育團體的12%,是弱勢中的弱勢。
窩窩透過網路蒐集、電話與信件聯繫,取得13家受助對象為野生動物的動團年度募捐收入。|資料蒐集、數據分析、設計製表:窩窩wuowuo
不同物種資源有落差,經費籌措的方式也有所不同。相較之下,犬貓團體的募款量能高於其餘動物類別,年收入高達9成仰賴捐款,主責動物保護的農委會動保科科長鄭祝菁認為,這是一個好的現象,團體要永續經營,即應具備良好的勸募能力。
至於服務野生動物的團體,整體而言,收入管道也更為多元,捐款佔比不到一半,各式補助及服務本身獲得的資金也是重要的一環。
翁嘉駿觀察這些生態保育團體,大多會先評估有多少資源,再決定要做多少事,不會一直擴張,並且不同服務性質需要的資源也各異,需要籌措更多經費支撐協會運營,
「沒有哪個比例是好或壞,合法又可以順利地做下去,就很OK。」
窩窩透過網路蒐集、電話與信件聯繫,取得50家動團年度收入來源項目與金額,並排除一間未提供明確收入項目團體。|資料蒐集、數據分析、設計製表:窩窩wuowuo
然而,儘管犬貓頂著人類光環分到最多資源,現況服務犬貓團體待解的議題、需幫助的動物卻仍遠大於服務量能,並有許多要立即處理的難題堆在眼前,光是處理後端問題就疲於奔命。
收容中途前仆後繼 研究倡議乏人問津
窩窩調查的百家動保及保育團體,有著多元的行動實踐,包含針對長年待解的流浪動物議題,投身做收容中途、抓紮絕育以及救援浪浪;野生動物的救傷、野放、長期收容或採取生態研究和保育行動;或在各式動保議題上,以行動倡議或教育宣導,和大眾闡述溝通。
但這些相異的服務行動,得到的資源卻有所落差。其中,針對長期存在的流浪動物問題,有超過5成的動保團體投入中途送養或長期收容,期待能提升動物生活品質、終結流浪,各團體前仆後繼地加入高耗能的服務型態。有不少動保團體電訪時提及,收容場所只有不到5人甚至沒有任何正職員工,照顧數十隻、數百隻動物的工作每日皆十分吃重,更沒有多餘的力氣經營募款。當心力與財力燃燒殆盡時只能退場,但在此之後,動物們仍在場上為生存拚搏。
同樣地,偏向處理眼前難題的救援醫療、抓紮絕育,也各佔2至3成之間,這類刻不容緩的需求,驅使著多數團體付諸行動。並且有不少團體做這些服務的同時,也認為肩負著對外溝通的使命,因此,有4成的團體也同步投入教育宣導的行列。 除此之外,研究保育、倡議宣導等不是直接服務動物的類別,以間接方式幫助動物,則多是敬陪末座。
窩窩透過網路蒐集、電話與信件聯繫,將125家動團以1至3項的主要行動類別進行分類,其中各個團體可能不只有單一服務行動,各項目佔比加總不等於100%。|資料蒐集、數據分析、設計製表:窩窩wuowuo
倡議之難——溝通偏理性、行動門檻高
議題倡議行動若發揮得當,可在前方扮演領航的角色。顏聖紘表示,像是政策改變的一種模式,即是在於社會情勢迫使主管機關主動出來處理,
有社會事件時,NGO(非政府組織)給你壓力。
但倡議團體卻較難取得捐款者的支持,台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秘書長何宗勳感嘆,在臺灣做議題倡議的團體很可憐,聯盟的捐款多來自於國外,或透過聯盟成員自身的人際網絡支持,非特定對象的大眾捐款是少之又少。並且議題倡議,往往需要更多團體團結發聲才做得起來,集結眾人之力也是不容易的一塊。
對此,公益責信協會理事長余孟勳分析,倡議團體達成成果的時間非常漫長,也往往沒有那麼具體,甚至可能隨著時代變遷,終於促成政策法律通過時,卻也難以歸因是自己的功勞。但他認為,相較於其他團體較常激發捐款者情感面的衝動,這類型團體的基本功在於熟悉議題脈絡,並提出未來可能的走向與解方,溝通偏向理性訴求。
余孟勳舉例,比如說捐款者可以選擇捐給照顧收容百隻貓咪的團體,但若捐給倡議團體,則可能受益的是貓咪這個物種,
他能夠溝通的,可能是較具有前瞻性或理性的捐款者。
這些勸募者關注更大範圍的事,期待帶給動物的是更整體的改變。
以現況而言,倡議團體除了募款之難,要做好議題、法規政策的研究剖析,進而監督政府、向社會大眾倡議,進入門檻很高。顏聖紘觀察臺灣的動保及保育團體,能做好這兩部分的倡議團體並不多,「可以獨立倡議的團體相對來說很少,尤其能好好做法規研究、調查的是很少數。」前端要茁壯,仍有許多難題待克服。
動物之福——動物資源平權、動團穩定運行
2021年公益責信協會蒐集2,500份捐款人的行為調查問卷,是繼2003年行政院主計處之後,第二次臺灣捐款者的大規模調查,此次推估2020年臺灣個人捐款規模高達1,062億元,為近20年前推估427億元的2.5倍,並且發現動物保護也成為受捐款者關注的第五大議題,佔比10.24%,僅次於兒童及青少年、老人、身心障礙、急難救助。
該協會委託民意調查公司發放2,500 份問卷,對臺灣捐款者進行一次大規模調查。 |資料來源:公益責信協會《公益觀察 2021 暨臺灣捐款人行為調查》。設計製表:窩窩wuowuo
雖然可見臺灣整體勸募的成長趨勢,以及動保議題越來越熱門,但動物保護的行動類別、社會需求眾多,現況資源仍十分有限,以窩窩本次調查來看,動團年收入加總6億3千多萬元,看似不少,但實則加總仍不到臺灣公益團體龍頭慈濟年收的十分之一。並且不同的動物物種或行動類別之間,仍存在著資源不平權的隱憂,需要關注動物的捐款者更多元廣泛的認識不同議題,讓各式動物需求能更多地浮上檯面並受到支持。
此外,余孟勳表示,團體也要追求持續穩定,應要把自己當作一個常態性運作的組織,除了做好服務本身,也需有一定的行政量能,才有機會獲得更多的資源,並且在資源進來時,也才有營運能力擴大,把事情做對又做好,產生真正的影響,
否則,只是過渡性的解決某幾年存在的問題。
其中,也包括資訊公開透明,做好對外溝通。余孟勳認為,如果連像是收支都無法交代,可能慢慢就有捐款者會因此離去,資訊公開透明既是對捐款者的基本責任,也是取得信任與支持的關鍵。並且對於動保及保育團體而言,受助者既是無法自主發聲的動物們,財務透明度自然也成為動物實質受惠與否的檢核依據與重要指標。
延伸閱讀:【動保捐款大搜查2】一切因為沒資源?僅半數動團財務公開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