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告

JUser: :_load: 無法以ID值載入會員: 838

 

台灣食物浪費驚人。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推估,全台超市及量販店一年丟棄近40億元的剩食,其中蔬果、肉類等生鮮食材是剩食的重災區。

 

02

台灣生鮮剩食浪費嚴重。

 

為了搶救剩食,政府首度展開跨部門合作。衛福部輔導超商及賣場設立「即期品專區」,提供捐贈窗口,鼓勵業者捐贈食物;環保署掌握即期食品的流向,避免進入黑市。食物浪費漸受政府重視之餘,民間也正悄悄展開一股惜食運動。

 

民間力量,共同減少食物浪費

「食物不浪費」蔚為國際風潮,食物銀行在惜食行動中扮演重要角色。第一家食物銀行在一九六七年成立於美國鳳凰城,逐漸拓展,形成全球食物銀行網絡(英文簡稱GFN)。仿效國外經驗,國內民間團體開始經營食物銀行,如:基督教救助協會的一九一九食物銀行、台中紅十字會的食物銀行綠川店及台灣全民食物銀行等。其中,全民食物銀行為全台唯一加入全球食物銀行網絡(GFN)的會員。

 

打破侷限,食物銀行新嘗試

目前台灣食物銀行多以罐頭、乾糧供給弱勢團體,較少嘗試發放生鮮;原因在於菜肉、水果等生鮮食物不易保存,若因某個保存環節出錯,造成食物中毒時,責任該如何釐清?再者,缺乏人力、倉儲及物流設備,以致多數食物銀行僅提供乾糧等保存期限較長食品。不過,承接台中市食物銀行服務的台中紅十字會,卻嘗試將生鮮食材供給弱勢團體。

 

台中紅十字會的「食物銀行綠川店」為全台首家實體食物銀行,正朝食物銀行2.0——生鮮食物銀行邁進。透過此創新,食物銀行打破舊有侷限,不僅提供受助戶蛋、肉、蔬果等更具營養價值的生鮮,也打擊台灣嚴重的生鮮剩食浪費。台中食物銀行逐漸朝處理生鮮發展,但因受限於人力及設備等,較難快速、大量周轉鮮食,現階段生鮮發放量不多。

 

03

在食物銀行綠川店中,志工協助受助戶領取物資。/圖:台中紅十字會提供

 

食安責任的部分,食物銀行透過快速行動確保食材新鮮。台中紅十字會總幹事陳玠甫指出,台中食物銀行結合社區網絡資源,志工到合作的量販店或超市「就近」收取食材,「立刻」放入冰箱保存,「即時」透過冷藏車將食材運送給需要者。一系列有效率的行動讓食品安全得到保障。近期,台中食物銀行也會陸續舉辦多場講座,培訓志工判斷食材鮮度,預防食物中毒。

 

「食物銀行2.0版為生鮮,3.0版則是將生鮮調理成熟食。」陳玠甫提到,目前台中紅十字會正籌辦剩食中央廚房,預計明年正式上路。屆時食物銀行向各界收取生鮮蔬果等剩食,再由中央廚房烹煮成多樣化且營養均衡的餐點,最後物流團隊將熟食分送給弱勢及長者。八月起台中紅十字會與家樂福合作,家樂福捐出賣不完的生鮮剩食,讓食材得到妥善運用。陳玠甫期待在家樂福捐剩食後,有更多通路跟進,同時結合民間力量,減少高達40億的剩食浪費。

 

「食物零浪費」不僅是食物銀行努力的目標,其他民間團體也嘗試不同創意作法,將剩食變盛食。在台北,有一群年輕人透過食物分享,拉近大眾與街友間的距離,凝聚社會的向心力,他們是「人生百味」。

 

分享一碗麵,化解大眾與街友間的隔閡

doyourflavor logo「有人東西吃不完,有人沒東西吃。」人生百味向大眾募集冰箱中剩餘、用不完的食材,在每月的某一天招集志工烹煮食材,再帶到台北車站與街友分享美食。將資源重新分配,這就是人生百味於二O一四年推出的「石頭湯計畫」。

 

在第一線與街友接觸,人生百味營運長巫彥德發現,街友不會貪心,反倒更懂得分享。回想起人生百味成立初期,與夥伴前往龍山寺發送包子的情景,巫彥德坦言,「很害怕。」他們原先擔心若包子數量不夠,街友會不會貪心獨享,但街友有秩序地領取食物,也有街友已吃飽,向他們表示不需要食物,讓給其他需要的人。這樣的經驗令巫彥德印象深刻,原來,相較於一些經濟能力好卻斤斤計較的人,握有較少資源的街友不貪求,反而懂得知足,願意與需要者分享。

 

人生百味希望透過石頭湯計畫,增加大眾的同理心。在計畫中,志工與街友直接接觸,認識他們的真實樣貌,聆聽他們的人生故事,並發現彼此間其實沒有那麼不同。巫彥德提到,在計畫後,志工們主動利用空閒時間,將多餘的物資或食物送往街頭,分享給街友。志工們不再對街友冷漠,採取行動解決問題。

 

05

在石頭湯計畫中,志工與街友分享剩食。/圖:人生百味提供

 

石頭湯計畫不僅救回吃不完的食物,將資源重新分配給有需要的人,也改善大眾對街友的偏見。除了此計畫外,人生百味也透過其他有趣的小計劃搶救剩食,並促進人與人間的交流。

 

從街頭糧倉到議題廚房,持續推廣剩食

08

 

「如果我們對一顆果實也懂得珍惜,對人便不會隨便放棄。」這段話不僅是街頭糧倉計畫的宗旨,也是人生百味的理念,串連「被浪費的食物」及「被邊緣化的人」。巫彥德解釋,當我們懂得珍惜醜蔬果、超過有效期限仍可食用的食物,我們也能同理被貼標籤的人,如此一來,我們才不會輕易放棄街友及罪犯等。

 

懷著這樣的想法,人生百味於去年發起「點亮街頭的一百個糧倉」。起初,計畫於城市的商家或開放空間設置糧倉,民眾可以自由拿取或放置食材。後來,計畫因糧倉擺放位置不佳、與擺放點商家協調不佳等,致使成效不彰,目前此計畫暫時遭擱置。

 

今年五月,進駐南機場社區後,人生百味著手「議題廚房」計畫。議題廚房於隔周四舉辦,開放關心議題的人前來共煮共食。在計畫中,參與者透過親手料理食材,認識剩食議題,同時練習與陌生人相處,建立同理心。巫彥德提到,一開始計畫遭遇一些困難,原定與社區居民在每周的一天共煮共食,但因料理時間較早,參與者有限。後來,人生百味改變目標,不再侷限社區住戶,也邀請關心議題的人一同參與。

在廚房中,參與者藉由親手料理食材發現剩食問題。/圖:人生百味提供

 

未來,人生百味延續之前的努力,推出剩食廚藝班、剩食小旅行等計畫,持續推廣剩食,也協助處於弱勢狀態的人。

 

 

分享剩食,暖胃更暖心

透過剩食分享,不但打擊食物浪費,也拉近人與人間的距離。分享食物,讓大眾走向平常視而不見的街友,打破隔閡建立信任;共煮共食,讓陌生人在議題廚房中敞開心胸,有了交流與對話。人生百味透過分享、合作,重拾都市快速發展下失去的人情味,如此一來,食物不僅暖胃更暖心。

 

未來,在將吃不完的食物丟進垃圾桶前,我們可以思考有哪些方式能再利用手中的剩食?除了文中提到的食物銀行、石頭湯計畫及議題廚房等方法,我們也可以發揮「共享精神」,結合創意,讓分享食物有更多全新的可能。

 

 

窩編後記

07

 

窩編曾和幾位擔任過石頭湯計畫的志工閒聊,他們提到因個性害羞,與街友相遇時,雖不敢主動上前攀談,但對街友的恐懼已降低許多,他們會與之對眼並點頭微笑。透過這機會,他們也了解到街友與街賣者的差別。 

看來,石頭湯計畫已在參與者心中播下改變的種子,大眾與街友間的隔閡逐漸被消除。下次,遇到街友時,我們可以用一個溫暖的微笑、一次視線交流,讓彼此間的界線逐漸消失。我們也可以再雞婆一點,適時拉別人一把,或許就能拉回那些被體制排擠至邊緣的人。

 

在潤稿時,窩編想到人生百味營運長巫彥德曾說,大眾對街友冷漠是因為覺得無力改變現狀,而人生百味的計畫希望讓大眾在參與過程中,發現自己握有改變的力量。

 

有人對社會問題感到無力,選擇冷漠轉身離去;但也有人,採取行動改變絕望,正如美國社運及人權歌手貝茲(Joan Baez)的話:「行動是絕望的解藥。

 

那,你的選擇是什麼?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


報導分類

專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