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桃園市動物保護處
記者|陳怡潔     編輯|蘇于寬

農業部動物保護司(下稱動保司)於本月3日召開「修正指定公共禁止飼養輸入動物種類」研商會議,擬增列955項動物禁止輸入或飼養,原先該名單僅列入美洲巨水鼠科、食人魚、電鰻科及比特犬等動物,前次修正於2022年9月,增列台灣獼猴。本次研商會議不僅預計大幅增列名單,其中包含浣熊、眼鏡凱門鱷、緬甸蟒、鱷龜及擬鱷龜等目前台灣已有人飼養的物種,引起廣泛關注。

農業部動物保護司於協商會議中提出之擬增列「修正指定公共禁止飼養輸入動物種類」名單。圖片來源:兩棲爬蟲動物協會

根據公開的研商會議議程,動保司稱本次名單修正主要源於專家對物種「公共安全」及「動物福利」兩方面進行之飼養風險評估,其中公共安全指該物種有毒或具攻擊性;動物福利則是評估該物種是否適合我國家庭環境飼養,並被充分滿足空間、飲食等需求。另外,動保司指出為強化源頭管理,將符合部份條件的物種列為優先禁養對象,包含未曾於我國有正式輸入紀錄者,動保司將依據動保法第8條公告禁止輸入及飼養
註:動保法第 8 條:飼主繁殖中央主管機關依本法第三十六條第二項指定公告之動物者,應自該動物出生之日起三個月內,向飼養地直轄市或縣 (市) 主管機關辦理登記。 

農業部則在後續聲明中強調外來物種對國內生態環境之影響,以綠鬣蜥為例,指棄養或逃逸將造成社會成本,不應輕易以飼養為由開放,並說明各國對於外來物種的管理均採嚴格管制,因此主張持續強化相關法規規範及政策管理。

01農業部動物保護司協商會議議程(完整議程內容)。圖片來源:兩棲爬蟲動物協會

民間擔憂此政令若執行,將導致異域寵物的交易與飼養趨向地下化、更難以管理,甚至可能促使已入境台灣且有入侵風險的禁養物種被任意野放,粉專兩棲爬蟲萬事屋分析:「被禁止後,可能因價高可居,被人丟到野外繁衍,重演與綠水龍、綠鬣蜥、高冠變色龍相同,因商業性遺棄造成的入侵戲碼。」

長期研究兩棲類與爬蟲類動物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專業學院特聘教授林思民也強調:「促使其走入地下化是很差的選項,動物福利和人民的權益並不會被保障。

事實上,林思民曾經參與農業部委由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辦理的飼養風險評估會議,他指出:「評估有動物福利風險的用意是說,提醒飼主如果手上是買了一隻這樣的東西的時候,你必須要給牠一個,比如說最小要多大的空間、然後怎樣的日照。」同時,動物福利風險可能隨時空變化:「一個物種,你對牠的知識越來越多,動物福利和照顧資源的狀況就變好了。」

林思民向窩窩記者舉例,不論是鸚鵡的玩具還是異寵的醫療資源,都是因應需求而成長,不但促進動物福利,還幫助到野生動物保育:「野生動物獸醫跟異寵獸醫這個市場是同一群人,只是他如果在公部門,就是在看救傷動物;如果在私人開業,就是去看人家養的,那這種異寵獸醫師一定是有一些資源可以挹注到野生動物救傷的。」相關產業發展與專業人才培養是否受到禁養衝擊,也是民間對動保司研商修法內容疑慮之處。

由飼主及產業相關人士為主要組成的台灣兩棲爬蟲動物協會在1月4日針對研商會議過程與結論發出八點聲明,並指出在當日會議後,狐獴列入禁養名單,緬甸蟒暫不列入,其他名單上的物種維持原議。

在聲明中,兩棲爬蟲動物協會擔憂各縣市政府動保單位可能不具有足夠的專業辨識人力以及收容量能以應對大幅增列的禁養名單,並表示提出質疑後,動保司回應可將沒入的動物全數安樂死。同時,兩棲爬蟲動物協會聲明亦指稱會議現場有動保團體與會代表表示:「今年(民國114年)為蛇年,可能會興起一波寵物蛇熱潮,但由於蛇是大家都害怕的動物,養蛇會嚇到人,是否可以考慮加強管理或禁止飼養蛇類。」

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在1月8日下午發出聲明,駁斥「全面安樂死」是假消息。聲明中也表示動保組織更是建議政府,一定要準備好所有配套措施,包含飼主登記備查時如何進行個體識別、如果真有飼主無法繼續飼養如何協助收容安置、以及如果動物「被飼主養到亂七八糟、健康狀況很不佳」時也應該要有能夠維護動物福祉的人道安樂死機制等。
 
對此,臺灣爬行類動物保育協會理事長游崇瑋在1月8日晚間接受窩窩記者訪問時則表示:「我當下是贊成的,我沒有反對(討論安樂死)。」他說明道:「零安樂死不管在什麼物種都是錯誤的!」,但游崇瑋也指出,若非禁養名單內的物種,也建議應有認養機制,「就有點類似十二夜吧!那這個十二夜就是先讓人家先公告,看有沒有要認養,最後沒有就是安樂死,我覺得未來如果是有這樣子的一套辦法的話,那是可以被接受的。」
 
農業部於1月6日對此在粉專發文回應,表示政府 #不會將飼主飼養的寵物安樂死;並再次承諾現有飼養者 #完成申報後仍可繼續飼養,特定場域(動物園、展演場所)也不受影響。
另外,也說明後續將與更多專家學者、飼主社群團體交換意見、凝聚共識,討論風險分級管理措施。
 
另一方面,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也在聲明中強調,回溯過往異寵缺乏管理,「多年來政府除了犬貓的管理,其它物種幾乎無任何管制措施。」,但在商業炒作下,早在2014年時有記錄的寵物物種,就已經至少有1,396種。基於輸入、運輸、繁殖、買賣、飼養等各個階段的動物福利,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表示,不認同將野生或特殊動物作為寵物,並提出數張異寵不當飼養的案例照片指出:「這些動物的基本需求在『一般家庭環境中』往往難以被滿足,進一步導致牠們的身心問題、行為異常,甚至引發人與動物間的衝突。」
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也針對農業部在此法案如何進行研究與調查說明其歷程,包含資料研究、盤點與訪談等。表示,目前以黑(禁止飼養)、灰(有條件飼養)、白(可飼養)名單開始逐步進行寵物的分級分類管理是各界共識。
 
 

然而,對於農業部兩次出面強調既有飼主權益不受影響,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顏聖紘表示:「我認為重點不是在與『安撫現有飼主』的情緒,而是管理要如何顧及所有面向而且可促進動物的飼養品質、促進社會對動物的了解、行政主管單位可掌握資訊、可監管、可裁罰、可以讓事情變好,可以促進產官學與社會溝通。」

「農業部已經在過去透過國貿局公告了兩批禁止輸入物種,把有問題的動物阻絕在境外。但是國內管理究竟是要使用動保法第8條還是野保法管理,沒有清楚論述,而這次動保司的會議結果就是一個沒有說清楚但又進行決策的產物。」顏聖紘直指目前國內飼養管理的權責不清配套缺失:「動保法第8條是個缺乏配套的重度國內管理條文。」

目前,蘭陽綠野環境教育及保護協會及兩棲爬蟲動物協會已發起連署提請農業部暫緩實施與重新討論「指定公告禁止飼養輸入動物種類」,並預計展開遊行向主管機關表態。

在紛擾的民意中,禁養名單可以如何調整?

林思民認為,對於具有公共安全或動物福利風險的動物,應進行的是「風險管理」與「飼主責任教育」,而非單純禁止飼養;若要避免產生外來入侵種,則是在理性評估之後,將高風險物種管制,比如在部分國家已經成為外來入侵種的浣熊:「浣熊要禁掉,我其實是同意的。」

粉專兩棲爬蟲萬事屋也提出類似的見解:「除超高規格物種須禁止外,所有物種應該分成不同安全等級,每個安全等級需要付費參與不同等級的技術考試、經過相應的硬體審核或飼養計畫評估方能飼養。」然而目前主管機關對於飼養風險評估的認定非黑即白、難以按照現實情況合理規範權利與義務:「動保司現在的做法就是把無風險之外的危險都寫作危險。」

在爭議延燒之外,林思民也希望生物多樣性教育能更普及,「很多人對自然有一些憧憬,他對野生的生物多樣性有一些想像,他想要親近自然但是卻不得其門而入的時候,就會想要養一隻比較不太一樣的動物。」他表示:「可能必須要有一些管道讓這些人可以更接觸真正在野外的動物,然後可以更理解牠們,資訊的流通越廣泛的時候,大家會比較用正確的態度去看這些動物。

「修正指定公共禁止飼養輸入動物種類」協商會議,照見目前台灣各界對於非犬貓寵物管理的資訊與觀念仍有待磨合,主管機關未來將如何推進法令,值得關注。

 

Introduction
幫助窩窩走下去

身為一個小小的獨立媒體生存著實大不易,
需要你的攜手跟我們一起再走下個10年。


報導分類

關於窩窩

嘗試從關心動物與生活環境開始,是學會與世界永續共存的第一步 —— 也是窩窩的使命。

聯繫:service@wuo-wuo.com

免費收到窩窩好康資訊

成為窩粉

窩窩官方Line帳號成立了,歡迎加入除了能直接與我們聯繫,還能收到許多專屬資訊!點此加入,或加入好友@341jxhxz