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圖來源:民眾提供
記者|陳信安    編輯|洪郁婷    設計|顏吟竹

2021年底,苗栗三義正在站哨的阿兵哥發現營區門口有隻獼猴呆坐在電線桿下,神情萎靡,見到人也不肯移動,於是撥打1999尋求協助。政府保育單位專員前往查看,發現牠疑似遭受電擊傷勢嚴重,在苗栗縣內照養資源較不充裕的考量下,這隻獼猴被送至南投縣集集鎮的野生動物急救站註一

時間再拉到更早前的春季,2021年5月臺南南化也有民眾發現一隻拖著捕獸鋏在喝水的小獼猴,試圖救援卻無意間驚擾到猴群,小獼猴拖著獸鋏躲到樹上,周圍猴群也警戒起來。民眾循地方政府的通報管道聯繫,卻無法順利找到人力資源執行救傷。

不幸失怙的小猴、難以擺脫獸鋏的小猴,抑或是遭傷害或生病而虛弱的傷猴⋯⋯這些受傷的野生動物來自四面八方,面臨大小情勢相異的疾病,無一不讓人興起惻隱之心。但,並不是每個落難的牠們,都能順利獲得救傷機會⋯⋯

  • 註一全名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簡稱特生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為國內首處野生動物救傷專責單位。 

發現需要幫助的牠,卻找不到援手

「我們雖然通報了地方政府,但實際上救傷任務還是由我們串聯其他單位行動完成。」發現中獸鋏幼猴的林小姐無奈地說,在無法自行誘捕獼猴後,她曾寫遍了各相關單位的聯絡信箱,為了尋求救援資源疲於奔命,諸如文書信件、電話的往返溝通,但遲遲得不到確切的救援人員出現與後續醫療的安排。

擔心夾著獸鋏的小獼猴傷勢惡化,或因行動不便而遭遇不測,救援迫切分秒必爭,林小姐只好另行聯繫民間及學術界的專家,最後才順利讓小獼猴得到醫療處理,並在最短時間內順利回歸猴群。 

獼猴單篇上 照片02不幸遭到獸鋏夾傷的小猴。圖片來源:民眾提供

在有重大傷亡事件、會上媒體版面時,獼猴可能會被救,但像是一般車禍或其他,有些縣市可能不一定會去救,各縣市政府在判別上會有些猶疑、不清楚。

特生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的獸醫師詹芳澤分享近年觀察,公部門中的野生動物救援體制漏接傷病動物的情形,並非第一次。

按照現行分工,中央主管機關林務局負責野生動物保育政策的制訂與執行、經費爭取及野生動物的保育級別評估分類等作業;此外,也透過委託方式與野生動物收容中心及急救站註二合作,主要以救治收容瀕臨絕種的保育類野生動物為主,或一些困難與無法處理的傷病野生動物註三

實際第一線救援工作,依據《地方制度法》規定,為地方縣市的權責,並在地方自治前提下執行;林務局也透過編列計畫經費,補助與監督各地方縣市政府執行;但縣市實際救援工作如何啟動、動物救與不救,各地並不一致。

  • 註二:6間野生動物中心,為與林務局及海洋保育署合作的臺北市立動物園、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國立成功大學海洋生物與鯨豚研究中心、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附設非營利野生動物醫院。

  • 註三:指縣市單位無法醫治處理,或需額外醫療照護、高技術性等傷病野生動物。
獼猴單篇上 01在現行分工中,野生動物救援的第一線是地方政府需負責,但常因判斷、評估、資源與否等因素,不同縣市會有不同考量,影響實際救援與否。/資料來源:林務局,製圖:窩窩

 

各地救援不同調的背後,資源有限必須取捨

詹芳澤接續表示,有些縣市則會將野生動物救傷以「保育類/非保育類」來區分,因為經費資源都有限。而在民眾反映地方政府的說法中,也會提到一般類的野生動物可能非重點目標,保育類野生動物反面臨較大的族群存滅壓力,因此不乏有縣市會選擇將資源投入在保育類野生動物上。

獼猴單篇上 02臺灣原生種的野生動物大致可分為一般及保育類,而保育類中也有不同等級。製圖:窩窩

而這樣的說法,卻也凸顯地方縣市政府在執行野生動物救傷的窘境。若不分物種皆進行救治醫療的話,部分縣市的經費不足以支應整年開銷,甚至會面臨需另尋經費來支持動物醫療費用。以屏東縣經驗來說,一年平均有將近400件的野生動物救援案件,近年來採取以件計價的方式,委由外部單位負責,出動救援的費用每年就高達145萬,用在保育類野生動物的醫療支出則約10萬。

在一線負責野生動救傷業務的屏東縣動物保護及保育科陳博勝技士就指出,若將固定的救援經費挪做醫療使用,反而會影響、甚至縮減救援服務,

我們救傷部分還是會以保育類為主,因為全部一般類野生動物都涵括進來的話,預算、資源可能會不夠。

看似非做不可的救傷背後,需要通盤考量行政機關的人力與資源是否足以支應。當前在野生動物醫療費用不便宜,且預算捉襟見肘的前提下,多得依據動物的保育級別與個案狀況而有所取捨。 

 

救援行動開展之際,模糊資訊、動物不可控性左右抉擇

而野生動物救傷是一連串漫長的過程,從救援傷病野生動物,到醫療照養至康復野放的過程中,不同的物種、傷病狀況及耗費的資源多寡,決定了救援的難度,也左右承辦人員的抉擇。

獼猴單篇上 03民眾發現、通報野生動物、救援野生動物,後續會依據不同野生動物的傷病狀況,規劃醫療或照護等計畫。/資料來源:特生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製圖:窩窩

以人與動物平安為優先考量

舉例來說,野生動物本身的不可控制性,即是救援工作的第一層挑戰。「獼猴相對較危險一點,捕捉時會有攻擊性。」苗栗縣農業處自然生態保育科的陳奕全技士說起第一線的實務經驗,以彌猴習性來說,牠們具有群體性,貿然進行救援可能激起猴群反應,救援個體也可能掙扎甚至攻擊救援者。

也因此,救援前詳細了解動物的狀況,像是否有受傷、動物年紀、周圍環境,才能方便人員評估需救援動物的狀態,以準備相關救援工具,如運輸籠具、捕捉網具或麻醉槍等。

獼猴單篇上 照片03由屏科大野生動物團隊出動救援獸鋏小獼猴,並當場進行獸鋏拆除、傷口消毒的簡易處理。圖片來源:蘇秀慧教授研究室提供

 

動物不需救援,卻遭民眾誤報

而在詢問的過程中,陳奕全也指出,有時透過電話溝通就能排除不需要救援的案例,「像動物只是剛好出現在民眾周遭也會被通報,那種情況就會請民眾確認動物安全,我們並不會派人過去處理。」

哪些情況的野生動物可能「不需」救援?

哪些情況的野生動物可能「需介入」救援?

野生動物在健康狀態下,往往對人會有所警戒,靠近動物觀察是否能自行逃離,也是判別動物是否需人為介入的一項方式。/資料來源:苗栗縣政府農業處

 

辛苦跋涉抵達,動物已離開難尋

難以控制的除了野生動物本身外,牠們出沒的地點對於地方政府而言,也是一項隱憂。「像屏東縣幅員較廣大,如果是比較偏遠的地方,民眾又只是路過無法繼續觀察動物,或難以確定動物狀況,我們比較不好判斷要怎麼去救傷。」人員每趟出勤交通時間動輒幾小時起跳,有時可能碰上非人員執勤時間,或者好不容易抵達現場後,動物卻不見蹤影、天色昏暗難以找尋動物等狀況。陳博勝無奈地說道,救援單位最終也僅能依民眾提供的動物資訊及現場人員調度情形,進行救援的抉擇。

即便能順利救援到動物,但救援後續的醫療與照護,往往更是地方承辦單位頭疼的問題。

 

野外救回動物,卻無力安置照養

陳博勝舉例,若碰上失怙落單的幼、奶猴,從照養到訓練能成功野放,至多可能需一年以上的時間,一但碰上了,就要煩惱牠們的安置地點,「因為我們也沒有收容場域及專業的訓練人員。」而腹地遼闊的屏東地區,大概僅有屏東科技大學的野生動物收容中心能夠收容安置。

再者,依照目前獼猴被歸為一般類的情況下,多也非醫療資源供應的第一優先順位。現實的情況是若碰上只需暫時安置照護,但無需醫療的個案,屏東縣的經驗是承辦人員會透過電話宣導相關知識,請民眾自行處理;但需要醫療資源,卻又受限於經費有限的情況下,陳博勝也坦言,「動物受傷非屬人為,會建議民眾讓動物自然淘汰。如果民眾不能接受,醫療費用需由民眾負擔,後續照護也由民眾處理。」

至於人為傷害的救傷,則得依每一個案情況討論去處、判斷是否醫療。

獼猴單篇上 照片04部分縣市並沒有設置可收容野生動物的場域。圖片來源:特生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

也有縣市會試著在窘境中絞盡腦汁,盡可能尋求難題的最適解。就像文章開頭的電擊獼猴案例,傷勢嚴重,治療後還需要每日清創、照護至康復,對於缺乏照護人力的苗栗縣來說,也潛在無法負荷的治療隱憂,最終選擇將牠送往了經驗及人力相對豐富的野生動物急救站。

不論是做出取捨、找尋可接手的單位,現今面對動物多樣的傷病狀況,各縣市不一的救傷能力與資源,卻也照映出野生動物救傷的課題,還有許多未盡之處與問題。

 

接續閱讀|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


報導分類

專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