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台北市野鳥學會
記者|洪郁婷 編輯|蘇于寬 設計|黃品瑄
「你好,我這邊有一隻鳥好像受傷了,怎麼辦?」
野灣野生動物醫院的工作人員接起電話,耐心確認來電者通報的鳥類狀況,判斷是否需要救援,並指導對方如何安置傷鳥,送往救傷中心或聯繫縣政府協助後送。然而,並非所有鳥類都在救援範圍內,這一點有時會讓民眾感到疑惑,甚至不滿。
舉例來說,每年繁殖季節,許多學飛中的雛鳥因飛行技巧不成熟,暫時無法從地面起飛。這類鳥其實健康狀況良好,仍由親鳥照顧,若被誤以為受傷而送進救傷中心,反而可能剝奪牠們學習生存技能的機會。此外,鴿子、黃色嘴喙的八哥等外來種鳥類,即便身受重傷,也不會進入野灣的救傷系統,而是由工作人員請通報人自行負擔醫療費用,帶鳥就醫。
同樣是鳥類,為何外來種卻遭遇「差別待遇」?這背後其實涉及保育工作的核心價值、動物福利的界限,以及有限資源的分配問題。
救援外來種,不等於保育工作?
野灣野生動物醫院(簡稱野灣)是東台灣專門救治野生動物的民間機構。野灣的公益勸募課王時瑋課長強調,野灣的宗旨是野生動物保育,募款時也是以保育為名,「身為非營利組織,我們要對每一分錢的用途負責。不能把民眾期待我們投入野生動物的資源,轉用在外來種身上。」
外來種鳥類在野外會與原生鳥類競爭資源,增加牠們的生存壓力。因此,救治外來種、延長牠們的生命,等於是在削弱原生鳥類的生存機會。
有人或許會問:「如果救援後不野放,而是長期收容,是否就不會影響本土鳥類生態? 」理論上可行。但現實是,野生動物救援單位的經費與人力本就有限,不論是長期收容還是短期中途照顧,都會佔用原本屬於原生動物的救傷資源。
王時瑋舉例,若要在送養前安置一隻鴿子,至少需要提供籠舍、食物與水,還要定期清潔、更換墊料,這些都需要額外人力和經費。身為保育工作者對動物福利更不可能讓步,就算是鴿子,也不會隨便養。換句話說,照顧一隻外來種鳥類,勢必會壓縮原生動物的救援空間與時間,而人力與收容空間,正是野生動物救傷領域中最有限的資源。
救傷志工自行收容照顧的受傷鴿子。攝影|洪郁婷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轄下的「野生動物急救站」,是台灣少數由政府設立的野生動物救援單位。站內獸醫師詹芳澤表示,急救站成立之初,便明確訂定了救傷對象是保育類野生動物,一般類野生動物通常也會救援,但外來種則不在救傷範圍內。」
詹芳澤指出,救援野生動物的目的是「保育」,並非單純延續生命,而是讓牠們回到自然,完成生態系中的角色。
外來種本來就不該出現在這個環境,救援後若無法送回原棲地,長期收容又佔用資源,人道處理就是不得不的選擇。
然而,現實中仍有民眾誤將蜜袋鼯、雉雞、刺蝟等動物當作原生野生動物送來急救站。但急救站面對民眾的請求,不收治外來物種,「不會投入資源在外來種動物的救傷工作。」 急救站自1993年成立以來,至2024年底僅處理過171隻外來種動物,近年來嚴守保育立場,收治的外來種數量更趨近於零。
中華鳥會呂翊維秘書長則提醒,過度執著眼前的個體救援,反而會拖垮整體保育工作。他舉例,政府對遊蕩犬貓採用的「零撲殺政策」使地方動保單位長期收容流浪動物,導致資源被大量占用。同樣地,「外來種若持續被救援、收容,反而讓救傷單位被壓垮,對原生物種將帶來更大的壓力」。
台灣各地收容所都面臨爆滿困境。資料照。圖片來源:窩窩
*《野生動物保育法》中「保育」的定義:係指基於物種多樣性與自然生態平衡之原則,對於野生動物所為保護、復育、管理之行為。
外來鳥也曾是寵物,好意救傷卻惹侵佔糾紛
除了生態影響,外來種鳥類的「寵物身份」,還可能使得救援單位的善意捲入財產侵佔糾紛。
從動物醫院的角度來看,動物可分為兩類:「有主人的寵物、家禽家畜」,以及「無主的野生動物」。前者由飼主自行帶往一般獸醫院就醫,後者則由政府補助的野生動物醫院基於保育目標來救治。
桃園市野鳥學會附設野生動物診所郭昱德獸醫師說明,桃鳥不收外來種的原因,不僅是因為與保育目標背離,還涉及寵物鳥財產權歸屬的問題。許多外來種鳥類曾是寵物,像是鴿子、鵪鶉、文鳥等,本來就是由人為引入,卻因為管理不當而在野外流浪。無法判斷這些鳥是否仍有主人,隨意收容救治可能引發糾紛。
郭昱德認為,外來種鳥類應該由動保處協助找回主人,而不是消耗有限的野生動物救援資源。 「這些鳥的飼主、引入者應該負起責任,而不是讓野生動物醫院來承擔。」
台北市野鳥學會的鳥類救傷工作源於志工的自發行動。1990年代初期,救傷工作剛起步,無論是原生種還是外來種,一律接手救援。當時傷鳥數量不多,志工尚有餘力為黃嘴八哥等外來鳥類尋找認養家庭,送養率也相當高。然而,隨著救援案件逐年增加,相關問題也逐漸浮現。
台北鳥會救傷組長呂佳璣觀察到,有些領養人會在短時間內多次領養,原因多是上一隻鳥因照顧不當而死亡或飛失。
她的語氣有點憤慨,「這些人根本不珍惜領養的鳥。」除了領養人的飼主責任堪憂,若送養的對象是熱門的寵物鸚鵡,甚至會牽涉金錢糾紛,讓志工們不堪其擾。衡量保育價值與組織能量後,台北鳥會最終決定不再接收外來種鳥類,專注於日益繁忙的野生動物救傷工作。
台北市野鳥學會2019年發的家八哥送養宣傳圖。圖片截自|台北鳥會野鳥救傷中心
擴大保護傘,這些單位不拒外來鳥
與大多數救傷機構不同,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不區分原生或外來,一律收容。
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研究組長林文隆認為,要求民眾判斷鳥類是否為外來種,只會提高救援門檻,對保育並無幫助。辨識物種是專業的事,應該交給專業人士來判斷。
然而,救援外來種鳥類,難道不會壓垮救傷系統或對生態造成負擔?林文隆解釋,台中市數量最多的外來種——鴿子,是由動保處負責,恢復健康後便會再度放飛。至於進入野保學會救傷的外來種鳥類,約占總收容量的5~8%,主要是外來的八哥與椋鳥。
林文隆表示,基於保育立場,經費優先使用在保育類與一般類野生動物。外來種鳥類以送養為主,少數留下作為教育大使。林文隆表示,現行救援模式下台中野保學會每年救治4,000隻傷鳥,尚未發生外來種拖垮資源的情形。
台灣鳥類救援協會也是不論外來本土皆救援的民間團體。不過鳥類救援協會執行救援工作出發點並非保育,而是基於「生命無貴賤」的理念。專注眼前需要幫助的動物,在能力範圍內幫助動物遠離傷病和死亡。不過台灣鳥類救援協會並未接受政府正式委託,能夠救援的動物類別只限外來種和一般類,不包括保育類。
鳥類救援協會表示,當救援對象屬於外來種動物(不限於鴿子),會找人認養或安置。如果以人類來比喻的話,會積極治療延續生命,並持續收養跟長照直到生命終點。
目前鳥類協會執行救援,都是志工無償支援照顧人力、療養空間和就醫花費。目前為止,收到的傷鳥都能得到足夠的醫療和照顧、收容。但是協會也表示資源並不寬裕,民眾若撿到傷病鴿子,建議先通知當地動保處或網路社團找尋認養人,萬不得已才由救援協會救助、安置。
台灣鳥類救援協會是少數願意公開收容外來鳥類的民間團體。截圖自|台灣鳥類救援協會
救援外來種鳥類之前,先衡量自身能力與資源
由於外來種鳥類不受法律保護,對生態保育又有負面影響。外來種救傷工作既不是地方政府的職責,也又與野生動物救傷單位的保育理念衝突,若想要幫助外來傷鳥只能靠撿鳥人自己的能力和意願。
「我們的獸醫也曾經因為不忍心,所以把八哥撿回家養,再到網路社團幫牠找新主人。」王時瑋以野灣獸醫師的經驗為例,說明幫助外來傷鳥應具備的能力和態度。
首先,要能夠判斷眼前這隻傷病動物是不是外來種,並理解外來種對原生種造成的生存壓力。再來,要具備幫助受傷鳥類的知識,不能只是給吃給住而已。要確定自己有能力帶牠去給獸醫接受治療、幫牠找到好飼主、給牠一個家。
如果確認自己已經做好準備幫助這隻外來鳥,這樣的情況下,把外來鳥帶回家是值得鼓勵的。外來傷病鳥能夠得到救援、環境中也少一隻與原生鳥類競爭的外來種,對鳥對環境都是正面的幫助。
「這並不是鼓勵大眾看到傷鳥就撿回家。」王時瑋強調,如果沒有經過前述的判斷過程,看到可憐的鳥就撿回家。今天撿外來八哥,明天就有可能撿原生麻雀。而私養原生鳥類,對鳥對環境都是傷害。
如果自己無法負擔外來傷鳥收容、照顧工作,可以將鳥移動到附近相對較安全的環境;通報1999、1959,交由地方政府評估處理,在能力範圍內,將惻隱之心轉化成對動物的實質幫助。
救援鳥類看似人道,但如果忽略了外來種對原生物種的競爭壓力,長遠來看卻是再傷害生態、危及更多生命。在「外來鳥救不救」的爭論中,保育團體面臨的不僅是救治一隻受傷鳥的選擇,更是對整體生態平衡的深刻思考。資源有限是無法迴避的問題,或許我們都必須練習,如何在救援個體與保護生態間做出選擇,讓有效的資源救援最多生命。
讀到這裡或許你心裡仍然有些糾結。就因為受傷的鳥是外來種,就不能出手救援嗎?怎麼做才是真正幫助動物、也不傷害生態?為了幫助大家思考這些複雜的處境,我們設計了一個輕鬆的心理測驗:《路邊鴿子受傷了,怎麼辦?》邀請你一起來練習為受傷的動物們做出更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