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告

JUser: :_load: 無法以ID值載入會員: 841

 

然而,實施TNVR有什麼利弊需要考量呢?牽涉到動物福利、群眾社區、環境整潔、交通安全、生態保育等各種面向,流浪動物從來都是一個複雜的議題,從源頭產生到後端救援,每一環節都牽涉不同利害關係者,而利害關係者之間又有各種因時因地、或巨大或細微的狀態差異。

 

多面向的議題,自然也不會有簡單的解方,就讓我們來聽看看各種角度的觀點吧!第三場窩講堂《無盡的迴圈—流浪動物解方的雙面刃》,邀請各領域關心流浪動物議題的參與者,一同思辯TNVR 的理論實務及利弊考量。

 

撰文:張馨文、盤惟心 

 

TNVR為什麼不得不做—搭配精確捕捉,減少流浪動物數量

TNVR 搭配精確捕捉,確實減少了部分地區流浪動物的數量。林雅哲醫師以長年豐富的TNVR 實務經驗,分享TNVR作為一種「不得不」的措施,雖非完美,但或許已是解決流浪動物後端處置問題較好的解方。

 

流浪動物的存在已是事實,我們該如何面對這些生命?林醫師提出流浪動物何去何從的選項,分析為何TNVR是較好的選擇。

 

lin

。林雅哲

。目前任職台灣之心常務理事、湖光動物醫院院長。

。講者介紹:林雅哲專訪

 

首先,由家戶收養流浪動物不是可行解,社會中飼養犬貓的家戶數大致呈現固定走向(窩編補充:近年雖因都市化、少子化,同伴動物飼養數量逐年增加,但幅度平穩,維持在每一百人飼養犬數5-7隻、飼養貓數1-2隻左右),「事實是,很大一部分的流浪動物自出生便注定不會進入家戶成為同伴動物。」

 

延伸閱讀:

臺灣動物新聞網家貓數量調查

行政院農委會登記之全國貓狗總數

農委會改善政府動物管制收容設施計畫

 

不進入家戶,流浪動物要去哪裡?過去臺灣的處理方式是大規模移除,只要通報檢舉,捕犬大隊隨即出動,眼前所見盡數抓進收容所中。然而,大量長期的收容是否為最好解方?臺灣的收容所面臨預算、資療資源、空間與人力的不足,大量的入所動物,不僅空間上沒有應有的自由,更常面臨疾病交互感染問題,加上收容率低,許多動物一入所便再無機會離開。「爆量的動物,最後不得已變成大規模安樂死,除了流浪動物無故犧牲,也造成一線人員工作過量及心理負擔。」

 

而TNVR搭配精確捕捉,成為跳脫死亡迴圈的一個可能。降低入所動物數,只捕捉兇惡傷人犬隻,舒緩了資源不足的問題,讓第一線執行流浪動物處置的獸醫、動保員和志工壓力減低,也給了這些流浪動物活下去的空間。「沒有不受苦的生命,只要活下來就有希望,應對受苦者提供幫助,而非使受苦成為殺害的理由。」林醫師堅定地說。

 

在流浪動物的源頭部分,林醫師提出一個飼主及不良繁殖業者以外的大宗來源—非都會區被放養的動物。介於有主及無主之間的放養犬貓,源源不絕地生兒育女,卻難以追查其負責人。因此,林醫師及臺灣之心協會在鄉下大力推動免費「三合一」措施—絕育、施打疫苗、寵物登記,希望能減少這些無主犬貓的存在及其所造成的問題。

 

延伸閱讀:臺灣之心下鄉絕育計畫

 

林醫師認為單純宣揚飼主責任制在流浪動物議題上難有成效:「飼主教育常被認為是解方萬靈丹,但放養犬貓是流浪動物很大一部份的來源,卻沒有明確飼主。」飼主責任這條路困難而複雜,而人們或主管機關在處理問題時,亦常常將問題簡化為個人主義的角度—「都是這個飼主的問題」,卻沒有看到更多脈絡,提出避免使飼主落入此般行徑的其他可行之路,當只有空泛的教育和法律口號,成效不彰便可預期。

 

林醫師總結道,TNVR和下鄉三合一措施是流浪動物「量」的管理,而精確捕捉是「質」的管理(只抓可能傷害人的惡犬),透過確實執行,漸進地減少流浪動物數量。

 

TNVR的限制—成功的困難和先行條件

雖然TNVR留給了流浪動物一條活路,不過若要確實達到減量成效,TNVR有許多限制與考量。講堂第二位講者賴亦德,從動物族群跟生態角度,分析TNVR的難處和成功案例的條件。

 

26910108354 a7a2fff45d z

。賴亦德

。臺灣大學動物學系學士&動物學研究所碩士、東芬蘭大學生物系博士。

。講者介紹:賴亦德專訪

 

族群估算和處理強度

「結紮後雖然就絕育了,但只要處理強度不夠,永遠追不上外來個體或未結紮個體繁殖的速度。」


要成功減低一地流浪動物數量,最重要的是TNVR的處理強度,而TNVR處理強度和族群大小有關。確實地掌握族群數量並設定處理計畫,除了實地去看、記錄犬隻,利用拍照捉放法(附註)等方式去估計出族群數量,以避免有些動物「不讓人看到」的盲點,交相比對出最接近的群族數量。

 

此外,還要考慮棄養及外來個體的影響。「結紮後雖然就絕育了,但只要處理強度不夠,永遠追不上外來個體或未結紮個體繁殖的速度。外來個體只要有10%的量,就會讓結果失敗。」賴亦德認同下鄉絕育放養貓狗的重要性,倘若外來及棄養個體無法好好處理,在減少族群數量上難有顯著效果,只會成為「永續結紮」罷了;從事動物救援的EMT 李榮峰同意這樣的看法,提到要在一地做TNVR,就要單點淨空,甚至長期請人監控。與其在許多地方捕捉,因為人力或資源不足無法盡數結紮,不如集中資源,對付一個區域,確保其中個體全數處理並記錄。



區域的選擇及回置地點的權衡

選擇TNVR的區域,須考量到地理因素及社會因素的影響。社會因素部分,考量到在地社群在意的事物,而選擇執行區域的優先順位。如果一地居民較能夠理解並接受TNVR,便能優先執行;但倘若居民多抱怨及反感,實施TNVR前便須大量溝通,體現尊重並試圖達成共識。


在地理因素上,地形孤立程度高、動物難以進出的區域(如:山凹),以及捕捉難度低的區域,可優先投入實施;對原生生態影響較大的區域(如:國家公園、保育區、淺山生態熱點等),便要考慮犬貓族群的存在是否會對原生生態造成衝擊。賴亦德以及後續的公民講者、從事生態教學的陳民峰老師並認為,TNVR中的「回置」地點須好好考慮地點的適切性,結紮後不一定適合丟回原處,而應從前述區域的分析,評估結紮後犬貓留在該地的影響。

 

而除了對TNVR執行條件的討論,亦有講者從不同面向上,提出TNVR使流浪動物就地聚居所衍生而來的衝突。以下分為流浪動物對自然生態的影響,以及對人類社會的影響而作討論。

 

TNVR的衝突—流浪動物與原生生態的生存之爭

「我們對動物的看法,決定我們怎樣對待動物。」

 

身為臉書社團「生態大腸花論壇」的管理員,陳民峰經常看到部分網友轉發流浪犬貓咬死野生動物的新聞,引發野保人士與動保人士的激烈討論。陳民峰認為野生動物與流浪動物之間權益的取捨雖然困難,但每個人都是基於不希望動物犧牲的心來討論。「如果沒有關心,就不會有發言。因此我覺得在討論這個議題,不管是哪一方立場,都應該放下情緒去溝通討論。」

 

26909988564 1657bc16bd z

 

陳民峰的的立場與部分保育人士的想法相同:他們反對郊區與野生保育區餵養流浪動物,但並不是趕盡殺絕,而是希望流浪動物在都市區生存。由於都市區的貓狗造成的生態破壞比較少,對野生動物的侵害也比較輕微,因此可以容許。「我認為中間怎樣取捨後續可以再討論,但並不是對立的關係。我們都很想愛護生命,可是生命不只有貓狗,還有野生動物。」

 

陳民峰在〈誰被漠視?毛小孩與野小孩的動物權衝突〉一文中,寫道保育原生種是為了維持當地特殊的生態物種,維持演化的可能性。這些物種的消失,從人類的自私觀點來看,將使人類失去永續利用的可能性。從關心動物權益的觀點來看,生態保育不僅是個體的問題,甚至是頻臨「滅族」的嚴重事態。因此國家公園才會禁止餵食流浪貓狗,避免犬隻攻擊保育類的物種。

 

「為什麼北極熊與流浪動物不能類比,是因為人類的問題。北極熊的基因是能夠活在野外的基因,在同時尊重自由權與生命權之下我們要維護牠的棲息地。而貓狗經過人類幾千百年的馴養,已經不容易活在野外,人類讓牠們喪失了自由,因此我們要盡力彌補,讓他們得到更好的照顧。」

 

延伸閱讀:〈當毛小孩遇上生態保育:該在國家公園餵食動物嗎?〉

 

TNVR的衝突—愛牠卻也害了牠?人為餵食的影響

從窩講堂的第一場到第三場,李榮峰不斷強調沒有配套措施的行為,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定點定時餵食將會造成流浪狗的群聚,並對附近的居民產生困擾,因此他反對這樣的「愛心」。

 

27422771451 f29af34ae1 z

。李榮峰

。現任NOE行動組織、EMT急難應變團隊負責人。

。講者介紹:李榮峰專訪

 

沒有配套措施的愛心:定點定食

李榮峰表示餵養流浪動物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遠比人們的愛心來得更多。流浪動物群聚之後,可能會爭食物、爭地盤,互相攻擊對方、胡亂吠叫、造成髒亂,如果愛媽沒有真正做好善後,將對附近的居民帶來許多困擾。

住戶因為不堪其擾最後只能請捕狗隊來抓,然而愛媽們並不曉得問題出在自己身上,只是不斷責罵居民沒有愛心,再去收容所將流浪犬隻領養出來,放回去繼續餵養。這樣惡性循環,最後受苦的是流浪動物們。「於是,我們以為拯救的同時也成為迫害的可能。」


「你一廂情願付出愛心,卻也剝奪牠們獵食的能力。所以你不能只有愛心,而是要發揮『智慧』。」李榮峰認為餵養也好TNVR也好,只要沒有經過配套措施,就只會製造更多的問題跟衝突。李榮峰提出三個解決TNVR 的要點:執行目標、場域正確、條件限制。愛心用對地方、用對方法,才能發揮較大的作用。

 

延伸閱讀:《窩講堂01》李榮峰與朱家安的跨界對談——不存在的獸欄

 

兼顧人道原則的義務:分散餵食

林醫師同意李榮峰的看法,因此在宣導上會輔導愛心媽媽們採取「分散餵食」,每一個地點只提供少量的食物,避免流浪動物群聚。針對「定點」的質疑,他則認為隨機餵食與遊客的作法別無二異,如果讓流浪動物隨機覓食,根據本能牠們會選擇容易取得食物的地區,也就是遊客、攤販充斥的觀光區域,最後仍會造成流浪動物的群聚。

 

支持「特定區域不該餵食流浪動物」是一個共識,而特定區域不只包含國家公園,也包括高速公路兩側。但林醫師認為這件事應該防微杜漸,若該區已出現大量的流浪犬,野保團體可以跟動保團體一起合作,兼顧人道原則解決問題。「不要餵養流浪動物讓牠們依據生態的原則控制數量是一個謊言。如果大家都不同意流浪動物可以獵食野生動物,也不希望牠們翻倒垃圾覓食造成環境與衛生的問題,那麼要牠們根據自然法則生存又不違背社會的『共識』是不合理的。」因此,在不允許流浪動物依自己的力量尋求食物的現況下,基於人道原則,餵食是人們應盡的一種義務。

 

流浪動物終歸是人類造成的問題。動保人士們在講座中針對現況尋找解決辦法,如上述討論的精確捕捉、TNVR、人為餵食,回過頭檢討人們自身:學術理論與實務經驗該如何合作?一般民眾在日常生活中怎麼幫助流浪動物呢?除了針對下游的措施作討論,是不是還有更重要的「源頭」必須解決呢?

 

總結: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怎麼做?

 

27538214955 570f1e1cb9 z

 

討論TNVR的過程中,實務經驗與學術理論的合作是不可或缺的。林醫師寄望未來的動保團體,可以兼顧實務經驗與學術邏輯理論,建議賴亦德進入前線觀察理論與實際是否符合。賴亦德也承認自己實務經驗較少,能提供的是學術理論,目的是希望給予不同的角度去看待TNVR。

 

譚艾珍從事動保行列已經四十多年,起初是因為不忍之心,然而成效卻不如預期,因此求助於學術理論,發現自己的錯誤進而修正。「慈悲跟智慧一定要平衡才能解決。今天我們因為慈悲心去幫助動物,但牠可能隔天還是過世了。如果我更有智慧,我會尋求學術來真正幫助牠。我不希望實務跟學術二元對立,各唱各的調。」

 

實務經驗者能夠較為細膩地對待貓狗的問題,學術理論者則可以提供更大的面向修正出更好的辦法。那麼,一般民眾在生活中可以怎麼做呢?

 

賴亦德建議飼主要自我約束,若還不是飼主的人要注意當飼主要怎麼做。林雅哲則呼籲一般民眾可以去求助、協助志工,尊重那些沒有造成危害的動物、接受牠們也有使用地球資源的權利。「牽扯到生命的事不要隨便亂做。」周瑾珊認為一般民眾不要隨便餵食、做TNVR,應該請專業志工執行。

 

27484624696 c0859a2375 z

 

譚艾珍指出上游的宣導教育、源頭控管很重要,建議上游與中游(寵物登記、生育控制及相關業者管理)、下游(收容、TNVR)必須同步進行才有希望解決問題,不要把焦點一直放在下游。郭璇表示,如今該討論的不是「是否 TNVR」,而應該討論TNVR該怎麼做才能做好、做得更細膩。陳民峰希望民眾改變對動物觀念的看法。「不要說貓狗好可愛,殺掉好殘忍。應該是:貓狗經過人類馴養,已經不適合在外面生存了。他們會被傷害是因為人類的問題,因此我們更要重視。」

 

【後記】源頭管理最為優先

如譚艾珍曾在講座中所言,「這世界不是也不應該是二元對立」,或許,在解決流浪動物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解決的,是「人」之間的問題吧。讓我們練習去給予彼此說話的空間,從討論與思辯的過程中,剔掉那些不夠好的解法,尋找一個能夠顧及最多面向的解方;在良性討論的過程中,不同的意見不再是彼此眼中的窒礙或偏激,而是一同努力方向的基石。

 

源頭管理最優先

之前窩編參加「零安樂死」公聽會,從目前現況可以知道寵物登記推廣效果不彰、收容所軟硬體資源嚴重匱乏,棄養及放養犬造成的無限繁殖問題讓每年仍有數十萬隻的犬貓進所,這造成的惡性循環不僅是對動物的虐待也是對環節上照護動物的人的虐待,若只依靠下游的救援、收容、送養、TNVR,則會呈現無解的迴圈,這也是幾十年來難以進程的困境。

 

源頭管理的「源頭」指的是落實寵物入籍、總量管制、與公部門的合作等,而源頭的源頭則是政府資源。然而目前動保處人力吃緊及資源有限,面臨執行上的困境。如吳宗憲老師在公聽會上表示,中央的農委會下動保層級只有「科」的組織,經費與人力都非常不足,多年前推動的「動物保護司 / 動物保護會」在國民黨執政時期雖然已同意成立,但至今仍然未果。窩窩認為將資源集中於源頭,搭配源頭管理的完整配套與專業人員細膩的執行,TNVR 才能真正做到族群控制。


延伸閱讀:

〈幾個數字告訴你寵物登記的真相:總量管制、犬貓入籍已勢在必行〉

 

27538214075 d740e5cd54 z

 

《十二夜》導演Raye 曾說:「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如何不讓動物進到收容所,而不是怎樣在收容所裡不要安樂死。」面臨龐大的流浪動物數量及收容飽和的現況,搭配源頭管理的TNVR 成為一種解方,未來還有很多事需要修正。

 

因為愛,支持我們在動保的路途上走了許久,而更多的智慧與合作,才能讓我們未來的路走得更長、更穩。

 


 

全程轉播: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


報導分類

專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