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朱翊瑄    編輯|洪郁婷    設計|陳億瑞  

第一篇 01歷經了三百四十九個月亮,阿布拉巴曼島的妖怪意識到,首次移除戰役失敗。妖怪們一起開了一個會,列下一條又一條的《拿獸戰略》,希望這次能夠贏回美麗的家園⋯⋯

 

沒有策略的移除,動物可能白白犧牲

很多國家在控制外來入侵種,都要承諾,用最快方法讓死亡的動物最少。因為犧牲動物要有意義,否則很多人會反彈,你花那麼多錢,死掉那麼多動物,結果沒有效。

談及國外相較臺灣綠鬣蜥的移除狀況,屏東科技大學野保所陳添喜副教授直言,臺灣社會普遍沒有這類觀念,農委會應設定移除目標,對民眾作出承諾,而非讓動物不斷地被犧牲。

最短時間、最高效率、最小傷害是國際上移除入侵種的大原則,有效的移除策略則是關鍵。

移除一個生物,不只是投入你的力量,還要去理解牠的生物特性。

綠鬣蜥移除工作者汪仁傑自2019年起開始執行臺東林管處綠鬣蜥移除計畫,僅兩人的移除團隊,半年捕捉百隻綠鬣蜥。「我們會去訪談居民,確認牠的分布範圍、入侵時間,畫出較核心區域與較少區域,再討論去哪個區域抓。」汪仁傑提及,臺東族群數量不同於臺灣西南部龐大,最初民眾在路邊拾獲遭路殺的綠鬣蜥,發現臺東已有零星族群,地方政府迅速反應,才有機會成功控制擴散速度。

第三篇 02外來入侵種在哪裡出沒?通常只有在地居民最清楚。汪仁傑開始捕捉綠鬣蜥前,皆需與台東各地居民進行訪談,勾勒出其分佈範圍。

 

目前臺中、彰化、臺南、嘉義、高雄、屏東、臺東等地皆有綠鬣蜥移除計畫,為什麼其他縣市無法複製臺東模式?陳添喜坦言,動物入侵後的處理時間點、擴散狀況、捕捉人員的專業度、地方政府執行的積極度、方式與目標等都是左右移除成效的條件。

如果有一群大隻的,跟一群小隻的,我們會優先抓大隻且有繁殖能力的啊!甚至有些公蜥我們不會很積極去抓,因為牠會吸引一些母蜥。

陳添喜說明,剛出生的綠鬣蜥第一年存活率僅5%,也是猛禽、白鷺鷥、夜鷺的覓食對象,自然會被淘汰。

以地方政府推出抓綠鬣蜥兌換農產品政策為例,民眾未有專業知識,經常一窩蜂捕捉難易度較低的幼體綠鬣蜥;或是為了狩獵成就感而捕捉大隻、花色鮮豔的公蜥,實則幫助有限。

沒有策略的移除,除了讓動物白白犧牲,更可能是整體社會資源的浪費。2018年至2020年,林務局已投入超過1千萬元的綠鬣蜥移除作業經費,目前未完全控制住臺灣西南部族群擴散,更出現移除亂象、虐待動物等問題,引發動保團體抗議與國際媒體負面報導。

農委會林務局保育組羅尤娟組長補充,以英國大開曼島為例,腹地僅約台北市面積大小,2018年至2021年大開曼島政府花費了2億多台幣進行綠鬣蜥移除,目前仍在持續控制狀態,實際上應該也無法完全移除,僅能做到成長量壓制跟族群控制。

第三篇 032018-2020年綠鬣蜥分佈圖,紅色為綠鬣蜥主要族群繁殖入侵點、橘色為有少數繁殖族群、綠色為有發現個體但未確定有繁殖族群,顯示出已經嚴重擴散西南部地區。資料提供:林務局;製圖:窩窩

 

抓不完?三大困境讓移除難有效率

困境一:要根除還控制?只衝捕捉數量事倍功半

第三篇 04

根據國際文獻,外來動物入侵時可分為預防、根除、控制與共存四個階段管理措施註一因應不同物種、不同區域入侵狀況,需執行不同的移除目標。

「綠鬣蜥當然目標是希望根除,可是沒有那麼容易。短期則希望新擴散點能夠移除,那像高雄、屏東等核心區,先控制住族群。」羅尤娟組長說明綠鬣蜥移除目標,每年林務局會協同專家制定策略方向,再交由地方政府落實移除計畫。

屏東縣政府表示,在地階段性目標為一年內撲滅新分布點,兩年內控制核心區域註二族群。並強調現況屏東縣移除綠鬣蜥數量為全台之冠,顯示防治移除策略成功。

但陳添喜觀察,地方政府實際執行時行動優先順序未有共識。「連最簡單的,我們是要根除還是要控制牠都沒有定調,如果你要根除,就要花很多錢、耗掉很多人力,究竟我們有沒有那麼多資源?」他指出,研究監測發現台中、雲林與彰化綠鬣蜥擴散範圍還小,目前皆有短期根除的機會,實際行動卻不夠積極;屏東綠鬣蜥族群擴散情況嚴重,主要應做長期控制、先圍堵避免新擴散點的動物持續增加,地方政府卻多在追求核心區域的捕獲數量。

「上面的人一直要追求數量,底下的人就要創造漂亮的數據啊!可是綠鬣蜥抓很多不代表有效,現在很多媒體都拿數量在做文章。」陳添喜提醒,捕捉前後監測動物的分佈、體型變化、擴散狀況等依據科學資料調整移除目標相當重要,捕得多不代表就能控制族群擴散。


註一:根據全球入侵種規劃署(Global Invasive Species Programme;GISP)簡稱GISP,入侵種管理方式可分為預防、根除、控制與共存四個階段。預防指禁止引入可能成為入侵種的動植物;根除指徹底消滅在地的入侵種;控制則是制止在地入侵種進一步往外擴散;共存則是指控管已經立足的入侵種,並復育受影響的生態系。
註二:外來入侵動物主要集中、數量最多的區域稱為核心區域。

困境二:是殺生還護生?大眾對移除無共識

第三篇 05

2004年,歐洲各國制定《歐洲外來種入侵策略》時曾指出,「大眾意識低落」、「反對政府干預」是移除的挑戰之一,同樣情況也在臺灣上演。

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於《物種與共生》講座中表示:「我們不能以保育、生態之名,而就無條件合理一切撲殺行徑,我們需要更多面向的分析來反思外來種議題,永遠不嫌多。」提出大眾應反思人類定義與撲殺外來入侵種的行為,民眾們也對此分別提出支持或反對的論述。

2011、2012年剛開始做時,我們受到非常大的阻力。有很多人反對,說我們殺生、還詛咒我們,甚至動用媒體阻撓。

談及移除班腿樹蛙經歷的困境,專長蛙類生態研究的國立東華大學楊懿如副教授無奈地表示為了保護原生種,移除是不得不的策略,卻難以讓所有人都認同。

「也碰到有一些人就放話說,你再移,我就到處放。讓你移不完。」楊懿如坦言,面對反對聲音會盡可能提出科學證據說明,部分民眾因此了解入侵蛙種對於原生蛙種的威脅,轉為支持;對於仍無法接受的民眾也會尊重其多元價值。但他也強調大眾若僅著眼於「眼前的殺生」,卻沒有看到「長期的護生」,勢必讓移除效果打折扣,可能錯失早期預防與根除的機會。

此外,缺乏法源也是移除外來入侵種的一大困境。有時班腿樹蛙會擴散到農場、寺廟等私人領域的庭院水池中,當移除團隊前往溝通,僅能視地主意願才可進入,若被阻擋在外也無可奈何。「跟他說外來種影響到原生種布氏樹蛙時,他會愣一下『哦?是這個樣子嗎?一樣都是蛙啊!』他無法理解為什麼原生種比較重要。」楊懿如提醒,沒有相應的法規、不能強制執行的狀況下,移除工作終究有個破口。

所謂生物多樣性是要有不同的生物共存,個別扮演不同的生態功能,我們才有辦法維持一個穩定的生態體系。」站在教育者的立場,楊懿如認為更應借重外來種議題深化宣導生態教育,引導大眾了解需移除入侵種的原因。


困境三:是幫助或干擾?非專業移除幫倒忙?

第三篇 06

在政府人力有限的情況下,嘉義縣與屏東縣過去曾分別推出沙氏變色蜥、綠鬣蜥賞金計畫與抓綠鬣蜥兌換農產品獎勵計畫,期盼借助民眾的力量參與移除。羅尤娟對此給予肯定,「屏東縣政府用綠鬣蜥換紅豆效果很好,一年就五千多隻了,只是他們在抓時有沒有牽涉動物福利問題?我們規劃以後捉綠鬣蜥來換農產品的民眾也要接受相關教育訓練,目前還在討論其他縣市推行的可能性。」

相較中央政府的肯定,專家學者則提出不同的隱憂。

「第一,他們不管民眾抓的綠鬣蜥從哪裡來。再來,他們叫消防隊幫忙收,但消防隊不是野保單位啊!捉到後不懂怎麼清點動物的性別、體型等,即使抓得再多,我們沒辦法知道有沒有效。」陳添喜點出,類似政策在大開曼島早已運行,但國外執行上有相當嚴格的訓練、法律規範與管理,參與民眾需持有證照才能協助捕捉綠鬣蜥。

相較之下台灣幾乎沒有管理,無論是移除效果或動物福利原則皆有疑慮。

移除不是只有抓,還需確認捕捉到的動物來自何地,並從其性別、體型推斷其族群繁衍狀況,對照過去監測結果,才能夠確實了解移除成效。

陳添喜補充,

假設在屏東縣共有400隻綠鬣蜥,研究推測一年應抓足200隻,族群才能有效控制,結果這200隻都從別的縣市抓,就代表屏東縣的族群還在持續擴散啊!

「我是反對的,因為我不喜歡用這種物化的方式。」楊懿如同樣不贊成移除動物懸賞制度,他提出另一疑慮,外來入侵種移除是取走一個生命,必須兼顧動物福利與動物倫理,地方政府在執行上更需要與專家學者緊密合作,讓移除行動回歸到生態教育觀念的傳遞,而不是一味地鼓勵民眾捕捉,卻沒有讓他們了解其中的意義。

屏東縣政府則表示,在地綠鬣蜥數量較多且危害嚴重,因此鼓勵全民共同參與防治計畫,初步成果達預期成效。該政策宣導民眾需以水桶或容器鋪蓋等不傷害動物之方式捕捉,並規範需提供吻肛長20公分以上註三具繁殖力綠鬣蜥才可兌換農產品,捕捉後民眾可自行攜至指定消防分隊安置,縣府每日會前往點收與進行人道處置後焚化,也會紀錄捕捉成果與捕捉地點,並造冊提供林務局,以利統籌或提供學術研究單位參考。

關於動物福利,縣府則指出未來將加強宣導民眾生命教育之觀念,一旦發生虐待動物行為,也會依法查處


註三:吻肛長即為吻部到肛門之間的距離,為一種判斷蜥蜴年齡的方式,以綠鬣蜥來說,當吻肛長20公分以上即為性成熟成體。不同個體大小皆有差異,成體綠鬣蜥吻肛長最長可達1公尺。

投票|你認為用獎勵政策吸引民眾一起捕捉入侵種可行嗎?(可複選)


移除,從不是以殺生為目的  

第三篇 02獵人高手妖突然現身開會場,向妖怪們展示自己一車五花大綁的珍禽異獸們,要求參與移除戰役,三眼妖氣憤的拒絕了!因為獵人高手妖一點也不重視之前講好的捕捉規則⋯⋯

 

專業移除,必備動物福利

移除動物,捕捉與人道處理過程必須符合動物五大自由註四,移除人員應具備相應的動物專業,並需遵循科學上已知對該動物最大福利的原則進行。

羅尤娟表示,政府移除計畫執行前皆會邀請各地方政府或受委託團隊接受教育訓練,或是要求地方政府各自辦理,雖然沒有核發證書,但是內部都有列冊管理。

然而根據第一線的觀察,移除行動的專業度,常取決於該地方政府或承辦人對這件事情的重視程度。

「移除的人員沒有定位標準。以綠鬣蜥來講,地方政府決定找誰、或哪個單位來標這個移除案,並沒有證照可認證。」汪仁傑指出,地方政府不一定會事前進行相關訓練,通常直接委託民間團體或是學術單位自行尋找合適的移除人員。

「如果想諮詢,我就會請他直接過來看。其實要看承辦人員,像之前苗栗縣政府承辦人自己跑到八里來找我,只是為了現場學習。」楊懿如則分享班腿樹蛙的經驗,認為近幾年承辦人員進步很多,較過去有觀念,但因業務繁重,仍必須委託其他民間團體執行。

「牠也是生命,我們必須知道怎麼抓才是比較不會讓牠受苦的。」楊懿如提醒,不同的動物按照其習性、出沒環境、擴散情況等,皆需因應不同的捕捉策略與方式。例如班腿樹蛙能夠以徒手捕捉,但同樣方法若用來捕捉綠鬣蜥,不但無效率又容易驚擾動物、造成人與動物受傷。

無論是個人或單位,進行移除前皆需事先進行培訓、上課,妥善了解各種動物的移除規範。


註四:由英國首度發布的動物五大自由已成國際共識,普遍用來作為動物福利標準。內容包含免受飢餓、營養不良的自由;免於因環境而承受痛苦的自由;免受痛苦及傷病的自由;表達天性的自由;免受恐懼同壓力的自由。

  第三篇 08

移除動物福利規範

  • 班腿樹蛙
    已擴散在多數臺灣原生蛙種生存環境,與布氏樹蛙相似度極高。明確辨識後,戴手套捕捉,或使用網具、夾子。捕捉時須留意輕輕抓著腳部,盡量減少對動物的驚嚇。
  • 綠鬣蜥
    在樹上時可用套索搭配長竿精準捕捉;另可在出沒地點放置套索或陷阱籠,但必須頻繁巡視,以免將動物留置過久形同虐待,或誤捕其他動物。捕捉後單獨放置網袋中,不可多隻堆疊導致緊迫。
  • 埃及聖䴉
    以移除成鳥來說,由已受訓人員以槍枝一擊斃命,較能符合最短時間、最少痛苦的動物福利原則。反之若用陷阱、網具捕捉,埃及聖䴉經常出現運送途中緊迫、哀嚎、嘔吐等情形。

延伸閱讀|【埃及聖䴉 三部曲:人為移除】射殺真的殘忍嗎?移除手段與動物福利的思辯難題


動物福利與移除效率,可能兼顧嗎?

汪仁傑以移除外來魚種吳郭魚舉例,當八卦網拋下將魚一把撈起,先將非目標魚種挑出來放回池中,假設捕獲20隻吳郭魚,講求動物福利就需盡快逐一進行人道處理;若講求效率則是直接把魚放在一旁自然乾死,立刻再拋下一網,進行捕撈。

這很兩難,因為當你要求效率時,勢必會有些犧牲。只能盡可能去接近好的方式。

「實際情況沒那麼簡單,假設這池塘有100隻吳郭魚,每一網撈上來我都盡快人道處理完後,我沒辦法抓完100隻魚,因為時間、精力用完了。剩下的魚又繼續繁衍,就變成我,殺不完。」汪仁傑無奈道出移除的現實困境,考量動物福利就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時間與經費,若難有短時間、高強度的執行資源,追不上入侵種的繁衍速度,移除就難有結束的一天。

已經來到第四階段——「共存」的班腿樹蛙,正是考量動物福利與資源,改變策略的案例。「我們盡量用手逐隻抓,老實說沒有太有效,但我們是一直在兼顧蛙的福利才會這樣。」

楊懿如表示,班腿樹蛙已錯過早期根除的機會,目前策略重點已經不在移除,而是如何讓原生蛙種與班腿樹蛙共存,管理手段則因地區而異。

「次生林環境裡面很多草澤、林澤、水域,是臺灣原生蛙種的主要棲地,班腿樹蛙比較不喜歡這種環境。我們希望能夠拉出一個防守線,讓原生種留在裡面,涇渭分明。」楊懿如說明,目前只在班腿樹蛙進入保護區、原生蛙種棲息地或周遭區域,才會進行高強度的短期根除手段;若在平地、農墾區則是長期控制族群維持恆定,以整理環境、水桶加蓋等較溫和移除手段,減少班腿樹蛙繁殖的機會。

移除課題,除了需考量動物福利、生物特性,還需要因應周遭生態環境的連帶變化來擬定策略。

移除工作從不是以殺生為目的,而是在最少生命的犧牲下,爭取更多生命的存活。

投票|移除外來入侵種,動物福利跟移除效率,你認為何者較為重要?

第三篇 09三眼妖好心疼珍禽異獸被捕捉時遭到殘忍對待,開始思考著,死亡是牠們唯一的選擇嗎⋯⋯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


專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